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课程的变异研究

课程的变异研究

  • 字数: 166.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作者: 王婷 著
  • 出版日期: 2015-06-01
  • 商品条码: 978751303546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7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王婷编写的《课程的变异研究--以德育课程变革为例》以德育课程为例,针对课程从理论到实践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异现象进行了深度研究与剖析,揭示了课程的运行状态和动态发展中的问题。依据古德菜德的课程形态理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以及课程的编制模式和实施理论,将德育课程划分为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课程、运作课程和经验课程五种形态。从德育课程整体运作的形态表征入手,对德育课程在层层转换、动态生成过程中所发生的自变异与间变异、阻滞性变异与创生性变异进行研究,剖析其中的问题,探讨可能的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
王婷,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础教育、道德教育。1997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获博士学位。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过20余篇学术论文;撰写过10余篇教育类研究报告和咨询报告;主持或参与重量、省部级等各类课题、研究项目10余项;出版《义务教育新课程计划的实施与评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译著《在学校中培养品德:品德教育实践导引》(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等书。
目录
第一章  课程的意义与德育课程的发展
第一节  课程的界定与意义
一、课程的界定
二、线性与非线性课程观
三、课程的意义
第二节  德育课程的发展
一、德育课程的概念与分类
二、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
三、德育课程发展中的问题
第二章  德育课程的变革与德育课程变异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德育课程的变革
一、德育课程的历次变革
二、德育课程变革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德育课程变革的研究综述
一、德育专家对德育课程的理念阐释
二、理论研究者对德育课程的探究
三、实践研究者对德育课程的反思
第三节  德育课程变异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一、德育课程变异问题的提出
二、德育课程变异的内涵
三、德育课程变异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三章  德育课程变异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
第一节  德育课程变异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古德莱德的课程形态理论
二、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三、课程的编制模式与实施理论
四、德育课程模式
第二节  德育课程变异研究的方法论
一、研究方法论
二、研究范式:实用主义范式
三、具体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伦理
第三节  德育课程变异研究的路径与结构导图
一、德育课程变异研究的路径
二、德育课程变异研究的结构导图
第四章  德育课程的形态表征与特点
第一节  理想课程形态及特征
一、理想课程的形态表征
二、基于批判性和理论性的课程特质
第二节  正式课程形态及特征
一、正式课程的形态表征
二、制度化体系化的课程特质
第三节  领悟课程形态及特征
一、领悟课程的形态表征
二、个体化意念中的课程特质
第四节  运作课程形态及特征
一、运作课程的形态表征
二、双向互动境遇下的课程特质
第五节  经验课程形态及特征
一、经验课程的形态表征
二、差异性与个性化的课程特质
第五章  德育课程的形态变异
第一节  德育课程形态的自变异
一、课程自变异的内涵
二、德育课程形态的自变异表征
第二节  德育课程的间变异
一、课程间变异的内涵
二、德育课程形态间变异的表征
第三节  德育课程的变异取向
一、忠实取向――无视课程变异的存在
二、相互调适取向――承认课程的变异
三、缔造取向――对课程的变异推崇备至
第六章  德育课程的不良变异――课程阻滞性变异的症候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课程阻滞性变异
一、课程阻滞性变异的内涵
二、课程阻滞性变异的症候
第二节  课程阻滞性变异的原因分析
一、课程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课程制度层面影响因素的分析
三、课程实施层面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七章  德育课程的良性变异――课程创生性变异的功用与实现途径
第一节  课程创生性变异
一、课程创生性变异的内涵
二、课程创生性变异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课程创生性变异的功用
一、创新功能
二、调适功能
三、发展功能
第三节  课程创生性变异实现的途径:观念、机制与实践
一、树立正确的课程变异观
二、明晰课程创生性变异的范围
三、优化课程创生性变异的运行机制
四、廓清相关理论问题
五、遵循道德心理发展规律与学校品德内化指导框架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