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离当年梦想有多远

离当年梦想有多远

  • 字数: 22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 作者: 崔干行 著
  • 出版日期: 2015-05-01
  • 商品条码: 978754910933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8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崔干行创作的《离当年梦想有多远》是一位老教授饱含深情与理性思考的人生回忆录,以1966年从广州徒步99天到达北京的日记、1968年写的近10万字《广州二中大事记》、1968年代表35位写给省市领导的《上山下乡申请书》等原始的史料为线索,记录他的和知青岁月以及后的经历。贯穿全书的主线是“血统论”的罪孽与批判,对于家国苦难的思考与对国家未来兴旺的追寻。
作者简介
崔干行,男,广东新兴人,文学学士,教授。1982年至2012年,在广州大学(合并前的广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任教。曾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先后完成教育类著作《教育实习》《教师笔记——对广东语文教育的调查与思考》《教育的理想与现实》《谁能让语文变得有趣》《语文课的铃声响了》等,共约136万字。
目录
前言留下历史
第一章九十九天
第一节成了“人物”
第二节从广州走到韶山
第三节从韶山走到北京
第四节“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第二章血与火
第一节写于1968年的“大事记”
第二节“造反有理”
第三节“血统论”的肆虐与批判
第四节“刀枪入库”
第三章海南岁月
第一节“我们是希望”
第二节一个三县交界的地方
第三节“英雄式”劳动
第四节难为“无菜之炊”
第五节静悄悄地撤离
第六节后知青时代
第四章家与国
第一节回到“旧社会”
第二节“走吧,记住要做一个好人”
第三节近在咫尺
第四节不“清白”的家世
第五节日子还得过下去
第六节故乡:坝塘与水湄
后记好事多磨
摘要
    真是“疑心多病症”。以后几年,这种尴尬事竟然一再出现。
    2006年11月8日,《南方都市报》在《广州新闻?人物》版用将近两个版面登载了我40年前“徒步99天赴京串联”的“口述实录”,并刊登了我在南方都市报编辑部“重新戴上当年的东方红长征队袖章”的照片。之后,我的一位初中女同学打来电话:“你真应该给我们的孩子说说这段‘长征’,他们缺乏毅力,太脆弱了。”
    我没有想到,“尘封”40年的那段历史还会引起这样的“效应”(之所以说“尘封”,是因为我从来都没有在公众场合提过这件事)。的确,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生活方式,我们的下一代生活在与我们接近不同的环境里,他们有他们的优点,也有他们的缺点。所以,我愿意再次话当年,和同辈及晚辈们共同分享我人生中那段经历。
    当然,多年以后,我才知道,所谓缺乏“毅力”,所谓“脆弱”,有的其实是一种病态,那就不是简单的“说说”可以解决问题的了。
    我和另外两位同学是1966年11月7日启程徒步“赴京串联”的。这时离“”开始的标志性事件“五一六”通知发表将近6个月。当时,我们是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二(4)班学生,在经历了对学校党支部、工作组“造反”,以及到社会“破四旧”这样的“革命活动”后,进入了大串联阶段。“大串联”主要在大中学生之间进行:到“兄弟学校”参观大字报,了解“革命造反”信息,并宣讲自己学校的经验,正如**1966年12月26目的一次谈话所说,“大串连使**革命连成一片”(见《**年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而从“八一八”(1966年8月18日)开始,**已经连续六次接见“”和“革命师生”,大家也就都把上北京接受伟大领袖检阅看作串联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大的荣誉和幸福。
    但我们没有“资格”,因为我们的“出身”不是“红五类”。所谓“红五类”,“即家庭出身为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革命军人和革命知识分子的子女”(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76》,郑谦、张化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也有用“革命烈士”取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和“红五类”相对应的是“黑五类”。“黑五类”指的是家庭出身为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和右派分子的子女。后来,不知不觉间,加上了资本家和“黑帮”,成了“黑七类”。再后来,又不知不觉间,去掉了资本家和“黑帮”,加上叛徒、特务、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和知识分子,成了“黑九类”(这下子,该知道为什么“,’期问有一段时间老师被称呼为“臭老九”了吧)。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对“不知不觉间”做一点研究,‘弄清来龙去脉。
    “上北京”有政策。中央、国务院1966年9月5曰发出了一个《关于组织外地高等学校革命师生、中等学校革命学生代表和革命教职工代表来北京参观运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外地中等学校[包括全日制和半工(农)半读中等专业学校及普通中学]按每十名学生选出革命学生代表一人;教职工按每一百名学生选出革命教职工代表一人参加。”《通知》明确,“来京参观一律免费乘坐火车”,“到京后的伙食、住宿由北京市负责安排”。这里有两个硬件,一是十里挑一,至是“革命”。前者是比例,后者是标准。根据“比例”,我远未能达到这个“标准”。
    一天晚上,我和同班同学翟广雄在广州二中礼堂聊天。广雄个子不高,文静,戴副深度近视眼镜。他望着窗外的夜空,感慨地说:  “要能到北京多好啊!”
    广州二中礼堂在教学楼三楼。我们班的课室就在礼堂靠右面。教学楼外侧是“在**旗帜下前进”九个大字。今天能见证岁月的不多了,只有枝叶繁密的大榕树,以及挂在树丫上那口铁钟。礼堂那座木地板舞台也在21世纪初“改头换面”,它曾经是大辩论的“阵地”,20世90年代又上演过话剧《雷雨》。
    我想起《人民日报》1966年10月22日发表的一篇题为《不怕远征难》的社论。社论说“不坐火车汽车,徒步行军进行大串联,这又是一很有意义的创举”,“希望各地的革命学生,在自愿和可能的条件下,也这样做”。社论发表的背景是当时国内交通因为串联已拥挤不堪,而大连海运学院15名学生经历近一个月的艰辛,行程两千余里,到达北京。P8-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