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城镇化转型

城镇化转型

  • 字数: 28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组
  • 出版日期: 2015-07-01
  • 商品条码: 9787508652603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47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6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推进城镇化转型的过程中,传统融资方式面临挑战,如何进行投融资创新与改革,既能有效满足新型城镇化的融资需求,又能有效控制地方债务风险,值得深入探讨。《城镇化转型:融资创新与改革》一书,从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内涵差异,以及新型城镇化的融资需求与挑战出发,对城镇化融资的靠前经验以及我国城镇化融资的历史、现状做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勾勒了新型城镇化融资机制的基本框架,并详解了这一框架所需要的财税、土地和金融改革。 本书作者大都来自一线政策制定和研究部门,参与了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等重要文件起草。作者力图以直观准确的语言和翔实的图表数据资料,阐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将来如何还等融资基本问题。本书结合国家很新城镇化规划、政策以及预算法等解读,介绍相应的投融资案例与法律法规,既不失理论的严谨性,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性。
作者简介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是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的独立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论坛成立于2008年4月12日,由40位40岁上下的金融精锐组成,即“40×40俱乐部”。本智库的宗旨是:以前瞻视野和探索精神,致力于夯实中国金融学术基础,研究金融领域前沿课题,推动中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 中国农村金融论坛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与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起成立,旨在推动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支持金融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 作为非官方、非营利性学术研究组织,中国农村金融论坛致力于农村金融领域的调查研究,为农村金融界官、学、商提供一个专注于农村经济和金融的研究与交流平台,以独立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闭门研讨会为农村金融改革献计献策。 中国农村金融论坛的活动包括季度闭门研讨会、中国农村金融年会、农村经济金融课题研究与调研等。
目录
第一章 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第二章 新型城镇化融资需求与挑战 第三章 城镇化融资问题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 城镇化融资的国际经验 第五章 我国城镇化融资的历史和现状 第六章 新型城镇化融资机制的构建 第七章 新型城镇化融资与财税制度改革 第八章 新型城镇化融资与土地制度改革 第九章 新型城镇化融资与金融制度改革
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思想,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显然,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与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所走城镇化道路不同,新型城镇化不再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热衷于“造城运动”,而是以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并且完成由农民工到市民的转变为核心,以实现进城人口权益的市民化为工作重点,切实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新型城镇化发展能够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有效释放需求,同时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经济理论表明,城镇化与经济转型发展之间是一种互促共进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增长引起的需求变化和技术进步促使产业结构变动,导致农业产值比重下降,同时工业和服务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导致农业劳动者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而工业和服务业受经济集聚影响更倾向于在城镇聚集,使得城镇数量增加和城镇规模扩大,城镇化水平提高。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也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从供给方面看,随着劳动力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转向生产率较高的工业和服务业,城乡间的劳动力迁移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优化了经济结构。如亨德松(Henderson)研究指出,一个国家在从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知名品牌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在城市地区的高度集中,可以提高工业或服务业生产者之间信息外溢的效率,形成更加高效的劳力市场,并且有利于节省生产者之问货物交换时或者将产品销售给本地居民时的交通输成本,进而提高经济整体运行的效率。从需求方面看,城镇化的过程需要对城市基石设施、住房、公用事业和社会项目进行大量投资,加大投资品需求。更重要的是,随城镇化推进,社会对城市生活方式的接纳和生活水平提高,将带来消费增长与升级,助于矫正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产能扩张的不平衡增长模式。
    城镇化对经济转型的促进,得益于要素聚集带来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应。具体现在,无论是民间投资还是政府公共投资,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都将大幅下降,获得更大的市场规模与利润总额。同时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生产用地、居用地及其他生活设施用地;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污染集中治理,减少投入成本,提高治理水平和效率。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经验表明,城镇化通常与较高的收入水平耳系在一起,城镇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人均GDP通常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密度人口地的人均收入水平高,正是因为合理的城镇化可以发挥积极的经济集聚效应,即城市规每扩大一倍,全要素生产率将提高3.5%~8%。据估计,我国城市规模每扩大一倍,其产率将提高10%。劳动力与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有效组合,有利于降低交易本,也有利于知识共享与技术扩散,从而为整个宏观经济的潜在增长提供内生动力,进国民经济发展。
    人口向城镇集聚还能创造出规模庞大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有利于推动社会化以及节约交易成本,提高经济的产出效率。此外,城镇化也能为产业发展创造平台。前,很多产业必须放在城镇化的大平台上才能有大发展。随着经济优选化,许多新兴业如新技术研发、IT业、现代金融服务业等,需要依托城市才能获得扩张能力。城镇带来的产业繁荣与高投资回报还将吸引更多劳动力、资本、技术的流入,这些要素的互碰撞与整合,将进一步推动新技术的创新与转让,促使新兴产业发展与城镇化互动。
    跨国经验研究也表明,在经济发展承载范围内,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耦合关系。平均而言,一个国家的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简单相关系数可高达0.85。例如,19世纪初,美国仅有约5%人口生活在城市。随着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关产业和制造商在城镇集聚,1960年70%的美国人居住在城镇,而城镇化反过来又推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城镇化发展过程既是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自然结果,也是一种主动性战略安排,这两方面都不乏成功的案例。前者如欧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大体是伴随着工业化孕育、发展、成熟的自发演进过程。工业革命为城镇化提供了产业支撑,为从轻纺工业、重化工业到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大量新兴就业机会,而且一些煤铁资源丰富或水陆交通方便的地区,由于工业生产与产业工人的集聚又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后者如日韩等国,为加快“二战”后的经济复苏,日韩政府在推进城镇化发展,促进经济复苏方面发挥了知名品牌作用。韩国20世纪50~60年代,就主动实行政府知名品牌的不平衡增长战略,推进以低工资为基础、轻工业为中心的出口导向型开放政策,吸引了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为优化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日本政府先后制定大量法律法规,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并实施了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分别从产业发展、社会福利、居住环境、村镇建设、城乡一体化等方面提出战略目标,促进城镇化发展。
    当然,靠前上忽视经济发展可承载能力、过度超前的城镇化也不乏其例。例如,20世纪50年代末,拉美地区忽视经济发展水平,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2000年拉美城市化水平达到了75.3%,仅次于北美,超过了欧洲与大洋洲,是亚洲的两倍。就世界范围而言,城市化率占工业化率的平均比值不到1.5,而拉美则超过了2.5,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缺乏工业化支撑,大量进城农民找不到工作,城市贫民聚集加剧贫富分化,“城市病”至今积重难返,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P9-1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