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的大学

我的大学

  • 字数: 155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苏)马克西姆·高尔基 著;刘文杰 编译;余良丽 丛书主编
  • 出版日期: 2015-06-01
  • 商品条码: 978756394285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66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1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长篇小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1923年在国外疗养期间完成的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他在十月革命之后写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小说叙述16岁的主人公满怀着上大学的愿望,告别了年迈的外祖母,离开故乡来到了伏尔加河边的喀山市。到了喀山,主人公就清楚地认识到,严酷的现实生活使他上大学的美好愿望顿时化为泡影,因为他必须直面人生,必须首先为生存而受雇去干活。于是喀山的贫民窟、穷街陋巷和轮船码头变成了引导他踏上人生之路的一所“社会大学”。
《我的大学》不仅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的作品,还是一部有着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全书塑造了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运用了丰富传神的修辞手法,使用了幽默丰富的个性语言。
作者简介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是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的笔名,他是沙皇俄国后期和苏联初期的著名作家,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政治活动家。高尔基出生在伏尔加河畔的一个木匠家庭,由于父母早亡,他十岁时便出外谋生,到处流浪,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干过活,还干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门人、园丁……这在小说《童年》里都有反映。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只上过两年小学的高尔基在24岁那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玛卡尔·楚德拉》。
高尔基留下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和书信、政论文章等。尤其是他作于1901年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的革命者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首诗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
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组织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并主持召开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培养文学新人,积极投身于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被介绍到中国并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目录
第一章 初到喀山
第二章 贫民窟里的人们
第三章 秘密行动
第四章 安德烈的小杂货铺
第五章 面包师助手
第六章 精神危机
第七章 导师洛马斯
第八章 第一次火灾
第九章 第二次火灾
第十章 踏上新征程
附录
摘要
    【第一章】 初到喀山
    名师导读
    在朋友的鼓动下,胸怀上大学的梦想、身无分文的中学生马克西莫维奇孤身来到异乡――喀山。在喀山,他是如何填饱肚子的?他结识了哪些朋友?他增长了哪些见识?他通向大学的旅途又是否顺利呢?
    就这样决定了,我要去喀山大学读书。我暗下决心,无论如何都要进人大学(开篇点明“我”的愿望和决心,迅速进入主题)!
    我上大学的念头是由一个名叫尼古拉·叶甫诺夫的中学生引起的。他有一双女人般温柔的眼睛,生着一副漂亮脸蛋儿,是个讨人喜欢的年轻人。当时他就住在我们那栋房的阁楼上,因为常见到我读书,就很留心我,于是我们相识了。认识没多久,尼古拉就下论断说我“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天赋”。
    “您就是为科学研究而生的!”他蛮帅气地甩动着马鬃似的长发对我说。
    那时我还不明白,即使是一只家兔,都可以为科学研究做出贡献呢。但尼古拉煞费苦心地向我证明,大学里面需要的正是我这种人。当然了,他也必不可少地讲述了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的故事。他还说,到了喀山我可以住在他家,用一个秋天和冬天的时间完成中学的学业,然后,“随随便便”去参加一场考试(请注意他说的是“随随便便”),我就能申请助学金上大学,再用上大约5年的时间,我就是“文化人”了。听他讲得多么轻而易举,这也难怪,毕竟他还是个19岁的少年,又怀有一份菩萨心肠。
    学校终考之后,他返回家乡。又过了两个星期,我随后而至。
    临行前,外祖母一再叮嘱说:“你以后别动不动就向人家发脾气了。老是发脾气,就会变得冷酷无情。这都是跟你外祖父学的。你看不见他得了一个什么结果吗?可怜的老头儿,活来活去,到老成了傻子。你一定不要忘记,上帝不惩罚人,只有魔鬼才干这种事。你走吧,唉……”
    她抹掉皱纹密布的老脸上的几滴泪水,接着说:“恐怕我们不会再见面了。你这疯了心的孩子,非要跑到海角天涯去,我将不久于人世了……”几年来,我常常离开这个好心肠的老人,几乎不怎么和她见面,当我想到这个血脉相通、真心爱我的亲人,真的要弃我而去时,心中不免生出一丝悲哀。
    我一直站在船尾向外祖母张望,她在码头紧靠水边处站着,一只手画着十字,一只手用破旧的披肩角擦拭她的眼睛,那是一双永远对世人充满慈爱的眼睛。
    打那以后,我就来到这座有一半鞑靼人的城市了,住在一幢寂寞地栖身于一条僻陋小街尽头的土岗上的小平房里。房子对面是一片火烧之地,长满了茂密的野草,一大堆倒塌的建筑废墟从杂草和林木中突兀而出,废墟下是一个大地洞,那些无处安身的野狗常躲到这里,有时它们也就葬身于此了。这个地方令我永生难忘,它是我的第一所大学。
    尼古拉的家由妈妈和两个儿子组成,靠少得可怜的抚恤金维持生计。我刚到他们家那几天,常见到这个面无血色的寡妇,每次从市场买回东西放到厨房里,就眉头紧锁,发一顿愁。她在思考如何解决面临的难题:“把自己排除在外,怎样才能用一块肉做一顿满足三个健硕男孩儿的美餐呢?”
    她是一个异常沉静的女人,灰色的眼睛中蕴藉着温顺而倔强的精神,她就像一匹精疲力竭的母马,明明知道生活这辆车她已无法驾驭了,仍然勉为其难地拼命向前拉(表达了“我”对这位伟大母亲的钦佩和赞美)。
    到她家的第四天早上,她的两个儿子还在熟睡,我去厨房帮她洗菜。她小心翼翼地悄声问我:“您来这儿干什么?”
    “念书,上大学。”
    只见她眉毛一挑,额头一蹙,原来手被切了,她一边吮着手指,一边跌到椅子里,随即又蹦起来,喊道:“哎呀,见鬼了……”
    她用手帕包扎完伤口就赞许地说:“您削土豆倒挺有水平的。”
    这算得了什么,雕虫小技。我顺嘴儿告诉了她我在轮船上帮厨的历史。她接着问我:“那么,您凭这点儿本事就能上大学吗?”
    我把她的话信以为真了,因为当时我还不懂什么是幽默与嘲讽。我向她详细介绍了我的行动计划,并强调指出,这样一来,上大学就不成问题了。
    她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嚷着:“唉,尼古拉,这个尼古拉……”
    这时,睡眼惺忪、头发蓬乱的尼古拉跑来厨房洗漱。跟往常一样,他心情舒畅。
    “妈妈,要是吃顿肉馅的饺子该多好啊!”
    “好,那就包吧。”母亲同意了。
    这正是我显示烹饪技艺的好时机,我赶紧接过话来说,要包饺子这点儿肉太少了。
    这下可坏了,瓦尔瓦拉·伊凡诺夫娜动怒了,她把我数落得面红耳赤,又把手中的胡萝卜扔到了桌子上,扭头就走。
    尼古拉给我使了个眼色,解释她的行为说:“心情不好……”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