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语文教育的

语文教育的"大"和"小"

  • 字数: 19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王玲湘 著
  • 出版日期: 2015-05-01
  • 商品条码: 978756753371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6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语文教育的“大”和“小”——为生长而教》是在清华附小“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使命驱动下创作的,是作者“为生长而教”的语文教育观的集中体现。
全书共分四辑:生长之路、生长之思、生长之舞、生长之悟。第一辑以树之生长为喻体,讲述了王玲湘老师的生长本体;第二辑提出了“生长语文”这一理念,并围绕这一理念进行论述;第三辑节选了作者的精彩教学实录,并附有相关的精彩点评;第四辑是作者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作的一点研究。
作者简介
王玲湘,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江西省特级教师,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
目录
序一个为儿童白由呼吸的教育者
自序
辑一生长之路:年轮里的印迹
自由童年,“玩”出素养
初为人师,“备”出基础
崭露头角,“赛”出思辨
且教且研,走过爬坡的荒原
重返校园,扎根生长的沃土
辑二生长之思:为生长而教
“为生长而教”的理性思考
“为生长而教”的内涵阐释
“为生长而教”的实践样态
辑三生长之舞:课堂里的绽放
《搭石》
《灰雀》
《伯牙绝弦》
《杨氏之子》
《望天门山》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花脸》
《琥珀》
辑四生长之悟:研究中的吐穗
文体之悟:以古诗文教学为例
取舍之问:以“长文短教”为例
后记
摘要
    重返校园,扎根生长的沃土
     每个人的生长,起起落落,总有一些关键的节点,如同经历了冬天的凋零,渴望遇见崭新春天的烂漫一样,需要我们作出艰难的抉择。40岁,不惑之年,事业的生命力与创新的激情似乎又遇到了一个“瓶颈”:教育到底是什么?
     道家提出道法自然。“道”导人以“自然”,只在于唤醒生命的“真趣”。“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见之于事物,自己化育自己、自己匡正自己,对天地万物无所不予成全,充分尊重万物自我生长(自正,自化)的能力。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教育的觉醒。苏格拉底唤起了人对“美”“善”“大”等价值的关注,使人们开始眷注人生的意义,并由此祈求人的心灵的优选的改善。中西方先哲们观念的一致意味着教育的首要使命从一开始就是为人生的终极价值或者意义指点,并且,这一指点从一开始就不是知识性的,而是生命化的。
     用这些对教育的哲学阐释,反思“文言共生”的语文教学,就会发现在过分注重文本和学科知识能力的过程中,恰恰忽略的是“人”的需要。语文学科的“文言共生”,真是学生的经验和学生需要的经验吗?如何实现文本立场与儿童立场的融合统一呢?
     当清华附小向我伸出橄榄枝的时候,“首都”“清华”“窦桂梅”这些字眼那么有力地打在我的心坎。事实证明,自我更新的过程,注定是破坏和重生的过程;自我更新的生长,注定会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
     回首近三年的成长,不能说是脱胎换骨,但在业务的和心灵上,我已然走进另一个境界。期间的两篇随笔,可见一路的变化。一篇写于来清华近一年的时候,为回应朋友们的问候,我写下《致我亲爱的朋友们》。
     “开通微信吧,这样我们就能听到你的声音了!”来北京快一年了,听见朋友们的呼唤,几欲写点什么,但又能写什么呢?不惑之年,那样头也不回地来到北京,南人北迁,几多滋味,寥寥数笔能描绘吗?
     来时赶上北京的金秋,天高云淡,秋风送爽。一切新奇的、新鲜的还没晃过,未来的、未知的图景还在编织和憧憬。但不久,漫长的寒冬来到了,光秃秃、灰蒙蒙的单一色调铺天盖地,没有尽头。独自担任创新两个实验班的语文老师,追赶超速的工作节奏,精力、体力淹没在忙碌的日常教学中,职业的耕耘是那么孤独与落寞。亲爱的老公开始夜不成寐,每天凌晨四点就醒了;读高二的儿子与我一样,要经历文化的碰撞和洗礼,要经历剥离与融入的挣扎和考验……从安乐窝般的南昌走出来,迎接我们的挑战,远比我们想象的残酷多了。骑车穿过二校门时,常常忍不住坐在路边放声嚎哭,一遍遍地责问自己:在南昌好好的,为什么来北京,为什么??!
     没有人搭理我的眼泪,我也不能像祥林嫂般絮絮叨叨,重复不甘与不忍。当我怀着敬畏与谦逊的心,再去打量与探寻新环境时,我不得不承认:首都与地方差异太大了。清华园静水流深,人才济济。种种不适皆因我不再拥有往日耀眼的光芒,不再轻而易举地脱颖而出。我身边的同事有北大的学生会主席、清华的高材生、北师大的校报主编、中央教育电视台的记者……语文老师出个人专著,美术老师办个人画展,奥数老师、机器人教练、金帆艺术指导囊括全国大奖,这些都不是惊人的新闻。
     抛入山谷,那是为了让你学会仰望。该有怎样的攀援,才能让我的心变得更加强大,劈斩一路的荆棘,进而欣赏到峰回路转的胜景呢?如海绵般汲取吧!我的窦校长把教育视为生命的全部意义,“献身精神”在她身上得到了优选的诠释;我的好友胡老师嗜书如命,和她每一次深入地交流都“胜读十年书”;校园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够读几辈子,大大小小的讲座和报告隔三差五;漫步在清华园中,随处走来的一个慈祥老人有可能就是某一领域很好级的大师……
     春去夏来,我的急躁,我的不甘,我的落寞,我的一次次眼泪也渐渐随时间流逝。我日渐平和,日渐感恩。“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前世修来的福分让我走进了清华园,住进了清华园。
     清晨,阳光透过繁茂的枝叶射下来,清脆悦耳的鸟鸣如一曲欢歌,伴着知了的长鸣,伴着打着卷儿探上窗台的瓜藤,我躺在阳台的躺椅上再读《复活》,宛若回到了儿时故乡的庭院。在喧闹繁华的北京城,有此一方昔日的皇家园林,一方安放心灵的净土,幸福之至!打开的这一页,写的正是喀秋莎和政治犯们在一起的生活,喀秋莎与西蒙松相爱且得到了靠前的愉快,她说:“其实,我倒应该永生永世感激上帝才是,现在我长了不少见识,按我原来的那种生活,我是一辈子也得不到的。”这何尝不是我的心声呢?人都只有一生一世,上苍的眷顾,让我获得了更为丰富的人生体验。
     谢谢亲爱的朋友,谢谢你们的牵挂!我下学期回到清华附小,干起带教师队伍的老本行。笑着直面未来的人生,将是我不变的姿态!
     另一篇是2013年年末,来清华两年半之时,应刊物之约,写下的《选择》。那时,我的心态已迥然不同。
     年,是回味、思虑与畅想,站在年关上,想起人生的选择,于是,特别愿意跟大家分享三个女人的故事——
     因为突发性耳聋,我连续半个月坐在清华医院的输液室打针,有了“生活在别处”的机会。77岁的胡老师,总和我前后脚到。于是,每天听老太太给我讲一两个故事,成了必修的功课。
     “我1956年考进清华大学,年轻时给校乒乓球队的同学当陪练,没想到被教练看中,进了校集训队。最难忘的是全国高校乒乓球联赛,我和一个从小就受专业训练的同学对打,脸都吓白了,腿直打哆嗦。教练看到这种情况,亲自指导我的比赛,我这才定了心。第一局尽吃发球,输了。第二局来了,我想反正豁出去了,不是吃发球吗?那就试试怎么接。还别说,第二个球就接住了。知道怎么接球,我再也不吃她的发球,第二局,我险胜,这太给我信心了。第三局,我又赢了。嗨,因为这个比赛,我又被选进了全国高校队,高校队一共六人,就我是只练了半年的。”
     “您真了不起,聪明过人啊!”可不是吗?半年集训,临场应变对手,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吗?
     “可现在清华老年大学在组乒乓球队,我从来不去。但毕竟受过专业训练,手是痒痒的。有一次,我上去打了两局,老年队队长立刻要我坚持一个月,说我要是坚持一个月就能把在场的都打败。”说到这,老太太诡秘地笑了,“他哪知道我是专业队员啊,可还是有人认出了我,悄悄追出来,说您就是胡××老师吧,我们找您很久了,您出马吧,我们队一定能打冠军。”
     “您没去吗?”
     “青年的时候,我热爱乒乓球,已经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如今我已经老了,我需要的是休息、健康,不再是透支去拿冠军。拿冠军于我已经没有意义了。”
     一个77岁的老清华,古稀之年,风霜雨雪,边走边悟,用丰厚的人生经验与智慧,在“名利”与“健康”之间作了明智的选择!
     选择是一架天平,智者懂得如何在天平的左右作出取舍。
     我有一个大姐,女儿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当年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招聘,她的女儿轻松被聘。就在大家向她祝贺的时候,她说,女儿嫌建设银行的工作太单调、枯燥了,正在家里考雅思。
     不久,大姐喜滋滋地告诉大家,女儿考取了英国一所传媒大学,学她喜欢的传媒专业。毕业那年遇上2008年的经济危机,大家都在担心大姐的女儿不好找工作。大姐说,女儿已经在上海一家颇有影响的杂志社做记者了。
     朋友们总爱关心大姐的女儿,每次问及,大姐总说,又换了一个单位,或又换了一处住所,或又到北京去发展了。问多了,大家都知道大姐之女总爱挑战和超越,不安于现状,就缄默了。
     去年年底,一日与大姐煲电话粥。大姐有些担忧,已经在北京结婚成家、在一家摄影杂志社工作的女儿,一心想创作设计瓷人偶。大姐女儿从小就爱画娃娃,做完作业就不停地画。如今她辞掉工作,离开北京,在景德镇与几个朋友包了一个窑,住在六个人一间的宿舍里,夜以继日地设计、雕刻、绘画、烧窑,衣服只在网上买两件,一天吃一顿也是常有的事。周围的人都纳闷得不得了,这么优秀的女孩是怎么了?可大姐的女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烧圣贤“窑”,朝着坚定的方向出发,投入且快乐着。
     听完大姐的动情述说,我的心温暖起来。我仿佛看见这个世俗得不可一世的世界燃起了一缕耀眼的火光。在这个世界上,多数人只有“职业”,为了活着而工作;少数人拥有“事业”,为了工作而活着;而大姐之女却能不断叩问自己的心,多少年了,她一直执著而坚定地找寻,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心之所往,找到了“命业”,这是为了生命而活着呀!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自由的人。跟着自己的心,做喜欢的事情,大姐之女是最最自由和快乐的。
     一个30岁的研究生,而立之岁,摸爬滚打,发现自我,用激情和勇气燃烧青春的岁月,在“职业”与“命业”之间作了大胆的选择。
     选择是一场博弈,触摸到心的选择超越了谋生的角度,能触碰到高处的幸福。
     2011年,我被评上江西省特级教师,丈夫的事业处在上升阶段,儿子在南昌重点中学读高中。该有的一切似乎都有了,朋友们都说我是上帝的宠儿。这一年的暑假,清华附小要通过绿色通道调我进京,儿子转入清华附中,此事若说是上帝的眷顾,还不如说是上帝的考验。“北京”“清华”“儿子上清华附中”,一边是天堂;“和丈夫分居”“从市教研室回到基层的学校”,一边是烈焰。
     也许是母亲的力量占了上风,也许是清华和窦桂梅校长的魅力光芒四射,我毅然决然地带着儿子北上。
     第一年,我带附小、附中合办的第一届创新班,任班主任。校长极其放心,于是我这个班主任,干起了创新班的课程规划、活动设计、家校沟通、出国游学等一系列活动的筹划和实施。谁知道我激情投入的背后有文化磨合、生活考验、多元碰撞上的诸多不适与痛苦呢?谁知道我一个人备课没有交流同伴时有那么多孤独寂寞、黔驴技穷、燃烛之蜡的苦恼与恐惧呢?谁知道一个被鲜花和掌声簇拥过而后不再有镁光灯的聚焦、观众冷淡如常的失落与失意呢?……不过生活是一只大手呀,它的反面是手背,但正面袒露出来的是手掌。谁想过我能再次站在讲台上,把自己多年教研高高在上、纸上谈兵的理论亲自种植到课堂实践中,感受实践的常青树枝繁叶茂的兴奋呢?谁能想过我能接触到一批伶俐聪慧、思想活跃、创造力非凡的优秀学生,品味与他们朝夕相处、畅谈交流时那种“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自豪与骄傲呢?
     第二年,我回到清华附小,担任副校长,分管全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还具体负责语文教学。回到窦桂梅校长身边,我明白了一个至简的道理:一个伟大的灵魂背后,一定有不被人知晓的故事。之前与窦校交往时,只见她在小学语文教学峰顶上逼人的光芒。靠近了,才感受到她异于常人的教育激情、异于常人的投入、异于常人的勤奋、异于常人的坚持……以至于我这个在南昌堪称劳模的人难以跟得上她的脚步与思维。踉踉跄跄走了一年,心灵得到成长、业务得到生长,回首向来处,我才明白你与谁同行,决定你有多大的收获。
     编撰《世说新语》的刘义庆“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很好攀行的清华附小教育英才也是“近远必至”。隔三差五地与真正的教育大家对话,接受贤人口授心传、指点迷津,精神的洗礼总让人心旷神怡。与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的同仁并肩前行,在唇枪舌战与握手言和中产生创意;与理论背景深厚的一线语文教师研究教育,在山穷水尽与柳暗花明中不断超越。我问自己:我还需要什么?生活在一个让灵魂与心灵都能舒展和绽放的森林中,丰富的滋养已让我成为森林里健康、茁壮生长的一棵树。我真的庆幸——
     一个40岁的教研员,不惑之时,南人北迁,挑战自我,亦是在“作茧”与“破茧”中作了果断的选择。
     选择是痛苦的涅槃,敢于选择者才能在人生路上得到更丰富的修炼,在磨砺中得到生命的升华!
     对生活的认识改变了,心态放开了,工作的状态、对事业的态度随之在变。
     从前做教研员,只把眼睛盯在课堂上,认为做好参赛选手参加全国大赛的课,是我值得骄傲和自豪的;现在我认为把眼光盯在40分钟上,只能获得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只有把眼光放在学生一生的发展上,才能明白小学的使命是为聪慧与高尚的一生奠基。小学阶段,由无数的课堂组成,站在课程构建的视角上来对待人生,远大于一节课的收获。
     做教研员的时候,我的眼光盯着语文学科,关注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达成。如今我认为,当你眼中只有学科的时候,你看到的只是语文知识;当你眼中是孩子的整个生命时,你看到的就是整个世界。语文教学要走向语文教育!
     做教研员的时候,我尤其注重教学设计,也注重课堂的生成,那是教师引导学生“请跟我来”的过程,教师牵引着生长。如今我尤其注重课堂的生成、儿童的生长。课堂上,“儿童站在教育的正中央”!当我迷茫的时候,我就倾听儿童的声音;儿童与我同行的地方,总是离目标很近。
     窦校长的主题教学更是直接影响着我对语文的认识。主题教学针对“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的问题,更针对单篇教学支离破碎、目标不清及教学方式单一的现实问题,以提升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及核心价值观为目标,以语言的学习运用为载体,以鲜明的主题整合语文教学相关的课程内容和资源,整体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实现儿童语言发展、思维提升、精神丰富。
     主题教学中具有“语文立人”“整合思维”“儿童立场”的教学思想,鲜明的立人理念,真正把儿童看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仅仅是一个认知体,把母语看成教育学意义上的母亲而不仅仅是工具。把儿童放在课堂正中央,成为我对语文教学深入思考的思想源泉。
     这一阶段,我意识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小学语文的教育对象是儿童,要让儿童回到生活本身。语文教育无论走向何方,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儿童,都应该基于儿童的生长,顺应儿童的天性。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经验的改造。卢梭也认为教育不仅遵循儿童自然的生长,而且重视儿童的经验和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由此,教育要做的不是强行把一些东西(比如知识)从外面放到“人”这个容器里去,而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人本来就存在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引领优选限度地发挥出来。
     教育绝不是强迫儿童去吸收外面的东西,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学习能力、模仿能力、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等得以生长。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灵魂与灵魂美好的相遇、浸润,它使生命可能性得以充分实现,灵魂得以充分觉醒,并走向美好的场所!有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主张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世界里把儿童解放出来。有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要与生活相结合。
     窦校长阅读量大,对生命的体验深刻,人文情怀浓厚,因此能够营造非常富有情境感的语言文字学习氛围。而我有多年教研员的经历,注重为教师提供较为规范的、易于操作的阅读教学课堂范式。主题教学给了我思想源泉,将它与我既往的经验结合,于是产生了“为生长而教”。
     为生长而教,直接改变着我的课堂:生态的、绿色的、生长的课堂,在语言生长的同时,促进情感与思维的共生共长!
     “老树长新芽,枯木又开花……”时间哪里去了?回眸,生命是一条长河,时间是其中的流。生命上游的任何经历都会在中游、下游以不同方式沉淀下来。
     漫漫追寻,我是密密语林中,一棵生长的树!
     一棵树,扎根足下的土地,坚守生长的信仰。
     土壤是它生活的养料,从根部到每一根筋脉,在静默里流淌、流淌。
     拔节是它向上的姿态,从枝干到每一片绿叶,在阳光中欢笑、欢笑!
     我喜欢树的意向,喜欢生长的姿态。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棵独特的树,在语文的天空中,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生长梦。教师要为他们提供怎样的生长土壤?在每一个拔节的季节,如何为他们助力?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浅薄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灰色的。从教师到教研员,从中学到小学,从农村到省城到京城,独特的生长之路,逼迫我在课堂一线与理论研究中沉浮、翻滚,实践、反思、总结、提升,再实践、再反思……循环往复,语文在我心中由“小”而“大”,语文的认识落蕊又重芳!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