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英汉双语版 全2册
字数: 355000
装帧: 盒函装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作者: (法)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 著;戴光年 译
出版日期: 2012-06-01
商品条码: 9787543068650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395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
¥4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颠覆了人们通常对群体的认识,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淋漓尽致,让人先是惊异,后是佩服,继而是深深的思索。此次出版,出版方选用精装装帧,中英文双册套装,封面设计冷峻、大气,与主题丝丝入扣,十分精美。非常值得收藏、品读。了解群体心理学,古斯塔夫的著作是一定要读的。中英文对照也更加有利于对原著的理解。可以说,这是一套很实用的心理学入门读物,值得拥有。
内容简介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勒庞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特别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乌合之众》是一部学术性著作,但是语言流畅生动,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因此一经问世,便广受欢迎。目前已被翻译成近二十种语言,成为心理学界不朽的、极具影响力的经典著作。
作者简介
古斯塔夫·勒庞(Gustav Le Bon,1841.05.07-1931.12.13),法法国有名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至今仍在学术界有广泛影响。勒庞认为,现代生活逐渐以群体的聚合为特征。在《乌合之众》一书中,他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目录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文)》:
第一卷 群体心理
第一章 群体的一般特征
1.群体是个活的生物003
2.构成群体的条件004
3.群体的相同与不同005
4.群体共性的研究方法005
5.群体共同的心理特征007
6.群体质变的症因008
7.被抹平的才智差别010
8.第一个原因:本能011
9.第二个原因:传染012
10.第三个原因:暗示014
11.野蛮的玩偶018
12.群体的行为020
13.奇迹的创造者022
14.你不会接受的观念024
15.群体特性之一:冲动、易变和急躁025
16.群体特别表现(上)026
17.群体特别表现(下)028
18.群体没有任何长远打算029
19.群体不承认障碍030
20.引发冲动的导火索033
21.群体特性之二:易受暗示与轻信035
22.群体在等待,永远在等待037
第二章 群体的情感和道德观
1.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039
2.群体观察能力的缺失041
3.群体中的智力泯灭(上)042
4.群体中的智力泯灭(中)043
5.群体中的智力泯灭(下)044
6.群体的谎言(上)046
7.群体的谎言(下)047
8.妇孺言论不可轻信048
9.群体只会撒谎050
10.群众杜撰的历史(上)051
11.群众杜撰的历史(中)052
12.群众杜撰的历史(下)053
13.群体的特别感情(上)055
14.群体的特别感情(下)056
15.打动群体的东西058
16.群体的夸张妨碍智力(上)059
17.群体的夸张妨碍智力(下)060
18.群体的偏执与专横(上)062
19.群体的偏执与专横(下)063
20.群体渴望强权065
21.群体的保守本能067
22.群体的道德(上)068
23.群体的道德(下)069
24.群体的道德净化作用070
第三章 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
1.群体只接受简单观念073
2.如何让群体接受新观念075
3.群体难于被动摇076
4.群体的伪推理能力077
5.群体的想象力(上)079
6.群体的想象力(下)081
7.掌握群体的想象力(上)082
8.掌握群体的想象力(下)084
第四章 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
1.群体的偶像崇拜(上)086
2.群体的偶像崇拜(下)088
3.如何建立偶像崇拜089
4.偶像崇拜不会消亡091
5.又一个你无法接受的观念092
第二卷 群体的意见与信念
第一章 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中的间接因素
1.群众运动的导火索097
2.第一条导火索:民族098
3.第二条导火索:传统099
4.第三条导火索:时间101
5.第四条导火索:政治和社会制度103
6.第五条导火索:教育106
7.关于应试教育的题外话(上)108
8.关于应试教育的题外话(下)110
第二章 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
1.那些直捣人心的东西114
2.第一,形象115
3.第二,词语和套话116
4.第三,幻觉119
5.第四,经验121
6.第五,理性123
第三章 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
1.群体的领袖126
2.领袖是如何炼成的127
3.领袖召唤信仰狂潮128
4.领袖的权威131
5.两类不同的领袖(上)132
6.两类不同的领袖(下)133
7.领袖的名望135
8.领袖的动员手段之一:断言136
9.领袖的动员手段之二:重复137
10.领袖的动员手段之三:传染139
11.传染来源于模仿140
12.你逃不掉传染142
13.比财富更诱人的东西143
14.第一类名望145
15.第二类名望146
16.如何博得个人名望149
17.另一种博得名望的方法150
18.如何不让你的名望流失152
第四章 群体的信念与意见的变化范围
1.两类信念与意见154
2.信仰的变化范围155
3.如何用信仰抓住群众157
4.形形色色的意见159
5.意见的循环过程160
6.缭乱的当代形势161
7.媒体的堕落163
8.历史观的消亡165
第三卷 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第一章 群体的分类
1.群体的两大类别169
2.异质性群体170
3.异质性群体的特征171
4.同质性群体173
第二章 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
1.拒绝认罪的罪犯175
2.不平常的犯罪176
3.群体犯罪的历史177
4.犯罪群体的特征(上)179
5.犯罪群体的特征(下)180
第三章 刑事案件的陪审团
1.陪审团的智力泯灭184
2.陪审团的坚定立场185
3.陪审团最痛恨的人187
4.陪审团最怜悯的人188
5.掌控陪审团的秘诀191
6.陪审团的人道色彩193
第四章 选民群体
1.选民群体的特征196
2.如何在选举中取得成功197
3.用言语控制选民200
4.选民群体拒绝理性202
5.选民是被操纵的群体203
6.不可动摇的普选制度(上)205
7.不可动摇的普选制度(下)207
8.民族精神的深层作用209
第五章 议会
1.没有明智的议会211
2.议会的特征212
3.议而不决的议会213
4.议会中领袖的影响力215
5.如何影响议会(上)217
6.如何影响议会(下)219
7.议会的名望崇拜220
8.游走在情感的两极222
9.议会的两大险情(上)225
10.议会的两大险情(下)226
结束章 民族存亡的关头
1.历史的发展规律(上)229
2.历史的发展规律(下)231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英文)》
……
摘要
第一章
群体的一般特征
1. 群体是个活的生物
许多人凑在一起,就叫群体。
不管他们是谁,不管他们是干什么的,也不管他们因为什么凑在一起,只要他们凑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
或许我们会认为,这些人虽然组成了一个群体,但他们中的每个人仍然是独立的,和他单独一个人的时候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现代心理学可不这么认为。
在现代心理学看来,群体一旦形成,就立即有了群体的特点,这种特点与其中任何一个人的特点都不同,却和每一个群体的特点没什么区别。
所有的群体都是一样的,群体就像一个活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思想,这种群体中共同的感情和思想,就是所谓的“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是不可靠的,是暂时的,一旦构成群体的人各自离散,每个人就又立刻恢复到了自己以前的状态。但在群体之中,他的个性却消失了,不见了,这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所表达的与群体的思想感情接近一致。
有关群体共同的心理状态没有明确的术语可以表述,我们只能称之为组织化的群体,或者叫心理群体。
这个组织化的群体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存在,他的行为体现为精神的统一律。
2. 构成群体的条件
但是,一些人偶然出现在同一个场合,这还不足以构成组织化群体的特点。大街上往来穿梭的人虽然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地点,但是这些人的目标各不相同,就构不成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概念。
真正意义上的群体,是有其前提条件的,缺少了这个条件,一群人就称不上是群体。
群体中的人有两个共同的特点:首先是每一个人个性消失,其次是他们的感情与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
有时候,即使这些人不在同一个场合,但如果符合这个条件,也可以称之为一个群体。
较为典型的是一种激烈感情的促动,比如大家共同关心的国家大事,一旦太多的人同时考虑这个问题,那么这些原本独立的个人就立即形成一个群体。
一个偶然的契机,可以让这些原本分布在四面八方的人同时聚集在某一个场所,这时候,这群人就立即表现为同一种心理特征,他们的行为再也没什么区别了。
所以,有时候三五个人会形成一个群体,而成千上万的人凑在一起却未必会发生这种心理现象。
任何时候,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共同的场合——人数太多了——但不管他们在哪里、他们彼此之间的距离有多远,他们是同一个群体,他们的行为表征没有任何区别。
3. 群体的相同与不同
心理群体形成之后,就会表现为一种共同的、暂时的,然而又十分鲜明的普遍特性。除此之外,群体还会表现出一些附带的特性。
组成群体的人员不同,那么除了普遍特性相同,不同的群体的附带特性也不一样,而且,群体的精神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这样,我们就可以对群体进行分类。
所有群体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不管群体是由什么人组成的,所有的群体都有着一致性。
除此之外,不同的群体还有不同的附带特点。构成群体的人员不同,其附带的特征也就有所不同。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群体的普遍特性来辨认群体,同时又可以根据群体的不同附带特性将他们区别开来。
4. 群体共性的研究方法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群体的共同特性。
我们就像自然科学家一样,先将人类分成一个大的族系,找到并描述出所有族系共同的特点,然后再区分出不同族系的个性特点。
但是族系研究相对来说简单很多,而群体的心理却几乎无从着手。构成群体的种族不同,群体心理就有所不同。
同一种族的构成方式或比例不同,群体心理同样也有所不同。
刺激群体心理的要素不同,群体心理就有所不同。
即使群体承受同种类型的刺激,但刺激的强度不同,群体的心理表现仍然会有所不同。
以上诸多因素的变化构成了群体心理研究的困难,当然,个体心理学的研究也同样会遭遇这些困难。
比如说,只有在小说中,一个人的性格才会一生不变。再比如说,只有环境的接近一致性,才能造成族群性格明显的单一性。
诸多权威资料都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精神结构都包含着各种性格的可能性,而环境的突变,却会让这种可能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这样,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法国国民公会中那些最残暴的成员竟然都是些平常表现最温和的人。当环境正常的时候,他们是一些合法的公民或是善良的官员;而当环境突变的时候,他们表现出来的那种邪恶、残暴,就连他们自己也无法相信。等到暴虐过后,他们又都恢复了此前的善良与谨小慎微,成为最老实最温顺的民众,拿破仑就是在他们中间找到最恭谨的臣民的。
但是我们没办法对群体强弱程度不同的组织做出全面的研究,我们能够做到的,最多只是研究那些成熟的群体——也可以称之为接近组织化阶段的群体。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看清楚群体可以演化成什么模样——不管它最终变成什么模样,肯定不会是你想象的那样一成不变——也只有在这种发达的组织化阶段,种族那些看起来似乎永远不会发生变化的特征才会体现出一种新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群体的全部感情和思想就会表现出明确的指向,我们甚至能够看到这期间所有变化的细节。
同样是在这种特殊条件下,我们前面所提到的“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现象才会体现出其规律性的变化。
在群体的心理特征变化中,有一些可能与独立的个人没有任何不同,而另外一些特性却接近是群体所特有的,这些特性从未在一个人身上具体体现出来,可是当这个人成为群体中的一员的时候,他的举止表现却不可思议地体现出了这一特性。
这种奇异的特性也只有在群体中才有,而这正是我们关注的目标。
5. 群体共同的心理特征
所有的群体,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
构成这个群体的人,不管他是谁,不管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多大区别,不管他的职业是什么,不管他是男是女,也不管他的智商是高是低,只要他们是一个群体,那么他们就拥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集体心理。
当他们成为群体中一员的时候,他们的感情、思维和行为与他们单独一个人的时候迥然不同。
他们在群体中的思维观念或者感情,在他们单独一个人的时候是绝无可能出现的,即使出现,也绝不会形成具体的行动。
这就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心理群体是一个由异质成分组成的暂时现象。当足够数量的不同个体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就像是诸多的有机质集聚在一起形成的细胞一样,当这些类别成分接近不同的细胞组成一个新的生命个体的时候,这个新的生命个体的表现与构成它的细胞组织
接近不同。
接近不同的个体会组成一种全新的存在,这个全新的存在与构成这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认为:在形成一个群体的人群中,其属性表现为其构成要素的总和或是它们的平均值——但这个观点接近是错误的,是缺乏统计学依据与相关例证的。实际情况是,正像两种化学元素——如酸和碱——产生了化学反应之后形成了一种新物质一样,这种新物质的属性
接近不同于使它得以形成的那些元素的基本属性。
而群体的表现也正与构成群体的每一个人接近不同,没有任何或丝毫的相近之处。
6. 群体质变的症因
群体中的个人接近不同于独立的个人,这一点是很容易得到证明的。
但是,如果我们想找出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如果我们确有探究其中症因必要性的话,那么就不能忽视现代心理学为我们提供的绝对正确的思维分析——无意识主宰着有机体的生活,而且在有机体的智力活动中,这种力量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意识因素是我们最熟知的,但这种力量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接近是被动的、不值一提的。
所以我们对于人类的观察总是无一例外地陷入困惑之中,只有最细心的分析家与最敏锐的观察家,才有可能洞穿潜意识的黑洞,窥探到一点点主导着我们行为的无意识动机。
如果说,我们的意识是浮在海面上可见的冰山的话,那么,潜意识才是沉陷于暗黑海洋之中的巨大冰体。
·
所有有意识的行为,都只不过是遗传基因控制下的无意识深渊中的隐秘心理活动的产物,或许永远也不会有人能够在他的有生之年一窥潜意识的暗黑世界的真相——积淤在这个深层次结构之中的是生物无数个世代传承相递的不计其数的共同特征,正是这些永远也不为我们所知的共同特征构成了一个种族的先天秉性。
文学家使用一种更易于为公众所接受的方式来描述这一潜隐的共同特性——宿命!
我们经常会为我们的行动做出解释——但在这个旨在让人们信服的理性解释背后,潜藏的是我们根本没有说出来的真正原因。
即便是“真正原因”也是靠不住的,在它后面是许多连我们自己都一无所知的神秘原因。
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的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
无意识的欲念构成了每一个种族的先天秉性,尤其是在这种秉性上,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个人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很多时候,这种微小的差别更多地体现在意识的层面上——比如说,后天教育的结果。
教育固然能够让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特质,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却仍然是这种固结在基因链条上的独特遗传信息。
人与人之间差异优选的,或许就是智力了。
但是,同一种族的所有人却有着非常相似的本能与情感。
大凡事情一旦涉及情感领域,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消失了。
尤其是在涉及信仰、政治观点、道德评价、个人爱憎这些近乎于纯粹感性表达的领域中,最杰出的才智之士也不见得就比一个凡夫俗子更高明。
智力上的差别天高地远,一个补鞋匠在一个伟大的数学家面前或许连大气都不敢喘,可如果这个鞋匠一旦发现这位伟大的数学家在性格的表现上和他没有丝毫差别的话,他心里多半会感到说不出的惊讶。
人们凭借一种毫无理由的思维惯性,会认为智力超凡的人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会是出类拔萃的。然而事实却接近不是这么回事。
同一种族的所有人,都有一个普遍的性格特征,这是智力上的悬殊差异或后天教育的效果都无法弥补的。
而支配这种普遍性格特征的,正是我们的无意识,同一种族中的大多数普通人在同种程度上都具备这种普遍特性。
7. 被抹平的才智差别
正是这种普遍特性,构成了群体的共同属性。
在群体心理中,原本突出的才智被削弱了,导致了群体中每一个人的个性也被削弱了。表现出差别的异质化被同质化吞没了,最终是无意识品质决定了群体的智慧。
群体只有很普通的品质。
群体只有很普通的智慧。
群体也只有最基本的智能。
群体同时也只具有大力度优惠甚至更低层次的智力。
这个结论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答案,它至少能够替我们解释:群体何以无法完成对智力要求较高的工作?
群体只能从事大力度优惠级的劳动,而涉及普遍利益的决定,只能由杰出人士组成的决策中心来做出。
但让我们感到沮丧的是,即使是各行各业中很优秀的专家,当他们表现为一个群体的时候,也会经常性地做出靠前愚蠢的决定。
实际情况是,即使再高明的专家,一旦他们受困于这种群体意识,那么他们至多只能用普通人的智力与能力,用最为平庸而拙劣的方法来处理那些干系重大的事情。
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被愚蠢的洪流淹没了。
通常情况下我们说“人民群众”,以强调我们在智力上所占的优势,但实际的情况却是,“人民群众”绝不比任何一个人更聪明,反倒是他们的愚蠢是有目共睹的。
任何一个人都比“人民群众”聪明,所以“人民群众”是靠不住的,除非你想获得一个最愚蠢的结果,那就另当别论了。
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糟糕的是,这个正确的结论却与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始论据产生了直接的冲突。
如果说,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只是把他们共同分享的普通品质集中在一起,并最终表现出智力低下与平庸的话,那么,我们最初提到的群体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存在又从何说起呢?
这正是我们这本书所致力于解答的问题。
8. 第一个原因:本能
只有在群体中才会表现出来,为群体所特有,而作为单独的个人却不具备的这些特点的形成,是因为一些不同的原因所导致的。
第一个原因:本能的力量,而激发一个人最原始本能的决定性因素是数量。
数量在人类社会中会经常性地产生一种充足的理由。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对他们来说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即便不然,群体中的人也会有一种“法不责众”的想法,因而他们在行动时就表现得理直气壮。
但是当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处于孤零零的单独个体的时候,后天的教育与内心的良知都对他起着约束作用,他知道自己必须要对自己的这种本能行为加以控制。
但是群体的力量却让人们解脱了这些约束与羁绊——无论是后天教育养成的,还是先天的良知所意识到的——他没有什么理由再约束自己,更无法控制内心的放纵与不羁。
单独一个人必须要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法律上的和道德上的。
但是,群体则不然,群体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群体就是法律,群体就是道德,群体的行为自然是合理的。
这是因为单独的一个人是有名有姓的,而群体的本身就是它的名字。
群体是无名氏!
无名氏不需要为他所做的任何事情承担责任。
因为无名,所以无由指控。
于是,曾经牢固地约束一个人的责任感就会荡然无存,而群体得到的,是最原始本能的表达与宣泄。
9. 第二个原因:传染
传染——群体情绪的相互传染——对群体的特点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决定着群体行为选择的倾向。
传染——一个人的情绪迅速地感染了另外一些人。有的人很容易让其他人受到感染,有的人则不然。有的情绪特别容易在群体中传染开来,而另外一些情绪却没有什么效果。
传染——感性的、本能的情绪特别容易传染,而理智的、冷静的情绪在群体中不起丝毫作用。
传染——站在群体之外的任何一个人都能够看清楚这种现象的发生,哪怕他智力低下,也会轻而易举地做出判断。但是,即使是一个智力非凡的专家,在这方面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我们最多能把传染视为一种催眠的力量——群体性催眠!
在1523年6月上旬的伦敦城中,有算命者和占星家预言:泰晤士河将在1524年2月1日猛涨,整座伦敦城将会被淹没,成千上万户居民的房屋将会被冲毁。在预言发布后的几个月里,所有的盲从者都开始喋喋不休地重复着这个预言,这让更多的人相信了它。
民众纷纷打点行装,移居到伦敦城外的地区。而这样的迁徙行为又加快了预言的传播速度。随着时间离灾难预定的日期越来越近,移民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到了1524年1月的时候,下层民众携妻带子,成群结队地步行到遥远的村庄去躲避灾难,中上层的人则乘坐马车赶到那里。
到了1月中旬,至少有两万人离开了伦敦,许多地方只剩下空荡荡的房子。在人们的心目中,伦敦是一个注定要毁灭的地方,有钱人特意在其他城市的高地上安家。即使是富有学识的神职人员也不例外。
比如说,一位教堂的院长异常惊恐,他用极高的代价在高山上修建了一座城堡,贮存了两个月的生活必需品。在那个可怕日子到来的前一星期,他带着教堂的全体职员和家属搬了进去。许多人都要求住进去,但这位院长在慎重考虑之后,只接受了与他私交甚好的朋友和带有大量食物
的人。
泰晤士河并没有在预期的日子暴涨,当人们准备将预言家投入河中的时候,预言家却想出了平息众怒的办法:他们宣称自己计算错了一个小数字,所以洪水的日期被弄错了,提前了整整一个世纪。
正是这样的荒谬言论,却能够在群体之中得到信任与传播。这证明了,那种来自本能恐惧的情绪力量,的确具备传染病一样的威力。
除了令人陷入狂乱之外,这种催眠还会摧毁一个人心理的防御机制,让人的表现突破他人格上的界限。
在群体中,任何一种感情和行动——只要这种感情与行动不合常理——都会很容易传染开来。其程度之强,足以让一个人随时准备为另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人做出牺牲。
传染——就意味着群体将获得一种与个体的天性截然对立的两极倾向。如果他不处于群体之中,是根本不可能具有这种意识或能力的。
一个被群体情绪传染的人会感觉到自己靠前的强大,他的行动接近听凭另一种陌生的力量主宰。这时候他的心中笼罩着的是一种悲怆的感情,这种感情会让他表现得接近像另外一个人。
并不是每个人都必然被群体情绪所传染——但如果他没有感受到这种情绪的话,他就会变成群体感情的敌对方。
被传染了的群体以他们接近非理性的力量主宰着这个世界。他们尽可以为所欲为,直到他们在行动中的群体不断分化、消散,这种特别情绪才会消失。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