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太湖流域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变迁及社会影响研究

太湖流域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变迁及社会影响研究

  • 字数: 331.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张根福,冯贤亮,岳钦韬 著
  • 出版日期: 2014-12-01
  • 商品条码: 978730911003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1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张根福、冯贤亮、岳钦韬著的《太湖流域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变迁及社会影响研究(1851-2005)》利用大量一手史料及实地调查成果,以专题的形式对近代以来太湖流域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变迁及其社会影响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考察,以揭示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调运行机理,或可弥补江南近代人口史、生态环境史研究的一些空缺,对当前太湖流域经济文化建设、社会发展及污染治理具有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冯贤亮,男,1971年生,浙江嘉善人。1991至1996年就读于南昌陆军军事学院与复旦大学历史系;200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明清史、江南地区史、中国历史地理的教学与研究。已出版《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岁时节令:中国古代节日文化》(广陵书社,2004年)与《清代浙西乡村的土客冲突与生态环境》、《明清时期中国的城乡关系》、《明清江南士绅与地方社会》、《明清江南州县的衙署》等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张根福,男,1964年11月生于浙江浦江,1995-1999年获复旦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2003年评为教授。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主要致力于历史人口地理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出版专著与合著4部;在《历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级项目多项;科研成果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很好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浙江省政府二等奖、浙江省社联第三届青年社会科学研究很好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等多项。岳钦韬,男,1984年11月生于浙江嘉兴,2007年获浙江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10届硕士研究生。主要学习与研究方向为抗战史、江浙沪铁路史,曾在《史林》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并有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全文转载。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现状与选题价值
二、研究主旨与主要内容
三、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太湖流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
一、地形与水系
二、气候与水文
三、经济与社会
第二章人口演变与动因分析
一、太平天国时期的人口损失
二、近代上海的崛起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人口变迁
四、共和国时期的人口城市化
第三章近代客民垦殖与环境变化
一、客民与地区开发
二、客民的到来
三、土客的冲突
四、环境的恶化
五、环境开发的限度
第四章近代交通与人口流动——以铁路运输为中心
一、从“一路”到“两路”:太湖流域铁路发展与人口流动概况
二、整体与局部:人口流动的各项特征
三、铁、公、水之间:人口流动视野下的交通行业竞争
四、交通发展对人口流动的影响
五、结论
第五章城镇演化与地域环境
一、水乡环境的塑造
二、太平天国战争的影响
三、19世纪后期以来的记忆
第六章生活环境与卫生状况
一、居住状况
二、景观感受
三、环境卫生
四、废弃物的处置
五、肥料的利用
第七章近代铁路建设对水利的影响
一、拆坝筑桥:沪杭甬铁路屠家村港事件的来龙去脉
二、牵一桥而动全路:铁路与水利问题的多次交涉
三、各方对铁路与水利关系的认知和辨析
四、余论
第八章圩区建设与生态、社会效应——20世纪50年代以来太湖流域联圩并圩的考察
一、洪涝灾害与小圩体系
二、联圩并圩的兴起与发展
三、联圩并圩的生态与社会效应
四、苏浙边界的水利纠纷与政府运作——以20世纪50-60年代吴江县联圩引起的省际纠纷为例
第九章水环境变迁与政府应对
一、20世纪50-70年代的水污染
二、20世纪80年代后的水污染
三、水环境变迁的驱动因素
四、水环境变迁与政府响应
结语
一、人口变迁的基本特征
二、生态环境变迁的驱动因素
三、水利与生态、社会变迁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