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亚·罗莎·安托内萨的《莱布尼茨传》讲述了对于曾经生活于揭开了现代哲学之序幕的天才的世纪中的所有思想家来说,没有哪一个人的心智生活像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那样丰富多彩。接受法学教育,先后被聘为法律顾问、图书管理员等,他却在逻辑学、数学、物理学以及形而上学领域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即便如此,莱布尼茨却将自己的优选志向看做是伦理的和神学的;他还将这些理论上的关切同政治、外交以及范围同样广泛的实践方面的改革结合在了一起,这些改革的领域包括:司法、经济、行政、技术、医学以及基督教。玛丽亚罗莎安托内萨这部具有开创性的传记作品不仅从广度和深度上全面考察了这些理论兴趣和实践活动,而且也抢先发售将它们整合为一幅由这位独特的思想家及其所经世事交织而成的统一的画像。在莱布尼茨看似杂乱而又涉及广泛的思想生活的中心,安托内萨揭示出将他的异乎多样的工作统一起来的主轴。穷其变动的一生,莱布尼茨都在执著地追求对全部科学的系统的改革和推进之梦,并且,这个梦想是要在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统治者的支持下作为一项合作性的事业来实行的。理论的诉求转而落脚于一个实践的目的:人类境况的改善以及对上帝创世荣耀的赞美。
战争与和平:问题与展望 当莱布尼茨于1646年7月1日在莱比锡出生时,德国王室与欧洲各大强权的代表已在明斯特(Mtinster)和奥斯纳布鲁(Osnabruick)――莱比锡以西三百公里――会晤了三年,在这里双方还要继续谈判两年有余。这些长时期的谈判是为了结束一场更长久的战争:一场耗时三十年的战争――一个沾染了无休止的战争瘟疫的时代里*具破坏性的冲突。谈判的结果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the Peace of Westphalia)的签订,它或许是近代早期所签订的*重要的条约。但是那些首先拖延了这场战争其后又阻碍了和谈进程的困难有好几个层次。深层的困难接近为威斯特伐利亚的外交官们的直接关切与职责所不及,而他们在明斯特与奥斯纳布鲁所敲定的那些表层的问题在实行的过程中又带来了更大的难题。和约的诸项条款将会塑造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生活的结构,其影响将持续到一个半世纪以后帝国自身被拿破仑的军队荡为尘土为止。有点意外的是这些合约的条款以及隐藏其下的难以对付的难题,也将会塑造在三十年战争结束之时出生于德国的那一代人的智识生活的结构。 *明显的问题在政治方面,而政治问题中*明显的环节在于帝国自身。三十年战争(1618―1648)源于一场内部的造反,并且绝大部分发生在神圣罗马帝国领土以内。三十年中,这场争斗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波及了构成帝国的几百个地区中几乎所有领地;并且正因为它们全都参加了战争,它们也全都在和约中有一席之地。在无数的特别声明和反对意见之外,这场战争与这场和平谈判的本土层面都围绕着一个首要的问题展开:在帝国体制的统一性的权威――尤其是皇帝自身――与各个分立的公国的离心力量之间究竟该达成什么样的权力的平衡。哈布斯堡皇室(Habsburg)要将其权威强加到帝国中*大的公国――名义上仍属选举区域的波西米亚王国――的决议在1618年加剧了这场冲突,而皇帝尝试在1629年的归还法令(the Edict of Restitution)中将类似君主专制的东西强加给整个帝国的做法则促发了整场战争中*不稳定的时期,瑞典人在1631年的戏剧性的入侵也搀和了进来,它使得这场战争从此变得国际化,时间也极大地延长。在1648年战争结束之时,帝国内权力的天平决定性地倒向了较大的公国一边,皇帝失势了。事实上,君主的权威只是在所属领地而非整个帝国的范围NNN~N。地方上的亲王们不仅确立和延伸了宗教的自由,而且还获得了对其领地的国内甚至国外政治的*前支配。与此对比,帝国皇帝现在的权力主要不在帝国事务或者资源上,而是在位于帝INNN--N的哈布斯堡王朝的世袭领地上,再加上对波希米亚王位的较为任期,以及在世纪末夺回了幅员辽阔的匈牙利王国――它位于帝国边界之外。总之,自1648开始帝国*终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一种类似于联邦制度的政治发展进程,它迥异于当时以“太阳王”――路易十四(1638--1715)统治下的法国为代表的日益集权与专制的君主制度。政治模式的差异使得一个在战争末期就已凸显的重要的实际问题变得更加紧迫:像帝国这样的一个连接松散的政治体是否能够有效地防御较其远为统一的邻邦。对于下一代德国知识分子来说,在这个实践的挑战之外又增加了另外一层理论的挑战:要建立一个有关帝国的概念(a conception of the Empire),不是作为由于一次政治事件而变得陈旧、残破的政治体,而是作为欧洲理想(a European ideaI)的化身,它能够也应当被改革、被巩固,并且在哲学、政治和军事上被勇敢地捍卫,从而免受狭隘的王朝利益、复兴的宗派主义(confessionalism)以及猖獗于国土内外的军国主义的影响。 引起这些紧迫的实践和理论问题的原因很简单。在战场上,单枪匹马的德国亲王们在武器装备上不如欧洲的君主;在谈判桌上,德国亲王的代表在等级上低于那些为头戴皇冠的首脑们服务的欧洲同僚;并且,这种势力的一再不均衡直接导致了这场在1618年作为一场国内冲突而开始的战争迅速地升级为国际事件,其中交织着涉及各方面的持久的争斗。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皇室,在战争之初资源与军事经验都相对较少,在莱茵战场上迅速地寻求西班牙――前一个世纪里欧洲*好战的国…… P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