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怎样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怎样"炼"成的?

  • 字数: 40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温元凯,王雪芹 著
  • 出版日期: 2015-01-01
  • 商品条码: 978720908689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4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温元凯、王雪芹编著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怎样炼成的》通过对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成长进行阐释,用“炼”字篇,详细分析了中国的教育现状与优选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获奖层面剖析中国经济学家为何无缘诺贝尔奖的深层原因。用“触”及我们心灵的74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坚韧执著的优秀品质进行呈现。作者希望通过这些介绍来展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锤炼过程,为大家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科技强国、教育兴邦、科学研究、大学建设、教学相长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只有培育有希望的土壤,才能让我们更接近诺贝尔奖,只有抱有更科学、更专注的锲而不舍的追求情怀,才能破解“钱学森之问”的谜团,找到答案。
作者简介
温元凯,中国有名经济学家、化学家、改革家、企业管理与投资咨询专家、亚洲投资论坛董事。曾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主任、安徽省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六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主席团成员。现任北京南洋林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王雪芹,女,高级经济师。现供职于某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总行。财经、励志、教育类图书撰稿人,影评人。
目录
序一:激情是一种理性的疯狂
序二:思想在心房划过的痕迹
“炼”字篇
从教育层面看诺贝尔经济学家的锤“炼”
从获奖层面看诺贝尔奖为何无缘中国
从环境层面看诺贝尔经济学家的锤“炼”
用数字来解读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四大规律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经济学科的发展
诺贝尔奖的展望:培育有希望的土壤更重要
诺贝尔奖的启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
“触”心灵篇
数学架起沟通的桥梁
——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简·丁伯根
勤于探索才能更优秀
——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拉格纳·弗里希
经济界最后一个通才
——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
让严谨成为一种习惯
——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
经济界的一个开拓者
——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希克斯
困境中奋起的佼佼者
——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肯尼迪·约瑟夫·阿罗
经济分析法的先驱者
——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华西里·里昂惕夫
敢于推开那虚掩的门
——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根纳·缪达尔
积极珍视自己的价值
——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菲德烈·冯·哈耶克
规范经济学使用的人
——197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
依靠学习提升的豪士
——197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佳林·库普曼斯
全球最知名经济学家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
国际贸易理论创始人
——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戈特哈德·贝蒂·俄林
国际经济政策创始人
——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爱德华·米德
富有创新精神的通才
——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
阴差阳错的黑人表率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
关心民众的一代学儒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
计量经济模型的泰斗
——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劳伦斯·克莱因
经济学家中的经济家
——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士·托宾
幽默的经济学布道者
——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
精准分析方法改进者
——198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拉尔·德布鲁
国民经济统计创始人
——198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理查德·尼古拉斯·斯通
向哈佛说不的叛逆者
——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兰克·莫迪利安尼
追随先知但未见上帝
——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麦吉尔·布坎南
增长理论杰出构建者
——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默顿·索洛
日理万机为学的教授
——198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里斯·阿莱斯
令人信服的概率论者
——198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特里夫·哈维默
学习能力极强的儒士
——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里·马科维茨
博学睿智幽默的教授
——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夏普
比肩巨人的学界翘楚
——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默顿·米勒
长寿的经济学突破者
——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
经世济民理论创新者
——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贝克
饱受争议的经济学家
——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福格尔
……
摘要
    从教育层面看诺贝尔经济学家的锤“炼"
     基础教育要培养有创造精神和研究能力的人才,永远需要摒弃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没有人文的科学,将最终失去科学;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教育,将最终阻碍科学人才的诞生。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工程,担负着输送人才的历史重任。中国是文明古国,文化教育有优势的资源。、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四大发明,曾使我们荣耀;袁隆平的高产水稻、神舟飞船遨游太空,也都让我们欣喜若狂。但至今却无缘诺贝尔经济学奖,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虽然很多,但追根究底无疑都与教育现实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科教兴国、人才为本。我国目前仍以应试教育为主,高考指挥棒调动一切,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素质教育都得服从以应试为主的智力教育。奥数班、火箭班、重点班比比皆是,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高考状元”更是被媒体、学校、商家炒作得不亦乐乎。分数至上,智育第一,死记硬背,灌输教育,严重妨碍了教育方针的正确实施,影响了青年学子的全面发展,破坏探索奥秘的好奇心,泯灭追求真理的进取心,扼杀勇攀高峰的创造精神。
     客观地说,我们的传统教育文化是考试文化。在这个文化中,一个人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三条不仅是缺乏的,而且是被视为有害的。批判性思维就是善于对被广泛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而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意见。同时,批判性思维又不是对一切命题都否定,而是用分析性、创造性、建设性的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新解释、作出新判断。本来,人的本性中有这三方面的潜能。但是,我们的教育文化把它们扼杀了。拥有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三个基本元素缺一不可。它们都不是“知识”本身,但是却都超越了“知识”的本身。“好奇心”是驱动人类发现的原始动力,推动我们去探寻;依靠想象力,我们拓展思维空间,使探寻超越现实的局限;而批判性思维让我们挑战已有的知识,永远去寻找新的、更好的答案。需要说明的是,这一问题与具体学科无关,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无论是工科还是医科,无论是理论还是应用,都是一样的。
     学生时代的学习过程,对于一个人的未来确实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必然的。能够使一个人获得诺贝尔奖,往往是他的基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这才是最重要的。学习成绩其实并不能说明多少问题,因为学校教育并非天才教育,是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一个学生在学习上投入了较多的精力,那样他的成绩自然就会好,但是如果这个学生在想象力、创造性方面并不突出,那么他未来成为大师的可能性就显然比较小,想获得某个领域杰出的成就就相对更难。如果相反,一个学生想象力、创造力非常强,但是他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很少,那他在学校里的表现就可能比较差。
     有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说:“想象力和创造力每个人天生就有,教育则培养它成长、壮大,但是我们单一的学习评价体系,却使得想象力和创造力日渐萎缩,可以说,我们的教育是在扼杀这些东西,那些关于课本知识之外的想象,学校课程之外的活动,是不被允许的,这才是问题所在。”
     作为世界最很好的奖项,诺贝尔奖不仅仅影响着各个专业的领域,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那么怎样的社会、文化以及教育才能培养出来大师,才能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获得者之所以值得我们注意,在于他们在科学界享有崇高威望和巨大的影响;在于他们集体作出的贡献在促进科学知识的发展上起了非凡的作用;在于使我国的科学教育能跟上世界科学教育发展的潮流。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当今已成为经济界的优选奖赏,是获得者最杰出成就的象征。对于精英阶层的关注,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精心研究,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基本教育观点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人文主义的全面复兴,人文主义教育也开始了它的现代复兴。面对日益严重的世界危机和人的危机,教育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何种思维训练,何种更适合于理解的知识,何种更有效的价值观念才能对人类进步起到更积极的影响而不是毁灭作用!深刻的世界危机和人的危机向人类教育提出了空前的挑战,教育对这一挑战的一个重要反应就是:复兴人文主义教育。各国加强人文学科教学的动机和目的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此进行科学人道主义的教育,使年轻一代树立运用科学服务于人道目的的价值观念。
     当代人文主义教育观与传统的人文主义教育观有所不同,它重点提倡如下伦理价值:理解与和平、人的尊严、自由与责任、敬重自然等。为此,这种教育观主张:加强文学、艺术、伦理、社会、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教学;把价值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首要地位;将人性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加强自由与责任的教育,将自由与责任视为现代伦理生活的核心价值。
     当代人文主义教育所提倡的道德价值观认为,道德不仅仅是为了养成学生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使学生形成伦理的理智活动方式,能用一种更广阔的伦理思维和伦理行为去审视自然、人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作出伦理上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抉择。由于当代人文主义在道德价值观上的变革,它所倡导的道德教育十分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