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新诗十讲

新诗十讲

  • 字数: 50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孙玉石
  • 出版日期: 2015-10-01
  • 商品条码: 9787508647975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471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北大十堂中国新诗课,以富有生命感的精湛解读,打开新诗审美世界的大门,解读新诗的隐喻、意向、美学与思想。 

内容简介
《新诗十讲》源自北大孙玉石教授的十堂精湛的中国新诗课,作者用诗的语言,为我们全方位咀嚼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穆旦等人的经典新诗,以及其背后的时代与国家、个体与社会、生命与死亡、文学与爱……通过细致的解读,深入挖掘了中国新诗创造者所传达的隐喻、意向、美学与思想,展现了中国新诗整体发展的历程和多元化。
作者简介

孙玉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1935年11月生,1960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196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退休。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与五四文化以及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著有《〈野草〉研究》、《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中国现代诗歌艺术》、《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等。

目录
代序 谈新诗作品的阅读和感受
读闻一多的诗 点得着灵魂的烛光
读徐志摩的诗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读李金发的诗 怪丽而深沉的歌
读戴望舒的诗 将有情的眼埋藏在记忆中
读卞之琳的诗 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
读何其芳的诗 梦中升起的小花
读废名的诗 轻松中浸着悲凉与沉重
读冯至的诗 我来到时,只剩下一片月光
读辛笛的诗 描一个轻鸽的梦
读穆旦的诗 一曲爱情与人生的美丽交响
摘要
    《温柔(四)》是一首普通的爱情诗,并没有更深的象征意义,但是与普通的爱情诗又有不同。作者选取了男女青年亲切拥抱这一角度来表现爱情的力量和甜美,又避免了直露粗俗的写法,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爱的世界。诗人用感觉世界与想象世界交织、真实的描述与新奇的比喻结合的抒情方法,使这个小小的艺术世界披上了一层亲切而又陌生的朦胧色彩。热烈与恬静两种感情色调糅合在诗中,诗里虽然打着象征派的某些烙印,却不时流溢出一种东方的情调。
     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大体上取整饬的形式。
     诗的前三节主要是在现实的感觉世界中进行的。诗中呈现的是一对青年人热恋的情景,含蓄中透露着真切,温柔中隐含着热烈。诗题叫“温柔”,构成了这首情诗的基本色调。诗人几乎不愿以任何感情色彩过分强烈的意象来打破这宁静的爱的气氛。他选择了一些带有温柔色彩的字眼,带着你一步一步走进他甜美的感情领域。诗中的呼吸都是轻微的,你想象的脚步也只能放得极慢、极慢……
     《温柔(四)》的语气是自述,诗人自己就是爱情的主述者。全诗一开头,就进入了爱的一种独特境界:
     我以冒昧的指尖,
     感到你肌肤的暖气。
     小鹿在林里失路,
     仅有死叶之声息。
     你在这里找不到一点儿粗野感情的影子,感觉不到一点儿欲火的痕迹。你感到的只是一种纯洁的心灵和肉体接触拥抱时那种温柔的气息。这气息是那样单纯,那样宁静,真挚中略带一点儿羞怯之意,就如同人们最怜爱的胆怯的小鹿在林中的道路中迷失,轻轻地踏在满地落叶上发出的声音一样。这声音是那样轻,只有用心灵才可以听到。为此,细心的诗人在这里用“指尖”而不用“手指”,用“死叶”而不用“树叶”,用“声息”而不用“声音”,用意都是很明显的。迷失的小鹿和落叶的意象本身又极宦感情色彩,它强化了一对恋人的感情在读者心中的魅力,强化了进入热恋时那种宁静的气氛。最宁静的热恋都带有一点儿迷路的神秘感。
     接着,诗人写热恋对象“低微的声息”带给自己的温暖与快乐,由于“我”轻轻地抚触,少女的心产生了热恋的回响。宁静的氛围被爱的低微声息打破了,诗人知道,没有爱情的心是冰冷而荒凉的。诗人以不经心的笔调写出,只有恋人这轻轻无语的呼唤,才能给自己“荒凉的心”带来无限的温馨,带来无法抗拒的力,以至于使自己接近消融、倾倒、沉醉了:一个“一切之征服者”被征服了,一切的武器――“盾与矛”,都一下子被“折服”而无用了,追求爱恋者变成了爱温驯的俘虏,处在热恋中的诗人自己变成了“迷失的小鹿”。热恋者谁不甘愿承受这种剧变?
     诗人继续在感觉世界中徜徉,抒情的视线向纵深推移。第三节诗由情人“低微的声息”转向情人的眼波。这段意思很清楚:“你”的眼里流溢着对“我”爱恋的柔波,它含着热烈的渴求,含着熔化的光热,就像一个屠夫要宰杀对象时眼光中“预示”的信息。热恋的柔情进人炽热的高峰。爱的目光,在诗人的感觉中是一种消融,一种吞没,一种合而为一的“预示”,这预示呼唤着更大的渴求。于是诗人说:唇儿的吻么?不消说了,我更渴望的是你那美丽的“臂儿”热烈地拥抱。热烈的目光唤起更热烈的渴求。要不怎么说眼睛是爱情的窗口!到这里,温柔的爱情达到了高潮,诗也进人了抒情的转折点。
     一首短的抒情诗,不但意象要蕴蓄,思路也要多变。到了第四节,抒情的视角发生了转换,诗人结束感觉世界而进人想象世界。诗人多么坚信,这爱的获得是真实而热烈的,这是自亚当夏娃的神话传说以来人间的大真实,因此诗人说,他宁愿相信这爱是“神话的荒谬”,而不愿相信这已获得的爱是女子的故作“多情”。神话传说中的故事是“荒谬”的,但那“荒谬”中包含了爱的自然、无私和纯洁,与世俗的情态是不能比较的。但诗人又相信,人真诚的爱是对这种神的爱的超越。它的真实与热烈、甜美与豪放,毕竟比神话更令人神往和沉醉。一种混合烈酒的醇香沁人心中。诗人说的“但你却像小说里的牧人”,就是这个意思。
     第五节是短诗的尾声,是以抽象的礼赞形式进行的。赞美的音符升高了八度。奏尽好看的音乐,无法愉悦恋人之耳;涂尽最丰富的色彩,无法描绘爱人的美丽。想象世界的赞颂之词,由于过分抽象和落人俗套,多少损害了这首爱情诗含蓄的完整性。就感情上说是顺理成章,就艺术上讲是画蛇添足。删去末一节,这首诗会显得更完整些,也更蕴蓄些。这是诗人22岁时的“少作”,新诗的风气又是那么的直露,某些新的创造和幼稚的败笔同时出现于诗中也就不奇怪了。
     象征派诗“远取譬”的方法会造成陌生化的艺术效果,《温柔(四)》也偶尔用了这种手法。如“小鹿在林里失路,仅有死叶之声息”,可以看出与前边两行诗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仔细品味,又似乎可以找到很多的联系,譬喻爱情气氛的宁静,譬喻自己的心在爱的沉醉中迷失,譬喻少女被爱抚时心灵的悸动……总之,因为这取譬之远,也便造成读者想象的天地之宽。
     有些比喻的新奇、怪异,也是象征派诗人的追求。“我,一切之征服者,,折毁了盾与矛”,“你‘眼角留情’,/像屠夫的宰杀之预示”,这里的“盾与矛”“屠夫的宰杀”,本身并无唤起美感的作用,但用它来描写爱情的力量和恋人的目光之热烈,有极大的强化作用,感情的效果也在这些新奇的比喻中,给人以新颖的印象,美的嚼味就在这新颖的探求中产生了。 P92-9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