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诗教之彀与审美之维

诗教之彀与审美之维

  • 字数: 215.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张雨 著
  • 出版日期: 2015-02-01
  • 商品条码: 978751615483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5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4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传统比兴诗学,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诗教的价值观念系统,二是文学的审美属性。张雨编著的《诗教之彀与审美之维--当代诗歌中的比兴研究》在梳理传统比兴诗学的基础上,考察了十七年诗歌、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歌,呈现了传统比兴诗学在当代的延续、更新与消逝,呈现了文学现代化的过程中,历史影响的焦虑,以及远离历史后,诗歌写作的尴尬。本书立足当下,打通古今,为诗歌研究提供了深度思考的空间。
作者简介
张雨,男,1981年生,汉族,甘肃定西人。2005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及教学工作。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比兴的双重内涵
第一节  比兴与社会批评话语的形成
一  比兴的意义转换模式
二  比兴与美刺
三  比兴与讽谏
第二节  比兴与诗歌之美的形成
一  兴――诗情的发生
二  方法的自觉
三  诗后效应――诗歌的蕴藉性
四  从诗歌意境到人生境界――生命诗学的形成?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比兴研究
第一节  “美刺”、“讽谏”的文化语境
一  “理”的统一与“礼”的规范
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二节  “鸟兽草木”的诗歌景观
一  从“鸟兽草木”到“草木”“禽兽”
二  艾青的“鸟兽草木”
三  郭沫若与《百花齐放》
第三节  审美比兴的消逝
一  比兴与民歌改造
二  蕴藉表达的危险
三  “十七年”诗歌中的“自然”
四  “十七年”诗歌中的自然人性
第三章  朦胧诗与比兴研究
第一节  最后的“诗谏”
一  “诗谏”的发生――悼贤臣、清君侧
二  “诗谏”的高潮――“一切政策必须落实”
三  “诗谏”的尾声――控诉官僚主义
第二节  告别“谏者”
一  个人英雄的出现
二  从“相信”到“怀疑”
第三节  告别“温柔敦厚”――新的美学原则的确立
一  “温柔敦厚”的当代景观
二  告别“温柔敦厚”
三  比兴的现代转型
第四章  第三代诗歌与比兴研究
第一节  无“志”可言――第三代的诗歌处境
一  “天狗”的解救之道
二  绝望的“天狗”
三  绝路而返――第三代诗人的诞生
第二节  “去意存象”与“靠近能指”
一  去意存象
二  靠近能指
第三节  告别远方
一  远方的“声音”
二  告别远方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