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联系客服
|
搜索
热搜: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一本之道
字数: 119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日)小林勇 著;张伟龄,袁勇 译
出版日期: 2015-02-01
商品条码: 9787108048530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221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
¥3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收藏
上架到店铺
×
Close
上架到店铺
{{shop.name}}
点此去绑定店铺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2.05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小林勇在岩波书店的历史地位非常重要,被誉为岩波书店的中兴之祖,《一本之道》为他的自传及回忆集。他1903年出生,1920年入岩波书店后协助创建岩波文库,后成为岩波茂雄的二女婿。他和文化人交游甚广,并擅于书画,有诸多随笔传记。
作者简介
小林勇,编辑、随笔作家。十七岁进入岩波书店工作。1928年从岩波书店独立,兴办自己的出版社:铁塔书院、新兴科学社,其间继续有跟岩波接触。后因经营不佳,1934年重归岩波。二战末期到日本败战期间发生了「横滨事件」文字狱,出版界及传媒有数十人被拘捕监禁,小林勇也被抓到拘留所待了三个月,受到拷问和迫供。1946年岩波茂雄逝后总管岩波书店;1962年任岩波书店会长,为发展岩波书店做出重要贡献。
目录
序 父亲与中国
第一篇 在故乡
第二篇 进入岩波书店
第三篇 关东大地震
第四篇 一日元书和岩波文库
第五篇 铁塔书院时期
第六篇 日中战争
第七篇 太平洋战争
第八篇 遭逮捕
第九篇 岩波之死及其他
第十篇 战后
第十一篇 新生活
结束语
略年谱
日本年号和公历年对照表
摘要
我家人很多,小时候父母岁数还不大。所以家里总是充满活力。我们家有些水田和大片桑田,足够把吃剩的余粮卖掉,用来贴补税金和各种开销。我们家还有自己的山林,从来不缺柴火,一年到头都可以烧火炉。不过,家里最重要的生活来源还是养蚕。
我童年时代的很多回忆都与这样的农村生活有关。小时候我从没干过农活,但是家里人耕作的样子,还有他们训斥我别给大人添乱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到田里干农活的主要是哥哥们,父亲不太下田干活,经常出门。母亲和祖母还有姐姐留在家里。我和我上面的那个哥哥都是在天快黑时玩累了才回家,而在田里干活的人们还没回来。夏天的傍晚,为了先让我们垫垫肚子,祖母会从田里摘来玉米烤给我们吃。
家里的蔬菜和水果都是自给自足的,养蚕的数量则大致由家里桑田的面积决定。不过,如果买桑叶养蚕也赚钱的话,我们会直接从外面买桑叶回来。如果人手够、有地方的话,这样做还是比较划算的。我们家地方大,人手也多,所以一般都这么做。在我的故乡,不下雪的时候,很多农户都是边干农活边养蚕来维持生计的。
当时,栽种水稻还远不如现在机械化,接近靠两只手,所以劳动量非常大。一到春天,人们很早就开始下田干活了。翻地是很有效的做法,需要一点一点把土翻起来。有马匹的农户可以进行马耕,让马拉着锄头翻地。然后就是涂田埂,平整水田,从事先准备好的秧田里取出秧苗开始插秧。从早到晚都忙于此,累得精疲力尽,上床就睡着了。
插完了秧,就开始忙着养蚕。蚕一年可以养三次,插秧时节养的蚕叫春蚕,养殖的数量比之后的夏蚕和秋蚕要多很多。刚开始养殖幼蚕时,光靠女人还能忙过来,不过到了最盛期,也就是最后十天左右,即便全家总动员都还缺人手,不得不雇人帮忙。当时养蚕技术还不是很优选,人们需要花费很多心血,用废寝忘食来形容都不为过。而且,由于当时人们还没有掌握良好的养殖技术,所以家里的蚕有时候搞不好会全军覆没。
蚕“占领”了人们的屋子,人们只能睡在养蚕架之间和走廊上。
为了生活,人们不得不如此辛劳去赚钱。虽然这样的劳作短时间内会有可观收入,但这并没有把劳动力、生产资源等成本算进去。即使是现在,农户的人力费也几乎不算进生产成本,在过去更是被忽略为零。农户好不容易收获的蚕茧,又被诹访的制丝厂手下的供货商吹毛求疵,收购价被压得很低。尽管这样,农户也不能把蚕茧放在家里,只好忍痛卖掉。现在的农户房子大多数是新建的,我听说很多农户嫌在漂亮的屋子里养蚕很脏,便不愿意从事养蚕业。但我不相信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信州养蚕数量的减少,可能还与劳动力和利润不成正比有关系吧。不过,比起化纤制品来说,现在很多人更喜欢棉制品,相信丝织品一定会再度受到欢迎。
在我对养蚕的记忆中,总会出现母亲和祖母的身影。收获的蚕茧中有些个头儿比其它稍大一些,是由两只蚕共同吐丝结成的,里面有两只蚕蛹,个头虽大,但比那些一只蚕结出的茧粗糙且坚硬,缺乏光泽。这些蚕茧叫“双宫茧”,价值相对较低。每次收获蚕茧后,家里会把那些双宫茧剔出来另行处理。为了防止里面的蚕蛹变成蚕蛾,一般采用干燥法杀死幼虫进行保存。待稍有空闲时,母亲和姐姐会把那些蚕茧放入锅中煮软,再用稻穗做的笤帚从蚕茧中抽丝。由于是两只蚕共同吐出来的丝,所以是两根拧成一根的。抽出来的丝会被绕在线框上,这些丝比普通的蚕丝粗硬,还经常有一些节。母亲织布时用的就是这些丝。双宫茧通常缫不成生丝,而是用来做丝棉。
除了双宫茧外,还经常会出现一些废茧。这些茧也需要单独放置,进行水煮处理。茧皮缫不成生丝,一般会拉宽用来做丝棉,或者先做成棉团再从中抽丝。不过恐怕现在不会有人再采用这么费时费力的工序了吧!
种水稻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春天水还很冷的时候就要耕田插秧。到了盛夏,在炎炎酷暑中要整田除草,早晚还要去田里看看水量的变化。秋天收获时也很辛苦,收割后脱粒、砻谷,一直要忙到很晚。对已经习惯了今天机械化农业生产的人们来说,过去的农户生活之艰辛是难以想象的。
到了冬天,祖母在温暖的阳光下织布,从事着单调却又需要毅力的工作。祖母使用的纺车与印度圣雄甘地的纺车一样。我坐在一旁,缠着她给我讲故事。有些故事反复听了很多遍,由于祖母忙于织布,有点儿心不在焉,我经常提醒她有的地方讲错了。
尽管当时我家并不算很穷,但我从小也没有玩过玩具。不仅是我,其他家庭的孩子们也都没有玩具,而是在大自然中玩耍,泥土、草木、昆虫等等都是我们的玩具。P7-9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