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政治顶峰

政治顶峰

  • 字数: 1296.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作者: (俄罗斯)谢尔盖·赫鲁晓夫 著;述弢 等 译
  • 出版日期: 2015-01-01
  • 商品条码: 978751152883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549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1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逐渐成为权力中心,从1953年到1964年,执政苏联11载。在这十余年中,赫鲁晓夫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锐意改革;东部垦荒,种植玉米,实施农产品采购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等;开放克里姆林宫,释放政治犯,秘密召开震惊世界的苏共“二十大”,实施去斯大林化:苏联的文化艺术领域逐渐解冻,一些具有改革思想和批评苏联现状的作品得到发表。
赫鲁晓夫执政期间,成绩与失误并存,这些丰富的政治场景和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的变革交融在一起,再现人所共知的胜利以及令人遗憾的失误。《赫鲁晓夫(1953-1964上中下政治很好)》系谢尔盖?赫鲁晓夫所撰“父亲三部曲”很后一部,作者将自己的回忆和档案史料有机结合,展现出一幅苏联20世纪中期栩栩如生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画卷。
作者简介
谢尔盖·赫鲁晓夫,苏联有名政治家和国务活动家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之子。1935年生,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1958年至1968年在莫斯科火箭试,验设计局工作。1969年至1991年在莫斯科电力机械科学生产联合公司供职,同时在莫斯科巴乌曼高等技术学校任教。技术科学博士、教授、列宁奖金获得者、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91年移居美国至今。
目录
《政治顶峰:赫鲁晓夫:1953-1964 上卷》
关于“父亲三部曲”的写作过程
引 子
第一编 开端
开端之开端
前往莫斯科
重返乌克兰
战后乌克兰
是谁解放了基辅?又是如何解放的
战后的忙碌
重返莫斯科
在斯大林的餐桌旁
如何解决莫斯科人的吃饭问题
玉米,开端
青贮料和榴莲什么味儿
城乡差别
以工厂流水线的方式建造住宅
……
《政治顶峰:赫鲁晓夫:1953-1964 中卷》
《政治顶峰:赫鲁晓夫:1953-1964 下卷》
摘要
    前往莫斯科
    时光荏苒,父亲当工程师的梦想却丝毫未减,只是梦想成真的时间却一拖再拖。1929年父亲到了关键时刻,他年满35岁,按照当时的法律,超过这个年龄,高等学校即不予录取。父亲决定采取行动。他前往哈尔科夫,设法求见乌克兰共产党中央靠前书记斯坦尼斯拉夫·柯秀尔,恳求让他去莫斯科上学,而且是推荐他去工业学院。
    尽管有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推荐,父亲在莫斯科工业学院还是遭到了冷遇,理由是他“担任经济领导工作的资历”不足,建议他去上党中央马列主义进修班。父亲在回忆录中说道:“您上那儿去吧,这个学院是给管理人员和厂长办的。”学院招收的是管理部门负责人、革命后当上厂长的工人。要求他们务必突击掌握知识,成为职业经理人。父亲从事的是党的工作,可以暂缓一步。可是他已经作出决定,他当时的个性也很强。“我只得去麻烦拉扎尔·莫伊谢耶维奇·卡冈诺维奇,请中央帮帮我。卡冈诺维奇当时任中央书记。我如愿以偿,卡冈诺维奇帮了忙,于是我就成了工业学院的学员。”父亲感到很自豪。
    父亲进了工业学院,但要说胜利还言之过早,又是他的天性害了他:’积极,有一种什么事情都爱掺和、想当头头的癖好。父亲成了学院党委书记,一头扎进了同斯大林的反对派的斗争中,哪儿还顾得上学业?不过他倒是竭尽全力,可因为不可能面面俱到,就把次要的扔掉了。什么是次要的,由父亲自己决定,毫不犹豫地把外语也算作生活中没有实际意义的科目。外语这玩意儿谁用得着,什么时候用得着?
    1989年4月,正值父亲90周年诞辰(正好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在被遗忘了四分之一世纪之后,可以安全地提说赫鲁晓夫了),在电影宫举办了纪念赫鲁晓夫晚会。主办者找来了仍然健在的见证人,其中也有阿达.亚历山德罗夫娜·费多罗丽。她曾在工业学院教授英语,说得委婉一点,她并没有因父亲的“成绩”感到异常高兴。她很幽默地讲到自己的学生。父亲好不容易抽出时间把字母表背了下来,可她又下不了狠心给父亲打两分,毕竟是学院党委书记嘛。校长办公室来了个独辟蹊径:干脆把英语从毕业证的附页中划掉。
    凡是父亲认为重要的科目,如数学、物理、制图,他的成绩都不错,甚至很好。然而没有让他完成学业,中途就抽调出来同斯大林的反对派作斗争。当时党员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父亲先后担任莫斯科鲍曼区和红普列斯尼亚区的党委书记。
    于是他只得告别拿到工程师证书的梦想,去上另外的大学。他在莫斯科党的仕途上步步高升,从区党委书记做到莫斯科市委书记,在此期间,他不断地向生活中相遇的人学习知识。在鲍曼区,父亲结识了当时还很年轻的飞机设计师安德烈·尼古拉耶维奇·图波列夫。同这位生性固执的学者打交道,别提有多难了!当时要求父亲保证在区内工厂生产轰炸机。他前往无线电街的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所,同人们见面认识。图波列夫一上来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我只管设计飞行器,至于您往上面挂什么,挂女人的裙子、机枪还是炸弹,与我无关。”图波列夫这是在耍滑头,想考验考验父亲。父亲经受了这个考验,同图波列夫找到了共同语言。好像是TB-3型轰炸机如期交货。两人从此友好相处直至终老。
    然后是修建莫斯科地下铁道。斯大林让当时已是卡冈诺维奇副手、担任莫斯科市委第二书记的父亲负责修建工作,大概是因为他原来当过矿工吧。虽说在煤矿上当钳工和在莫斯科的流沙上修建隧道根本就不是一回事。父亲喜欢讲述他当初如何在工地上度过日日夜夜,每天早上步行经过地铁隧道去莫斯科市委上班,晚上又原路返回家中。当时人人都为自动扶梯的问题殚精竭虑。如今自动扶梯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1930年代初期,可是为自动扶梯打了一场硬仗。包括工程负责人帕维尔·帕夫洛维奇·罗捷尔特在内的许多资历工程师,都主张用电梯将乘客从地面运送至站台,如同伦敦地铁一样。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工程师马科夫斯基认为使用电梯的主意是不明智的,建议订购德国的自动扶梯。这种自动扶梯刚刚开始出现,在罗捷尔特眼里,那简直就是怪物。 马科夫斯基绕开罗捷尔特,寻求父亲的支持。父亲接见了他,经过详细询问,对此深信不疑,站到了马科夫斯基一边。罗捷尔特大发雷霆:毛头小伙子和这个“大老粗”管不着他。便找卡冈诺维奇告状。卡冈诺维奇一时不知所措:“应当找政治局,找斯大林(斯大林曾断言莫斯科地铁应当如何修建),而罗捷尔特表示反对,斯大林也可能不支持我们(赫鲁晓夫和马科夫斯基)。”
    父亲坚持己见。斯大林站在他和马科夫斯基一边。如若不是父亲的直觉,那就谁也不会知道马科夫斯基的建议,地铁就会多年都没有自动扶梯。当然,自动扶梯早晚会有的,可是常言说得好,贵在雪中送炭。
    父亲还设法采纳了马科夫斯基的另一条建议:不再采用露天掘壕的德国方式建造地铁,而是像伦敦那样借助所谓掩护支架、大口径隧洞全断面掘进机来铺设隧道。采取这样的施工方式,开掘后留下的几乎就是现成的隧道了,然后再用铸铁弧形拼板加固墙面。如今到处都使用这样的建造方式,可当初很少有人支持马科夫斯基的新办法。父亲只得为此而战斗。
    父亲并非只管地铁,城市还面临许多其他的大事小情。1932年,据父亲说:“……莫斯科闹饥荒,我作为党委第二书记,花了很大力气去探讨让工人阶级吃饱的办法。”
    ……
    P28-3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