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贺麟评传

贺麟评传

  • 字数: 25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作者: 王思隽,李肃东 著
  • 出版日期: 2015-03-01
  • 商品条码: 9787550011045
  • 版次: 2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6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2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王思隽、李肃东编著的《贺麟评传》追踪考察了贺麟一生的学术生涯和心路历程,对其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着力进行深发掘和准确评析,旨在如实展现其纵横现代中国六十余年的重大学术建树,并揭示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立论新颖,持论公允,材料丰富,理明辞达,为近年来贺麟研究的鲜有佳著。
目录
总序
重写近代诸子春秋

英文提要
引言
第1章寻根溯源:江西方文化哺育的学子
1.1得天独厚:从小深受儒学熏陶
1.2游学欧美:觅取西方哲学的大经大法
1.3厚积薄发:书房里的精神世界
第2章高明识度:寻求文化融合的努力
2.1“全观”西方:无体即无用无用即无体
2.2貌似神异:全盘西化与真正“化西”
2.3归本建新: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2.4开出新外王:思想道德的现代化
第3章直捣黄龙:西方正宗哲学的绍述融合
3.1借石攻玉:翻译价值在于华西学
3.2曲径通幽:通向黑格尔的两条路线
3.3苦心孤诣:深入黑格尔的堂奥
第4章独树一帜:初露端倪的新心学
4.1纵横捭阖:思潮背景与思想渊源
4.2廓开风气:处处有我的哲学特质
4.3博大精深:谨严融贯的思想系统
第5章众流归海:以真理所在实事求是为归
5.1步履维艰:思想的改变与坚执
5.2殊途同归:从哲学史途径追求真理
5.3古今并举: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嬗变
结语
附录贺麟学术行年简表
后记
摘要
    一个人倘若在他生活的转折点上,能遇上指点迷津的大师,那真是他的幸运。
    贺麟就是这样一位幸运的人。
    从1919年到1926年,在清华园的7年里,清华的文化氛围、同学朋友的帮助和启发都影响着贺麟的成长。然而,在清华对贺麟产生终身性影响的,是三位享有盛名的教师,他们是梁启超、梁漱溟和吴宓。可以这样说,贺麟终身事业的基础是在清华大学奠定的,而这接近得益于三位师长的指点。
    在清华,贺麟的靠前位老师是梁启超。梁启超是一位褒贬不一的人物,有人称他是辛亥革命时期有名的保皇党,而一代热血青年则衷心感谢他传播西方进步文化,点燃了他们心中的革命火种。不少名重一时的学者,也以任公门生为荣,一再叨念这位大师把他们引进了中国文化的宝库。不论是贬抑,还是颂扬,有一点应当是认可的:梁启超是现代中国为数不多的在许多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才华横溢的历史人物之。一。梁启超在戊戌时期,作为康有为的弟子和得力助手,积极参加变法维新活动,其进步性有目共睹。在文化问题上,梁启超所以能成为激励一代青年奋起的启蒙大师,是与他对西方民主主义文化的传播与运用密切关联的。但由于他思想和价值观的内在矛盾,使他不但在辛亥革命前与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分道扬镳,而且在辛亥革命后顺理成章地与袁世凯合作。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巨大的惰性在梁身上的反映。但不管怎样,梁启超还是这样一位才子:“梁先生的文章,明白晓畅之中,带着浓挚的热情,使读的人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1920年春,梁启超应聘到清华讲授“国学小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初时慕名听者达二百多人,但这些学生中绝大部分都准备出国留学,所以对国学不重视,很后听众只有几人,贺麟即其一。贺麟对梁怀有深深的敬仰,把他视作自己的楷模。凡是梁的课程,无论校内校外,他都场场必到洗耳恭听。梁启超在闻一多举办的文学会上讲授中国文学,连讲六七次,从屈原到李杜苏黄,从诗词到文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声情并茂,光彩照人。梁讲文学如此,讲他的哲学根底――哲学,更是如数家珍。这位老师的博学多才,深深地吸引了贺麟,使他油然产生了“学海无涯”之感,激发了日趋强烈的求知欲。正是在这种求知欲的驱动下,贺麟斗胆造访了这位鼎鼎大名的师长,拿出一张书单请他指点。梁启超建议贺麟读戴东原的书。在梁的指点下,贺麟开始对学术研究产生兴趣。梁也喜欢好学的贺麟,经常将私人藏书借给他,其中就有焦理堂的《雕菰楼文集》。在梁师的亲自指导下,贺麟写出了国学研究方面的处女作《戴东原研究指南》和《博大精深的焦理堂》,前文发表在《晨报》副刊上,贺麟时年21岁,后文在《清华周刊》上发表。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