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孝经

孝经

  • 字数: 99.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 (春秋)孔子 著;陈书凯 编译
  • 出版日期: 2015-01-01
  • 商品条码: 978751801032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1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2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孝”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书除了收录《孝经》之外,还附加了《二十四孝》的图片及文字,并且在阐释《孝经》的过程中精选了《百孝故事》作为例证,希望可以通过这些故事更好地使孝的真谛从经典走向生活。
作者简介
  
目录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附录
附录一 二十四孝图
附录二 劝孝歌
附录三 劝报亲恩篇
参考文献
摘要
    (原文)
    仲尼居,曾子侍。
    (译文)
    一天,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弟子曾参陪坐在他的旁边。
    (原文)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译文)
    孔子说:“古代的帝王有一种崇高至极的品行和道德,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吗?”
    (原文)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译文)
    曾子肃然起敬,离开自己的座位,站起来回答说:“学生不够聪敏,怎么会知道其中的深奥呢?”
    (原文)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译文)
    于是孔子就告诉他说:“所谓的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到原来位置坐下,我慢慢地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所以你就应当体念父母疼爱儿女的心,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让它受到丝毫的损坏,这就是孝道的开始。一个自强独立的人,不为外界利欲所摆布,那他一定有一个好人格,这就是立身。他做事情,走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为众人所景仰,其名誉不仅当世被传诵,且将要名扬于后世。这样一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而显赫荣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终极目标。这个孝道,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原文)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
    “《诗经·大雅·文王》中说:‘怎能不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呢?你要先修炼你自己的德行,才能继续他的德行。’这样,才算是尽到了大孝。”
    (评析)
    孝经开篇以孔子与弟子曾参闲谈的方式,提出孝道的几个层次,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这章作为整部孝经的纲领的确起到了开宗明义的作用,揭示了整部孝经的宗旨。
    (百孝故事)
    鲁恭——待弟成名 鲁恭,字仲康,东汉陕西人。父亲曾任光武帝时的武郡太守多年,后因病逝世。鲁恭当时只有12岁,弟弟鲁丕仅7岁。他们从早哭到晚,百孝图?待弟成名也拒绝接受官府的救济。回老家把父亲安葬之后,两个孩子全心全意地为父亲守丧,极尽礼节之备,甚至有很多事情比大人们想得还要周全。乡亲们都很佩服这两个孩子。服丧三年期满,鲁恭已经15岁了,他和母亲、弟弟三人相依为命,住在太学,闭门读书。
    兄弟俩学习认真、勤奋,因此,进步都很快,也受到人们的普遍称赞。官府得知了鲁恭的才华很出众,屡次请他做官,但鲁恭却有自己的考虑而屡屡拒绝。他认为,弟弟年纪尚小,如果自己先奔赴功名,那就不能每天鞭策弟弟进取,会影响弟弟的进步。所以他想等到弟弟成名立业那一天,再施展自己的抱负。所以,每次都借口自己身体不好,不能胜任官府工作。
    母亲知道其中缘由,要求他必须去当官做事。无奈之下,鲁恭只好去新丰教书。终于等到弟弟鲁丕被举为孝廉的那一天,鲁恭才改变以往的态度,到官府作了一名郡吏。
    人对功名利禄的向往与追求古已有之,传统社会也是以此来判别孝道的层次。对于像鲁恭这样的人来说,他的隐忍之心是很难得的。他并不是淡泊名利之人,但他是以另一种方式去追求他的名利。母亲让他做官,他则去当了教师,这并不是他不孝顺,也不是他不想当官,而是他以自己的行为来鞭策弟弟跟他一起进取的一种手段。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是一个很识大体、目光长远的人。他知道只有他和弟弟两个人都功成名就了,才算是真正尽到了完美的孝道,才会真正地光宗耀祖,才能让专享活着的高堂老母没有遗憾。“孝”的长远,才能“笑”的长久;“笑”到最后才能算是真正的“孝”!
    P2-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