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化先驱的矫健身姿--黄遵宪在中国新文学建构中的历史地位研究/嘉应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学术丛书

文化先驱的矫健身姿--黄遵宪在中国新文学建构中的历史地位研究/嘉应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学术丛书

  • 字数: 27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周晓平
  • 出版日期: 2015-02-01
  • 商品条码: 9787516144886
  • 版次: 1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晚清至现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转型时期,在这个转型中,黄遵宪扮演了一位不可替代的历史角色。日本体验的阵痛与感愤,他以先觉者、启蒙者的姿态对晚清末世进行了深刻的症候式把脉诊断,揭示末世的需要在于“改革”,效法“泰西之变”。黄遵宪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念则表现为“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在理论链条和文学创作的实践上,黄遵宪自觉的文学思想,已经构成“五四”新文学产生最突出的本土文学之源。在黄遵宪的文学理论与诗歌创作的实践中,人们仿佛聆听了20世纪中国现代化隐伏的足音,目注到20世纪中国新文学运动即将临近的曙光。
周晓平编著的《文化先驱的矫健身姿――黄遵宪在中国新文学建构中的历史地位研究》第一次正面地、全局性地,考察了黄遵宪在中国新文学建构中所建立的历史奇勋。以事实为立论,揭开历史的蒙面,进一步还原历史原貌。以客观公允的态度,评价黄遵宪在中国新文学的现代转型中所做出的历史性建构,以期重新厘清黄遵宪在中国新文学目前的历史地位。
作者简介
周晓平,男,1968年生,江西泰和人。文学博士,嘉应学院副教授。2002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荣获“北京师范大学2009-2010年度优秀学术型博士”奖;荣获“北京师范大学2011届优秀博士毕业生”奖。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一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基金课题一项、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厅级)两项。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文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中国新文学会成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成员等。
人间千面,世间万象,唯潜心科研学术与教书育人为心灵之依托。博览群书而不求甚解,其乐也融融,欲罢而不能。乃好高而喜远者。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启蒙思想的现代性轨辙
第一节 感愤体验与寻找民族发展之路――《日本国志》撰写的强烈动机
一 进化发展的认识论――面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姿态
二 “变革”是硬道理――“用夷变夏”的倡导者
三 倡导“以言救世之职”与寻找民族出路相契合
第二节 “经世致用”的学术核心与“诗歌之用”
一 “经世致用”学术核心的现代凸显
二 “诗歌有左右世界之力”
第三节 “西学墨源”的背后
一 墨子思想在晚清的复兴与再运用
二 黄遵宪“西学墨源”的内涵与外延
第四节 现代文化意识的视野与价值取向
第二章 书面语变革的最早诉求
第一节 从感性到理性
一 言文相“离”的焦虑
二 “言文一致”的第一次最明确表述:“我手写我口”
三 “言文一致”与进化论思想
四 “言文一致”与中外文化交流
第二节 书面语变革的原因考察
一 书面语变革的基础――从文字的简易到语言革新
二 “言文一致”的依据――书面语变革的实质
三 “言文一致”的标准――书面语变革的目标
第三节 书面语变革的“缺憾”与拓展――“言文一致”后续探讨的难题
第四节 历史地位与影响
第三章 “新派诗”创作的第一人
第一节 革故鼎新的心声
一 新派诗:激情、保守与“既破且立”
二 “别创诗界”与新老共赏
三 “熔铸新理想入旧风格”――兼论新词入旧诗
第二节 感时忧世的情怀
第三节 亘古未见的世界视野
第四节 渐趋自由与通俗的诗体
一 追求自由与通俗的诗歌
二 与“五四”新诗关系重新定位
第四章 民间文学、民俗资源利用的自觉与对新文学的建构
第一节 民间的发现
第二节 民歌情结与诗歌创作的“杂歌谣”化
第三节 新思想与新形象
一 现代民俗思想的最早阐释与新文学民俗思想的滥觞
二 客家女性意识与客家风土人情――女性观与“乡情长卷”诗
三 异域风光――《入境庐诗草》与《日本杂事诗》的奇特与新颖
第四节 对民俗、民间文学的重视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打开思路
第五章 对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积极倡导和参与
第一节 诗界呼号有旗手
一 与“诗界”的革命、思想的启蒙
二 与“诗界革命”的理想与目标的追求
第二节 “文界革命”:不单纯的影响和接受
第三节 小说理念与“小说界革命”
余论 对中国新文化建构的阐释――由对中国新文学建构所引发的思考
第一节 诗歌美学思想有待研究的难题及其现代阐释
第二节 对中国新文化的建构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