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联系客服
|
搜索
热搜: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首任空军司令刘亚楼/开国将领丛书
字数: 540千字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 钟兆云
出版日期: 2015-02-01
商品条码: 9787203085768
版次: 1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
¥6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收藏
上架到店铺
×
Close
上架到店铺
{{shop.name}}
点此去绑定店铺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2.05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钟兆云著的《首任空军司令刘亚楼》讲述开国将领刘亚楼的将帅人生。
从士兵到师政委,他只用了三年,时年不满二十二岁。
在素有“红军大脑”之誉的伏龙芝军事学院,他与、左权并称该校毕业的中国三大将帅。
辽沈战役,他与、罗荣桓组成黄金搭档,所向披靡。
平津战役,他挂帅津门,气吞万里如虎,创造了被称为的“天津方式”。
他受命组建空军,不负众望,奠定了中国空军的世界地位。
一字千金,他亲自审定,将阎肃创作的《红梅赞》作为歌剧《江姐》的主题曲。
作者简介
钟兆云,1969年生人,出版长篇小说《辜鸿铭》(三卷本)、《乡亲们》,长篇传记文学《刘亚楼上将》《商道和人道一一?本幸司传》,长篇报告文学《国之大殇》《寻找丢失的女儿》,散文随笔集《野云飞》,诗集《流连在岁月的掌心》等三十五部。
曾获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首届华侨文学奖、中国传记文学很好作品奖、福建省政府社科奖、福建省政府百花奖、福建省文学奖一等奖、福州市政府茉莉花文艺奖一等奖等。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福建省传记文学学会会长、福州市作协。
目录
第一章 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
贫困中长大的幸运儿
放下笔杆子,拿起枪杆子
“厉害脚”是这样炼成的
敢输敢赢的年轻指挥员
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困境中的冷思考
第二章 长征中的开路先锋
湘江之战痛失良机
突破乌江四渡赤水
道是无情却有情
第三章 不同战线的抗战
东征扬威晋中南
另一个用武之地
第四章 受重托赴苏大有成
炮轰洋顾问李德
得到锤炼的苏军少校
命悬一线的误会
在苏军与我党之间斡旋
第五章 东北战场小试牛刀
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个参谋长有点冷
见好就收走为上
校长是个多面手
第六章 黄金搭档林、罗、刘
为四平支付昂贵的学费
树欲静而风不止
炮兵的使用问题
黄金搭档林、罗、刘
另一场潜伏
难产的攻锦计划
血战锦州
辽西战役“乱中取胜”
第七章 逐鹿华北
战前上书攻天津
受命挂帅津门
战争让女人走开
两条腿走路
天津方式开启北平和谈大门
进京就任空军司令员
第八章 劈向空军的三板斧
走出国门寻求援助
抱着“尚方宝剑”唱大戏
移花接木为我所用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第九章 “米格走廊”大显身手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阳光总在风雨后
气可鼓不可泄
定制秘籍“一域多层四四制”
而今迈步从头越
奠定中国空军的世界地位
第十章 架构新中国航空工业体系
砸锅卖铁办航空工业
靠人不如靠己
守得云开见月明
该出手时就出手
再穷也要有根打狗棒
多点开花结硕果
第十一章 台海上空的生死较量
“未卜先知”的战略构想
与时间赛跑
首创3:0的纪录
出师不利折戟沉沙
阴差阳错酿悲剧
台海局势尘埃落定
第十二章 穿不透的金色盾牌
低调的神秘之师
杀鸡用牛刀
智歼“黑猫小姐”
克敌制胜的撒手锏
不负众望续写奇迹
“黑猫小姐”的大坟场
第十三章 本色做人,原则做事
夹着尾巴做人
严字铸就强师劲旅
将军本是“多情”种
愿为他人做嫁衣
吃救济不做败家子
敢于叫板不靠谱
军容风纪堪称典范
打造出色的翻译队伍
“靠不住”的空军司令员
称职的“导演”
第十四章 人生最后的谢幕
让人欢喜让人忧
听到了死神的脚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记
摘要
靠前章 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
贫困中长大的幸运儿
闽粤赣三省交界的闽西武平县,这个被历史尘封已久的客家山区小县,不要说在全国,就是在福建,解放多年后仍不知其名者也大有人在。刘亚楼将军就出生在这重峦叠嶂、偏僻而贫瘠的武平县湘店乡大洋泉村月形下。
地僻人稀的湘店,是红色的土地。这里不仅出了两位共和国的开国将军,而且在革命战争年代,全乡六个行政村中,有四个属革命基点村,光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一百七十二人。
刘亚楼的人生,是从一座古老却还算结实的房子开始的。打开结满蜘蛛网的大板门,踏上嘎嘎作响的木梯,上面是一间阴暗且没有窗户的屋子,屋内没有床,楼板上散乱地铺着陈旧的稻草。
刘亚楼出生于1910年4月8日的雨夜。
刘亚楼的生父刘克芳,为人正直善良,由于祖上没有半分地,农忙时在租种的几亩山田里干活,农闲时扛起“担竿落脚”(客家话,指挑担工具)帮人挑担送货,或是上山砍柴叫卖度日,长年过的是“辛苦挣钱辛苦花,一个铜钱两分家,一两猪肉擦半月,半合糙米拌菜瓜”的生活。三十七岁那年,他才同一个名叫曹秀孜的村姑结了婚。一年后,他们的女儿宝秀出生。曹秀孜产后落下一身病,根本没有奶水喂养小孩。夫妇俩抱头痛哭后,含泪将女儿送给人家当童养媳。几年后,刘亚楼在铺着干稻草的楼板上来到了这个贫苦人家。中年得子、盼望家业兴旺的刘克芳,为儿子取名兴昌。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当头风。”刘亚楼出生后不久,曹秀孜一病不起,半个月后撒手人寰。由于食不果腹,小兴昌整天饿得啼哭不止。
刘亚楼生下一个月后,同村族亲刘德香看到刘克芳处境艰难,为人宽厚的他便和妻子梁玉娣商量,想抱养刘亚楼。刘德香夫妇生有七个女儿,不满周岁的七妹是他们的命根子。
为了孩子能活命,一筹莫展的刘克芳只好把刘亚楼送人。刘德香给孩子更名振东,小名马长,意即希望马上长大。此后,“马长”一名伴随刘亚楼一生。即使刘亚楼1955年授衔上将,村里人还是以小名相唤。
刘德香是名出色的铁匠,靠手艺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为了哺育养子,刘德香夫妇不得不将亲生骨肉卖给别人家做童养媳。两年后,刘德香的亲生儿子刘亚东来到了人间,日子过得更加紧巴了。
湘店地处三县交界,加上山林茂密,成了土匪啸聚之地。村民们外出常遭土匪抢劫,还动辄被杀。“出门不带刀,不如家里坐。”为保卫家园,村民们除结寨自卫外,纷纷造械买枪,成年男子为防不测,常常枪械不离身。武平人以“蛮勇”著称客家地区。
武北地区流传“上屋讲打,下屋讲写”,刘亚楼正是上屋人。环境锻造了他粗犷豪放的性格。刘亚楼很小就做了养父的帮手,随养父辗转打铁棚,练就了健壮的体魄和坚强的性格。刘亚楼爱打抱不平,使得平时飞扬跋扈的地主豪绅家小再也不敢欺负穷人家的孩子。
客家人千里迁徙,从中原辗转定居于闽西、粤东、赣南等地,以其勤劳勇敢、热情好客、尊师重教而著称于世。尊师重教在武北地区尤为突出,土匪黑道白道通吃,唯独不抢教书先生。
乡里有所崇德学校,是由富绅刘克谟出钱创办的。刘克谟1914年留学日本时,加入过中华革命党。受组织派遣回国活动,后留家办学,定出“能文能武,培育英才”的开明办学宗旨,不但开国语、算术等主课,还设体育、美术等课程。同时规定:有钱子弟收全部学费,穷学生只交书本费和炊事费。
刘亚楼被学校琅琅的读书声吸引,不知有多少次,他趴在教室的墙根下一动不动地聆听讲课。刘德香寻着后,要拉他走,他还频频回头张望。祖辈为农、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的刘德香,暗起了送养子上学的念头。
1916年,刘亚楼满六岁。夜晚,刘德香在松油灯下小声地和妻子梁玉娣商量送刘亚楼上学的事。梁玉娣虽是文盲,却和刘德香一样盼望家里能出个小秀才,即使不能光宗耀祖、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日后起码多少可增些门面。此时刘亚东也将要到上学年龄,梁玉娣希望将来也能让他上学。
但刘德香说:“我们两公婆(客家话,指夫妇俩)累死累活,也赚不了那么多钱供他们两兄弟读书,依我看,送马长读书,让棕头(刘亚东小名)先做家里的帮手,跟我学打铁,以后有条件再看。”
梁玉娣一动不动地坐在板凳上,良久点了点头。就这样,这对憨厚淳朴的农家夫妇,在只能供一个娃儿念书的条件下,他们亏待了亲生儿子。
两年的私塾生活,不外乎是手拿戒尺活着的“孔夫子”和沉闷的环境、《三字经》一类的教学内容。刘亚楼向往的是崇德学校。两年后,经联系,他转学来此,人初级班学习。此时的崇德学校,在刘克谟的经营下,办得相当开明。
P1-3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