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毛泽东书信背后的故事

毛泽东书信背后的故事

  • 字数: 30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曾珺
  • 出版日期: 2015-01-01
  • 商品条码: 9787213064050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毛泽东一生写过无数的书信,有写给亲朋好友的,有写给专家学者的,有写给军事将领的,有写给党政领导的,还有写给国际友人的……对象繁多,内容亦十分丰富。由曾珺编著的《毛泽东书信背后的故事》通过挖掘一封封书信背后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一代伟人心系社稷百姓、胸怀家国天下的故事,还原出一位骨血丰满的杰出人物形象。
目录
一段师生缘,两度关切情
敬仰胡适先生,希望得其指教
晓以大义,团结傅作义
建言邵力子转变心意
《黄帝陵》发表始末
“根据党与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
共产党人不能用权力为亲友谋不当之利
“倘能写出来,必有大益”
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征求意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另一种解读
“鸦鸣蝉噪,可以喷饭”
与恩师符定一的情谊
与华侨代表陈嘉庚先生的点滴往事
与大舅哥杨开智的交往故事
“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
关心恩师邹春培之子
邀请宋庆龄北上
与谭世瑛的同窗情
“惟抚恤一事,须统一行之,不能只顾少数”
“接你母亲去东北和你一道生活一事,我认为是好的”
关心文人生活境况的拳拳之心
期望故友安心养病
为烈士作证
一定要纠正写电报的缺点
关心“反动校长”的生活
“第一师范”题名的由来
满足阿里地区的五条请求
为《瞿秋白文集》题词
“希望你多多写些文章”
“宜注意充分休养”
赢得停战谈判第一个斗争回合的主动权
“请为保存为盼”
对一位保姆的关怀
呕心沥血,编辑《毛泽东选集》
如无大碍,袁崇焕先生祠庙应予保存
托其代为处理一些事情
必须减轻农民负担
给予其工作上的大力支持
“你的意见是对的,已告有关同志注意”
“血吸虫病危害甚大,必须着重防治”
你们的英勇劳动是对实现工业化这一目标的重大贡献
“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
个良好的开端”
“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
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
为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耗费心血
“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
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十八首诗词的发表
不同意发表《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你的《摇头》写得好,你应该多写些”
《蝶恋花?答李淑一》发表始末
“不可以‘少小离家’一诗便作为断定古代官吏禁带眷属
的充分证明”
“我的心向着阁下和贵国人民”
“打金门停止若干天似较适宜”
坐地日行八万里“是有数据的”
“我建议你们读这两本书”
你们的斗争将来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请帮助了解整个藏区现在的情况
和同志们商量几个关于农业的问题
要如实公开灾情
引用典故表陈心意
用《七发》“治病”
《到韶山》和《望庐山》发表始末
如何理解“九派”和“三吴”的含义
“中国人民和古巴人民是共患难的战友”
感谢比里?帕侬荣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日的祝贺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不怕鬼的故事》的背后故事
“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养生的哲学
《清平乐?六盘山》手迹的由来
关于梅花的三封信
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完全支持巴西的外交政策
“不要‘千刀万剐唐僧肉’了”
《共工氏头触不周山》的典故考究
“一定要根治海河”题词的由来
“中国人民将永远同印度尼西亚人民一道”
“几次来信,都已收到,甚为感谢”
亲自指导《毛主席诗词》编辑工作
对加纳人民的敌人暗害阁下的罪行表示极大的愤慨
“高文典册,我很爱读”
“壮志凌云,可喜可贺”
关于《七律?三垂冈》的出处问题
关心《柳文指要》的写作
“男女老少裸体model,是绘画和雕塑必须的基本功”
受“压迫”时写的词
修改诗词的趣事
如何处理好“为人民”与“备战、备荒”的关系
颇具争议的一封信
平生最后一封论文艺的书信
摘要
    一段师生缘,两度关切情
     黎锦熙,字邵西,又名鹏飞,1890年2月2日生于湖南省湘潭县晓雾镇石潭坝。1911年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史地部之后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913年受聘于湖南省第四师范学校担任历史老师,和毛泽东有一段短暂的师生之缘。
     1915年春夏之交,民国政府教育部聘请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教师黎锦熙赴京,出任教科书特约编审兼文科主任。当年秋,袁世凯欲改变共和政体,复辟帝制,便网罗了一批政客大造舆论。黎锦熙的同乡杨度对复辟一事十分热心,率先组织“筹安会”,为袁世凯收揽人心。对名士黎锦熙,杨度自然是十分用心,他登门游说说:“君有明君、昏君之分,项城(袁世凯,字项城。――引者注)若恢复汉家帝统,其神武当与唐太宗、汉高祖并列。加之有立宪监督,自可避免党派纷争,地方割据。”黎锦熙一生志在教育,不为杨度许诺的高官厚禄所动心,但社会上关于他已经被袁世凯收买的传言仍不绝于耳。
     出于对老师名节的担心,毛泽东在1915年11月9日给黎锦熙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邵西仁兄足下:
     前月从熊君(熊光楚,湖南湘乡人。1913年冬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任该校图书管理员。――引者注)传来足下一书,教诲良多。兹有欲为足下言者:方今恶声日高,正义蒙塞,士人丁此大厄,正当龙潜不见,以待有为,不可急图进取。如足下之事,乃至崇之业。然彼方以术愚人,今反进以智人之术,其可合邪?收揽名士政策,日起日巧,有自欲用天下之志者,乃反为人所用欤!元凯臣舜,服善也;扬刘臣莽,附势也。辨夫今之为舜欤抑莽欤者,则所以自处明矣!北京如冶炉,所过必化。弟闻人言,辄用心悸。来书言速归讲学,并言北京臭腐,不可久居,至今不见征轺之返;又闻将有所为,于此久居不去。窃大惑不可解,故不敢不言,望察焉,急归无恋也。弟在学校,依兄所教言,孳孳不敢叛,然性不好束缚。终见此非读书之地,意志不自由,程度太低,俦侣太恶,有用之身,宝贵之时日,逐渐催落,以衰以逝,心中实大悲伤。昔朱子谓:“不能使船者嫌溪曲。”弟诚不能为古人所为,宜为其所讥,然亦有“幽谷乔木”之训。如此等学校者,直下下之幽谷也。必欲弃去,就良图,立远志,渴望兄归,一商筹之。生平不见良师友,得吾兄恨晚,甚愿日日趋前请教。两年以来,求友之心甚炽,夏假后,乃作一启事,张之各校,应者亦五六人。近日心事稍快惟此耳。岁将晏,气候日寒,起居注意,道路珍摄。不复一一。
     润之弟毛泽东顿首
     十一月九日
     这是一篇用古文技法写就的规劝书。信中引用典故颇多,但主旨一目了然:如今鼓吹帝制之声甚嚣尘上,老师不如离开北京这个是非之地回来讲学,以免误入歧途。通篇读来,论说有力,令人信服。黎锦熙收到信后立即回复毛泽东,表示自己在北京专心学问,绝无旁骛。这才令毛泽东放下心来。
     在给黎锦熙的这封信的结尾,毛泽东提到“乃作一启事”之语,背后原有一件趣事,不妨仔细叙说一番。
     P1-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