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丝路听潮(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宁波文化丛书

丝路听潮(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宁波文化丛书

  • 字数: 18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
  • 作者: 谢安良
  • 出版日期: 2014-11-01
  • 商品条码: 9787552618143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4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谢安良编著的这本《丝路听潮(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以通俗的论述,散文化的语言,叙述了宁波繁荣的海外贸易历史和海外丝绸之路的远期和发展,以及与其相关的佛教文化海外交流,日本遣唐使制度、青瓷文化等切面。全书共16个章节,以“天下之港”为总论,概述宁波海上丝路起航点的地位,并通过“遣唐使”、“最早的宁波帮”、“万斛神舟”、“青瓷传奇等多层面来展开。
作者简介
谢安良,资深媒体人,主任编辑,现供职于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曾任文化记者,长期关注地域文化,对文化研究倾注了大量的热情,在报刊上发表过200多篇关于宁波文化的深度文章,有41件作品获得浙江新闻奖等奖项,其中5件获浙江新闻奖一等奖。代表作有《血与诗的悲歌――张苍水与宁波城市的精神底色》《弦上的风雅――一座城市与藏书楼的琴事》《越窑青瓷:记忆与传奇》《天一阁的科举情结》等。
目录
总序 唤醒宁波的文化之魂
天下之港
丝路听潮
一 遣唐使
二 最早的宁波帮
三 万斛神舟
四 青瓷传奇
五 名城的背影
六 飘香的茶路
七 失落的书
八 扶桑国里云
九 风从明州来
十 佛国的流响
十一 妈祖的弘扬地
十二 自大的贸易
十三 双屿之殇
十四 日本的朱舜水
参考文献
摘要
    从630年舒明天皇派出第一支遣唐使,到894年日本废止遣唐使制度,在这前后264年间,日本奈良朝和平安朝一共派出了18次遣唐使。
     前期一般一至两船,后期扩大到四船,因此也用“四舶”指称遣唐使。受日本造船技术所限,大致每船乘120人至160人的已算大舶,故遣唐使少则两三百人,多则五百多人。
     五百多人中,水手大约占了一半,其次是勤杂人员和射手。除此之外,在整个使团中,最多的是学问僧,数十人,其次为留学生,一二十人,最少的是外交官员。
     为了胜任政治与文化学习这双重使命,日本朝廷尽量选拔很优秀的人才充当遣唐使。选拔出来的遣唐人员均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温文有礼,且大多具有良好的汉学根基。
     如有名的阿倍仲麻吕,出身日本官员家庭,天资聪颖,自小接受汉学教育。入唐后改名晁衡,与大诗人李白、王维等相互往来甚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因归航受阻,留唐官至秘书监。
     又如橘逸势,是日本古代最为有名的书法家,与嵯峨天皇、空海并称“三笔”。橘逸势为人豪放,不拘小节,人唐后与唐朝文人颇相契合,被唐人称为“橘秀才”。
     遣唐大使藤原葛野麻吕,出身日本最有名望的藤原家族,地位显赫。菅原道真被尊称为“天满天神”,是日本文化的象征。菅原道真最终未能成行,但正是他于894年上奏天皇废止了遣唐使制度。其他如吉备真备、山上忆良、小野篁均为有名的才子。
     而入唐的学问僧中最澄、空海、常晓、圆行、圆仁、惠运、惠珍、宗睿等人,更是学问大家,归国后开日本佛教新风气,被称为“人唐八大家”。
     日本派遣遣唐使,从任命使臣到出发,一般需准备两三年,包括造船,采办礼品、衣服、粮食、药物等,筹措留学生、学问僧在唐费用。
     由于当时日本造船和航海技术水平较低,遣唐使跨越大海,往来中日之间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往往半数葬身海底,余下的漂流上岸,又常常落人海岛土人手中,惨遭屠戮。在当时,遣唐使之旅被视为畏途。
     受命为遣唐使虽是荣誉,但也有许多人因为怕危险而推脱不行。小野篁就是一个例子。小野篁被选为第十七次遣唐使后称病不行,后虽然成行,但碰巧遇上风暴,船搁浅而幸运折回。小野篁为此还撰文指责遣唐使制度。
     为鼓励遣唐使,日本朝廷对成行者,从水手到大使,均给予奖励,厚加赏赐,甚至封官加爵。
     日本条令明确规定,赴唐者一律免去国家徭役,而且根据职位高低均有奖赏。遣唐大使赏绢50匹,绵150屯,布150端,此外,往往还会获得沙金200两及其他物品。对留学生和学问僧的赏赐远远高于判官,仅比副使少20端布,以便他们在中国有足够的钱购买书籍、文物并带回日本。为了赴唐取经、富强国家,日本可谓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惜投人超常的人力物力。
     遣唐使到大唐,历史上有三条航线。一条是越过对马海峡沿朝鲜半岛海岸经东北入大唐,或从朝鲜半岛西南端,横渡黄海到山东登州,此为北线;一条是由九州南下,沿南方的种子岛、屋久岛、奄美诸岛,向西北横跨东海,在长江口登陆,再由运河北上,为南岛线;另一条是在难波(今大阪)登舟,通过濑户内海,从博多(今属福冈)直接横渡东海到大唐的明州,这一条路线为南线。
     从7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约四十年间,日本遣唐使船基本采取北路航线。这条航线大部分沿海岸航行,比较安全。但新罗灭百济、高句丽统一朝鲜半岛后,与日本不和。因此,日本遣唐使船在7世纪70年代到8世纪60年代的这一百年间,改取南岛线。这条航线主要航行于渺茫无边的东海上,风浪难以捉摸,十分危险。北线和南岛线都需耗时三十天左右,甚至更长时间。
     8世纪70年代以后,改取南线。这条航线所需时间较短,一般十天左右,甚至三天可达,但风涛之险基本上与南岛线相同。这条航线一直沿用至遣唐使废止。
     采取北线时,遣唐使的派遣平均约七年半一次,以后十二年半到二十年一次。公元838年后,中止55年才考虑派遣,最终至于废止。
     历史上,明州是遣唐使到达“签证”与返航的重要口岸。唐时,明州已与交州(今属越南)、广州、扬州并列为四大名港,是东南亚贸易圈中的重要大埠。
     P21-2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