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在鲁迅的那个时代

在鲁迅的那个时代

  • 字数: 172.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 作者: 网易博客 编
  • 出版日期: 2015-02-01
  • 商品条码: 978750607762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1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回不去的年代”就是一幅中国从晚清到民国历史的拼图,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宣告了古代中国走向尽头,现代中国迎来了开端,在短暂的的百年光阴里,中国命运之跌宕,格局之奇诡,登场人物之纷纭,三千年来从未有也。 此段历史无论如何描摹,都始终令人有意犹未尽之感,事件只要换一视角,清晰处便又告模糊,不解处亦豁然开朗,但这亦是历史引人入胜的所在。 网易博客作为民间记录的载体,幸运地拥有靠前很很好的史学作者,他们多年来笔耕不倦,孜孜以求,这套丛书的诞生与他们的辛勤劳作息息相关。姚文广、康狄主编的《在鲁迅的那个时代(回不去的年代)》就是其中一本,带你回味了一边民国的文化与文人墨客的思想。
内容简介
说起长衫旗袍的岁月,人们总会想起鲁迅,他是那个时代很亮的文星。但与鲁迅同时期的大师们,今天仍值得我们探究——他们的欢笑、挺拔,他们的雷鸣、呼啸,他们的自负、骄纵,他们的狂狷、怪癖,他们是生逢其时的一代,又是生不逢时的一代,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让我们跟随姚文广、康狄主编的《在鲁迅的那个时代(回不去的年代)》在网易博客里,寻梦民国的文人风骨。
作者简介
网易博客自2006年9月1日正式上线,截至2014年1月已拥有超过1.5亿注册用户,为中国网民提供了很优质的专业博客服务。2011年8月网易推出轻博客LOFTER,为用户提供了快速、漂亮、有趣的全新记录方式,截至2013年3月,已汇集数百万摄影、绘画、设计、写作、动漫、生活等各领域的记录用户,并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成为靠前轻博客产品的品质保证。
目录

上篇 寂寞先知
  "我是19世纪之子"许纪霖
  齐邦媛《巨流河》:冲进哑口海的家国时代回忆录张丁歌
  交往雷抒雁白描
  丰子恺:"艺术"的逃难陈远
  刘文典:"狂"名满天下王开林
  罗家伦及其《新潮》范泓
  聂绀弩的诗与侯井天的注解玺璋
  师友都成不再人张大春
  1955年:有名文化人收入知多少?智效民

下篇 文人风骨
  辛亥与儒陶短房
  林语堂与鲁迅的意气之争朴素
  辜鸿铭离开北大之谜张耀杰
  鲁迅哪里“多妻”了?邓遂夫
  胡兰成:人如乱世庄秋水
  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傅光明
后记
摘要
    齐邦媛《巨流河》:冲进哑口海的家国时代回忆录
    张丁歌
    此前没想到真能约见到齐邦媛。
    她走上咖啡馆三楼的声音,几乎听不出高龄以及身体的不适。长柄雨伞拄着木地板楼梯,节奏均匀轻盈。人未露面,笑谈先传上来:“我来台湾第三年这家店就有了,白俄人开的,60多年了,比你们父母都大。当年周梦蝶、黄春明他们都在这写作。现在成了文化地标。”她带点东北音的台湾普通话,同陪行的年轻编辑说着。
    《巨流河》出版以后,坊间有人说齐邦媛久病,深居台北一隅养生馆,极少出门,谢绝一切媒体到访。眼前她已走上三楼:淡妆,大卷短发,容颜平静,丝巾鲜艳。我开始怀疑此前各种版本的猜测.并迅速在脑海翻检《巨流河》的章节,以求能找到同对面这个形象重叠的一页。
    “你从北京来?那么远!就为了我这本书?我太高兴了。”
    2011年2月17日,元宵节。台北武昌街明星咖啡馆。齐邦媛建议的采访地――离她桃园的养生馆要1小时车程――她觉得在这个地方聊《巨流河》别有意义。
    “边吃边聊,挑优选的点,我来埋单。”并没有刻意的巧合,当天是她87岁生日。午饭后,她还要转道去参加台北武大校友会聚会,每年一次。
    “我生于1924年元宵节,在家乡辽宁……,’25万字的《巨流河》,开篇靠前句,把人们拉到近一个世纪前的历史回忆之中。两岁时.追随郭松龄兵谏张作霖,父亲齐世英因兵败巨流河被迫流亡,齐邦媛一家便被预示着要开始颠沛半生的流离生活。
    “你知道吗,我从小就没有家的概念。,’炮火硝烟的追随中,齐邦媛自幼因随母寻父背井离乡,一家从东北逃至南京,再辗转西南,又从大陆流亡至台湾――此生便与故土遥遥相隔。《巨流河》页页都在讲家族的个人经历,而字里行间和文字背后,却是庞大绵长的家国苦难史和变迁史。
    席间,齐邦媛一度盯着桌上印有“Since 1949”的建店铭牌自语:“我这一生中,脑子里很常冒出的一句话是――我居然还活着。直到写完整部《巨流河》,早上睁开眼,还在想,我怎么还活着?”
    台版的《巨流河》腰封上,有、一句内地版并未印上的话:读了这本书,你终于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知识分子。合上书,跟齐邦媛聊完这一场,更加感慨:这25万字,其实是一个时代幸存下的知识分子对历史和生死的见证。
    “外省人”渡不过去的巨流河
    “我从6岁起就是‘外省人’。”齐邦媛说这话时有些自嘲和无奈:“到现在,来台湾60年,写了这么多台湾的东西,张口我们台湾我们台湾人,其实还是外省人。前几年,我有幸跟父母回乡,坐在陌生的大连海岸,想想自己更是‘外省人’。”
    正是这个外省人,成为白先勇口中守护台湾的“文学的天使”。也是这个外省人,在81岁时,忍受着各种病痛纠缠,终下决心把淤积一生的心中块垒用纸笔浇出。5年,近千页的手稿,《巨流河》成了齐邦媛很后对自己一生、对父亲、对家国、对故乡、对整个20世纪“埋藏的巨大悲伤”完成的一次回望。如果不完成这次回望,于她或是于父亲齐世英,也许都渡不过心里那条“巨流河”。“那是心里的一道槛儿,对于一生流亡的知识分子,更深。”
    “这本书来得太迟了,唉。”齐邦媛其实生性幽默,但她似乎习惯了说话间歇时叹气。“二战后,欧洲犹太人写他们悲伤的故事,日本人侵略惹来两颗原子弹也写个不休,中国人自20世纪开始即苦难交缠……
    P31-3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