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服饰文化的语言记忆

中国服饰文化的语言记忆

  • 字数: 19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东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冯盈之 著
  • 出版日期: 2014-10-01
  • 商品条码: 978756690631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15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纺织服装大国,很早就有了纺织服装业。河姆渡文化中已有原始腰机和引纬工具。1927年山西出土的半个蚕茧,说明在4700年前先民就懂得养蚕、缫丝、织绩。
对有关服饰的汉字、成语的研究是探寻汉民族服饰文化的可靠途径,又是探寻汉民族服饰文化的基础工作。
学习和探寻此类汉字、成语,可以领略中国古人服饰的风貌、服饰心理,甚至服饰观,并发现它们变化发展的轨迹。
让汉语言带领我们穿越——寻找华夏服饰文化的原点。
内容简介
语言是有记忆的。语言的内容足以反映出某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服饰文化同样沉淀在中国语言文字中。冯盈之编著的这本《中国服饰文化的语言记忆》分为文字篇与成语篇两个部分。文字篇以象形文字为基础,以甲骨文、金文形体为主,考察古代服饰的原始形态。成语篇则通过对部分反映服饰内容的成语的开掘,介绍服饰文化方面的内容。全书配有相应图片。希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描摹与挖掘,带领读者走进多彩的衣冠王国。
目录
文字篇:小序/1
麻:纺麻绩线一万年/3
桑:种桑养蚕开启华夏文明/5
丝:古代服饰文化的代表/7
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9
玦:古老的玉制装饰品/11
带:束缚与装饰的统一/13
衣:圣主垂衣人伦建/15
裘:荣华富贵话裘皮/17
蓑:最早的雨衣/19
甲:战士的护身衣/21
须:阳刚男子话“须眉”/23
发:丝丝缕缕见真情/25
文:胸前刻的花纹/27
美:美丽从“头”起始/29
婴:用贝做成的项链/31
巾:女儿的心事/33
冕:最尊贵的礼冠/35
弁:最古老的朝冠/37
帽:护顶的衣/38
巿:原始生殖崇拜的遗制/40
作:伯余初作衣/41
玄:上衣如天/43
裔:飘飞的衣裾/45
专:最原始的纺织工具/47
黹:赏心悦目话刺绣/49
衮:画龙于衣/51
成语篇:小序/53
高冠博带:记录儒生的装束/55
长袖善舞:记录舞衣翩跹/57
奇装异服:求异心理成就服饰的发展/59
广袖高髻:展示古代服饰流行/61
张敞画眉:记录古代女性眉妆历史/63
及笄年华:记录失落的生命礼赞/65
珠联璧合:展现诗意的中国饰品/67
褒衣博带:文人追求的风范/69
衣冠礼乐:造就五千年华夏文明/71
貂蝉满座:折射服饰教育功能/73
美女簪花:记录历久不衰的簪花习俗/75
面如傅粉:展现魏晋男性美容现象/77
角巾私第:传达“东坡式”的精神寄托/79
裙屐少年:记录消失在历史深巷的
男子裙装/81
蝶粉蜂黄:反映佛教对服饰文化的影响/83
悬龟系鱼:吉祥鱼文化在服饰中的反映/85
锦上添花:描绘美轮美奂的中国服饰/87
羽扇纶巾:记录儒将的装束/89
风鬟雾鬓:记录远去的迷人发式/91
淡妆浓抹:勾画古代女性美妆文化/93
环肥燕瘦:反映审美情趣的流变/95
裙带关系:牵动缭乱的腰带文化/97
凤冠霞帔:古代女子的人生理想/99
蜀锦吴绫:织就千年高贵盛名/101
脱白挂绿:反映古代文人的人生理想/103
象简乌纱:朝廷命官的穿戴/105
鞋弓袜小:反映服饰审美的异化/107
女扮男装:服饰性别差异的悖逆/109
描鸾刺凤:描绘传统女红的优选境界/111
绫罗绸缎:诠释飘逸的东方神韵/113
后记
摘要
    甲:战士的护身衣
     “甲”(jia)字是个象形字,像古代武士身上穿的铁甲片之间的“十”字缝。“甲”字的本义就是古代战士穿的“护身衣”,
     古代铠甲经历了从单片到多片、从皮革到金属的发展过程,铁甲的出现始于秦汉。那时的铁甲每件至少几百片。
     从文物遗存看,开始时“甲”以皮制作,主要是用很厚的犀牛皮等制成。秦始皇时代大量使用皮甲,以一排排长方形皮甲片编缀而成。
     汉代有一种软甲叫“絮衣”,是用丝、麻原料做面衣,再加絮里的甲衣,以软弹的作用来防御刀枪。
     南北朝时期因战争的频繁,战服变化发展,这时有3种有名的铠甲。其中“明光铠”就是在铠甲的胸背两侧装上两块圆形或椭圆形的金属护镜,这是一种十分威武的军服。
     唐朝仍以皮甲和铁甲为主。
     宋代铁甲有许多甲片,最多达1825块甲片,轻者30斤,重者达50斤。士兵穿上实在是负重累累,怪不得要“丢盔弃甲”了。当时,战马的装束也随主人,在实战中用马面帘和马身甲装饰,总称“马甲”。
     元代甲胄以水牛皮做里,外层挂满铁甲片,甲片以皮条相连。明代军戎大体与宋、元时期相同,质地上大多用钢铁。
     清代的甲胄与前代均有所不同,其配制与满族旗装紧密相连。将领的服饰,上身甲衣以马褂为基本式样,衣身宽肥,袖端是马蹄袖,设有左右两块用带联系的护肩,腋下有护腋,胸前、后背有护心镜,镜下底襟边有护腹的“前裆”,左边缝上同样的一块“左裆”。这些块状装饰物,都用纽扣与衣身相连。士兵的服饰是短衣窄袖,紧身袄裤,还有加镶边的背心。镶边是八旗兵的标志。比如,正黄旗兵,其背心是黄色镶大红色边;在这些背心的胸背各缝一个圆圈,圈内书写一个标志字样,比如,步兵的标志是“兵”“勇”等字样。
     须:阳刚男子话“须眉”
     “须”(xu),象形。从“页”,从“乡”。“页”表示头;“乡”表毛饰,指人面上的毛。“须”的本义是胡须。
     胡须是男性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时期,男性面部装饰遵循凸现和修饰男性特征的美学原则,以此来展现男子的阳刚之美。
     浓密而修剪整齐的须眉是人们心目中美男子的重要指标。古以男子浓眉密须为美,以“须眉男子”指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称男子为“须眉”呢?有一种解释是:古时男子以须眉浓密秀丽为美,而只有男子的须眉才浓密,所以将“须眉”作为男子的代称。但是,须是男子所独有,眉毛则是男女皆有的。因而另一种说法似乎更合实际。原来,古代妇女有剃眉的习惯,剃去眉毛后再画眉。而画的眉毕竟不是“真”的,看起来有而实际上无。这样,眉也可视为男子“独有”之物。男子就被称为“须眉”了。
     胡子是个总名称。细分起来,嘴上面的叫“髭(zi)”,在面颊两边的叫“髯”,在下巴底下的才叫“须”。但习惯上并不认真区分。
     虽然都是胡子,我国的样式和外国的样式不相同,各个历史时期也不一样。
     据鲁迅先生考证,我国古代的胡子,样式是两边向上翘起;元、明之后才向下拖。沈从文先生对我国古代的服饰等有很深的研究,也很注意胡子。他认为,因为古人的胡子不同,所以善于鉴别古人的胡子对判断历史文物的真伪大有帮助。例如,战国人的胡子像倒过来的菱角,向上翘一点;西汉人的胡子是长长的左右两撇;到隋代,甚至要依据身份把胡子梳成不同的辫子。而今在古装戏中见到的胡子都向下垂,想来统统是元、明以后的面貌了。
     发:丝丝缕缕见真情
     “发”(fa),甲骨文形体,象形。
     头发作为人体生命物质的一部分,也是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服饰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漫长的人类发展目前,汉族人的头发一直被当作生命荣誉的一部分,珍惜异常。然而恰恰是在这个现在看似简单的柔顺纤维物质上,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世说新语》记载了“截发留宾”的故事,写的是头发中的亲情。陶侃(陶渊明的曾祖父)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有一次到陶侃家找地方住宿。当时,冰天雪地已经好多天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他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来想办法。”湛氏的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换到几担米。又把每根柱子都削下一半做柴来烧,把草垫子弄碎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连随从们也不欠缺。
     在华夏民族,一直视一头青丝为性命,决不轻易动刀修剪。陶母剪发接近出于自愿,这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头发中的爱情故事同样迷人。在我国古代,作为爱情的象征,再没有比头发更能见证两个人曾经有过的恩爱。“结发夫妻”讲的就是忠贞不渝的爱情。汉苏武出使匈奴,临行时作《留别妻》诗与妻子道别:“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结发”来源于古代婚礼中的一项习俗,称为“结发礼”。在结婚仪式上,新郎、新娘饮交杯酒以后,男左女右坐在床前,各取一缕头发,结成同心结样式,抛于床下,这样,仪式才告完成。
     以秀发相赠是古代女子别样的深情。《杨太真外传》中记载,杨贵妃第二次被唐明皇逐出宫后,剪一缕头发让太监转交唐明皇。唐明皇见后心恸不已,结局自然是和好如初。
     P21-2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