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两代人的成长

两代人的成长

  • 字数: 17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作者: 马瑞祥 著
  • 出版日期: 2015-01-01
  • 商品条码: 978751532930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19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世界上有一种平行线可以相交,那就是父亲和儿子。从同宗同源出发,父亲和儿子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以不同的方式行走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最终融合,变成了一个人。
父亲初中留校当教师,走上了中学教师工作岗位,评上了中学高级教师、当选了人民代表,著书立说获大奖。
儿子初中学习成绩年级倒数,高三毕业学校理科考第一。
父亲要做西天的如来佛、儿子要做西天取经的孙行者。
内容简介
《两代人的成长》是作者马瑞祥四十余年教育实践和成功经验的总结。记录了两代人共同成长的思想轨迹,饱含着作者的喜悦、烦恼、坎坷和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作者简介
马瑞祥,中学高级教师。长期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著有《中学生生存意识ABC》(荣获第六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二等奖,在青少年读书工程中列为北京市青少年’96阅读书目)《中学生家教意识ABC》《中学生教师意识ABC》。其中,《中学生教师意识ABC》一书在王府井新华书店销售排行榜位居第三名,中央电视台教育新闻进行了专题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和地方20多家新闻媒体先后对这三本书刊登了书讯、书评文章,进行了新闻广播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反响。
目录
前言
在回忆童年的时光中给孩子创造一个“内心成长”的童年时代
父子共用宽容的心态来认识学习成绩失误的结果
父子共用倾诉交流的心态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学习烦恼
引导孩子在和朋友交往中学习是他快乐成长的源泉
引导孩子成长而不是代替孩子“成长”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孩子才能在学习中懂得学习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孩子才能在生活过程中懂得生命的意义
父子共用乐观的心态备战高考,四季努力吹起冲锋号
父子在社会实践中完善自我,体会生命的意义是快乐
父子两代牢记爷爷教导:夫妻别打架,子女考北大
父子在学习的世界里,共建精神文化大厦
父子同做一个梦,在现实环境中追问生命的美丽
摘要
    儿子长大啦,在不知不觉中小学毕业啦,该上中学啦!当时家里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是在家门口上中学,这样生活方便,不用担心接送。学校就在家旁边,下楼就是学校,中午回家吃饭还不远,符合姥姥的意见。
     第二种意见是上55中,去我的母校。55中是197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建议专门招收外交使团的社会主义窗口校,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年轻的市重点中学。照顾孩子的生活,指导他的学习也方便,这是他母亲的意见。由于我爱人是在外交人员服务局工作,属于外交部系统。外交部和北京二中、55中是共建校,可以提前参加内部考试,两所学校根据成绩和家庭住址选一所学校。
     第三种是我的意见上北京二中。原因有四个,一个原因是北京二中是老牌重点中学,对儿子学习指导上肯定会好一些。第二个原因是儿子跟着我一起学习,对他成长不好。他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学习没有动力。第三个原因是我看到本校的许多老师的孩子在身边学习,学习的结果非常不理想。第四个原因是男孩子应当有独立性,有一种闯劲儿,北京二中离家远点,正好锻炼他。我儿子报名参加了考试,并考上了二中。
     但是,我的意见没有获得多数,最后按照他母亲的意见来到55中学报到。成了55中外交部子弟的学生被学校录取。我心里非常不舒服,儿子来到我的母校来读书,会是个什么样子。心里忐忑不安,家里没有矛盾争吵了,我的心理压力大了,试试看吧。
     因为我看到很多教师的孩子初中毕业后,包括学校一些干部的孩子,由于学习成绩达不到学校要求,而不能来本校读书。学校教代会为此而专门通过了一个决议:教师直系子女只照顾一个,在录取分数20分以内可以直升本校高中。
     在这种情况下,不够分的学生只能考技校、考中专、考职高。学校有的干部为孩子能上高中也是哭哭啼啼地求人,甚至于错误地指导孩子学习,在考试前偷看试卷在辅导孩子。中考仍然考300多分(满分630分)一错再错,最终没有办法只能含泪上职高。
     我的老师孙继民为教师子女上学问题还搞过调查,写过文章发表在有关刊物上。孩子在身边也未必是好事。以《触龙说太后》为参考建议孩子到远离父母的地方学习,这样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儿子中学没有报到前,李淑萍老师知道马立考上了55中以后,她找到我,希望把马立放在她的教学班。
     李淑萍曾经是我校优秀的学生,1972年我校初中十个班选送两个班学生读高中,她是其中之一,并且在班里担任团干部,因为那时候我担任团委书记,所以接触比较多,相互比较了解。
     她是在高中毕业以后在农村插队时考上大学。那是1978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考上大学的青年是凤毛麟角。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到海淀工作。
     为了上班近,她的父亲找到我哥哥,希望把女儿调到55中工作。她父亲是我哥公司的厂长,和我说了许多回。不久我校一个数学老师调走啦,有了一个工作岗位,我就向校长推荐了她。由于这一层原因,李淑萍老师找到我说:“主任,把马立放我们班吧,我好好培养培养他。你工作那么忙,帮你减轻点工作负担吧。”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