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文学研究蓝皮书2013

中国文学研究蓝皮书2013

  • 字数: 249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张永禄 主编
  • 出版日期: 2014-12-01
  • 商品条码: 978731312308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79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由张永禄主编的《中国文学研究蓝皮书(2013)》作为蓝皮书,与以上优选的不同有两点: 第一,从内容范围看,作为中国文学研究的蓝皮书,我们设想的范围应该包括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中国文学理论、文化研究、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和创意写作等七个部分,重点是对年度中国文学研究状况的梳理和概览。 第二,编写这本蓝皮书,是从高校和专业的教学需要为着眼点,而不是仅仅为研究之需。与其说它是研究参考书,还不如说是教学工具书。众所周知,作为一名站在高校讲台的专业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了解本专业内学科发展的近期新动态和近期新研究成果,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以一定形式渗透在教学之中。在学科发展越来越细化,而本科教学愈来愈追求通识教育的今天,希望通过这种努力,能一定程度克服教师的个人教学和科研两张皮的现象。
内容简介
由张永禄主编的《中国文学研究蓝皮书(2013)》分六个部分对2013年中国文学研究的状况做了综述,分别为文学理论研究、近代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当代文学研究、创意产业协作、文化及文化产业研究。
研究的视野比较宏观,综合性较强,对于从事文学研究的人员具有工具书的价值,也可作为文学爱好者的参考读物。
目录
一、文学理论的自觉:反思与建构
  ——2013年文学理论研究综述
  (一)反思:理论自觉中的多样性发见
  (二)“理论之后”:中国文学理论的未来描绘
  (三)反本质主义论争与“中国问题”
  (四)文化理论场域:勾勒与期待
  (五)新媒体文艺现象及学科化建设
二、解蔽与细化
  ——2013年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综述
  (一)中国文学近现代转型新探讨
  (二)文学思潮、社团与流派研究新突破
  (三)各体文学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方法
  (四)作家作品研究新拓展
  (五)报刊与文学研究之新收获
  (六)翻译文学研究之细化
  (七)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之新进境
  (八)近代文学教育研究
  (九)学术史梳理与学人研究
三、多元视角与微观聚焦
  ——2013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述
  (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料方面的新进展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的生活化与微观化
  (三)新的文学史观在崛起:民国视角与民国生活
  (四)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对话:从鲁迅到莫言
  (五)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近况
四、热点聚焦·历史化与经典化·趋向
  ——2013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综述
  (一)研究热点聚焦
  (二)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和经典化努力
  (三)趋向
五、创意写作学:在希望的田野上
  ——2013年中国创意写作发展报告
  (一)创意写作教学兴起与中文专业改革突破
  (二)欧美创意写作理论和训练的系统引进
  (三)本土创意写作理论的探索与初步建构
六、从“批判性”转向“建设性”
  ——2013年文化研究及文化产业研究综述
上篇:文化研究文献述评
下篇:文化产业研究文献述评
摘要
    刘复生《新一代批评家要创造一种新文化》从文学历史的简单梳理来入手,提出文学创作,特别是文学批评应该有一种“理想的远景”,只有拥有远景的观念和意识,才能面对当下复杂社会问题和文学创新的焦虑,才有可能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陈思和在《关于“‘80后’批评家文丛”》一文准确地将“‘80后’批评家文丛”的几位批评家定位为“学院派”“‘80后’批评家”。文中认为,“80后”批评家作为学院派批评的代表,要独立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来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从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真正所要追求的目标来说,可能还是任重而道远”。从几位有名当代文学学者对“‘80后’批评家”的评语与希望的寄语里,不难发现,与对“‘80后’作家”这样词语的普遍使用相比,学界对于“‘80后’批评家”的提法是谨慎的,这种谨慎一方面包含着对“‘80后’批评家”批评旅程及道路方向的拭目以待,也包含着某种犹豫:与“‘80后’批评家”急于做出代际切割和急于做出自我命名、发出声音相比,“‘80后’批评家”一代并未带来崭新的理想远景意识,以及区别前代人的文学追求和理念,他们的批评和研究似乎和“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真正所要追求的目标”尚有距离。其实“80后”批评家早在学院读书时即已发表文章,相当活跃,甚至有人已在文学刊物上主持专栏,出版专著。他们这种急于命名、被指认,急于与前代人做代际切割的集体行动,与他们理想愿景的缺乏和文学追求、理念的搁置相比,形成了某种反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