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博弈论

博弈论

  • 字数: 566.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美)罗杰·B·迈尔森(Roger B.Myerson) 著;于寅,费剑平 译
  • 出版日期: 2015-01-01
  • 商品条码: 978730020212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82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阅读《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只是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因而适合于高年级本科生和低年级研究生,以及想了解博弈论基本方法及其在经济理论中的应用的经济学者。《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是博弈论领域中的教科书。
内容简介
《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全面透彻地考察了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的数学模型,阐明了博弈论的方法原理,讨论了展开型博弈的序贯均衡和策略型博弈均衡的精炼,综述了通信博弈、重复博弈、不接近信息贝叶斯博弈等专题,并吸收了博弈论的近期新进展。全书内容丰富,取材精练,叙述深入浅出,思想方法与应用并重,特别是涵盖了许多在经济理论方面富有成效的应用。
作者简介
罗杰·B.迈尔森(Roger B.Myerson),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Kellogg)研究生管理学院的决策科学哈罗德·L.斯图尔特(Harold L.Stuart)讲座教授。他自1976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以来,一直在美国西北大学工作。他还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和计量经济学协会资历会员。
目录
第1章决策理论基础
1.1博弈论、理性和智能性
1.2决策理论的基本概念
1.3公理系
1.4期望效用优选化定理
1.5等价表示
1.6贝叶斯条件概率系
1.7贝叶斯模型的局限性
1.8占优
1.9占优定理的证明
习题
第2章基本模型
2.1展开型博弈
2.2策略型博弈及正规表示
2.3策略型博弈的等价性
2.4简约的正规表示
2.5劣策略的剔除
2.6多代理人表示
2.7共同知识
2.8贝叶斯博弈
2.9不完美信息博弈的建模
习题
第3章策略型博弈的均衡
3.1占优和可理性化
3.2纳什均衡
3.3纳什均衡的计算
3.4纳什均衡的意义
3.5焦点效应
3.6博弈的决策分析法
3.7演进、抵制及风险占优
3.8两人零和博弈
3.9贝叶斯均衡
3.10均衡中随机策略的纯化
3.11拍卖
3.12均衡存在性的证明
3.13限策略集
习题
第4章展开型博弈的序贯均衡
4.1混合策略与行为策略
4.2行为策略均衡
4.3正概率信息状态处的序贯理性
4.4一致信念和所有信息状态处的序贯理性
4.5计算序贯均衡
4.6子博弈完美均衡
4.7完美信息博弈
4.8添加小概率机会事件
4.9前向归纳法
4.10投票与二元议程
4.11技术性证明
习题
第5章策略型均衡的精炼
5.1引言
5.2完美均衡
5.3完美均衡和序贯均衡的存在性
5.4适度均衡
5.5持久均衡
5.6均衡稳定集
5.7通有性质
5.8结论
习题
第6章附加通信的博弈
6.1合同和相关策略
6.2相关均衡
6.3附加通信的贝叶斯博弈
6.4贝叶斯集体选择问题和贝叶斯讨价还价问题
6.5具有线性效用的交易问题
6.6含合同的贝叶斯博弈的一般参与约束
6.7发送―接收博弈
6.8可接受的与占优的相关均衡
6.9展开型博弈和多阶段博弈中的通信
习题
文献注释
第7章重复博弈
7.1重复囚徒困境
7.2重复博弈的一般模型
7.3具有接近状态信息和贴现的重复博弈的平稳均衡
7.4附加标准信息的重复博弈:一些例子
7.5标准重复博弈的一般可行性定理
7.6有限重复博弈和初始怀疑的作用
7.7行动的不接近可观测性
7.8大分散群体的重复博弈
7.9不完美信息下的重复博弈
7.10连续时间
7.11重复博弈的进化模拟
习题
第8章两人博弈的讨价还价与合作
8.1合作博弈理论的非合作基础
8.2两人讨价还价问题和纳什讨价还价解
8.3个人之间加权效用的比较
8.4可转让效用
8.5理性威胁
8.6其他讨价还价解
8.7轮流报价的讨价还价博弈
8.8具有不完美信息的轮流报价博弈
8.9离散的轮流报价博弈
8.10再谈判
习题
第9章合作博弈中的联盟
9.1联盟分析概述
9.2可转让效用下的特征函数
9.3核心
9.4沙普利值
9.5合作结构下的值
9.6其他解概念
9.7不可转让效用下的联盟博弈
9.8不具可转让效用的核心
9.9不具可转让效用的值
习题
文献注释
第10章不确定性下的合作
10.1引言
10.2有效性的概念
10.3一个例子
10.4事后效性和后续报价
10.5计算激励有效的机制
10.6不可思议性和持久性
10.7知情委托人的机制选择
10.8中性讨价还价解
10.9不完美信息动态匹配过程
习题
参考文献
摘要
    在不知道他或她在其中所必须选择的项是什么的情况下,一个人是不可能作出有意义的选择的。因此,当局中人2在不知道自己处在哪个节点上的情况下作出决策时,她不可能选择某一特定的枝。她所必须实际选择的只是一个行动(move):“对抗”或者“放弃”;并且局路径中的下一枝将是当前节点后具有这个行动标号的那个枝。为了确保一个局中人在博弈的每一点上总是知道可供他或她利用的选项,如果两个节点是在相同的信息状态下被同一局中人所控制,那么两个节点后继的行动标号集必须是相同的。例如,跟随局中人2的上节点的枝上的行动标号集必须与跟随局中人2的下节点的枝上的行动标号集相同。(如果我们在她的下节点上增加标记为“反加注”的第三枝而对其上节点未做相应的增加,这将意味着,当且仅当局中人1有一张黑色牌时,局中人2才可以反加注,但是,在她不知道局中人1所持牌的颜色而无从知道这个选择项是否存在之际,她又何以实施这个选项呢?为了得到一个有意义的博弈,我们将不得不在局中人2的两个决策点处都包含“试试反加注”这一枝,只要这两个节点具有相同的信息标号。)另一方面,跟随节点“1.a”的枝上的行动标号与跟随节点“1.b”的枝上的行动标号不必保持一致,这是因为局中人1能够区分这两个节点。假如行动标号不是一一对应的,局中人1将仍然知道他的选项是什么,因为他(通过看牌的颜色而)知道他处在哪个节点上。
    因为对于具有相同信息标号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节点的局中人来说,其选择的真正对象是行动,所以对枝指定行动标号的方式是很好重要的。这个博弈的趣味性来自这样一个事实,即对局中人2来说,在其上节点选择放弃是较好策略,在其下节点选择对抗是较好策略,但问题在于当她决定是对抗还是放弃之际,她并不知道自己正处在局路径的哪个节点上。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交换一下局中人2在其上节点的两个行动标号,而保持图2-2中其余一切不变,那么所得到的博弈就有效不同了。如此修改后的树图将表示一个很好没有趣味的博弈,其中的局中人2显然会选择对抗,因为对抗将使她从红色牌中得到-1的支付,而从黑色牌中得到+2的支付,然而放弃只能使她从红色牌中得到-2的支付,而从黑色牌中得到-1的支付。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