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教师专业共同体研究

教师专业共同体研究

  • 字数: 30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宋萑 著
  • 出版日期: 2015-01-01
  • 商品条码: 978730314798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8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宋萑所著《教师专业共同体研究/京师教师教育论丛》从社会变革中教师的处境入手,通过田野研究,分析了教师专业成长所遭遇的制度与文化障碍,结合行动研究,探讨了专业共同体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及其机理,并详细探讨了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内容简介
《教师专业共同体研究》共分为八个章节,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有:靠前章:变革时代中的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第二章:从教师群体走向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第三章:课程改革的脉络与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学习共同体;第四章:学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现状;第五章:个案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四因素结构的视角;第六章:个案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田野观察的视角;第七章: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与教师发展的互动关系及第八章结语。
目录
导论
一、聚焦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二、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设计
第一章 变革时代中的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
第一节 变革中的教师
一、教师:孤独的教书匠
二、教师:变革的力量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转型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二、教师发展的内容与过程
三、教师发展:从传统范式走向新范式
第二章 从教师群体走向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第一节 传统教师群体与专业学习共同体
一、从孤立到协作
二、专业、学习、共同体
第二节 从学习型组织到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一、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特质
二、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与教师发展
第三章 课程改革的脉络与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学习共同体
第一节 课程、课程改革与改革路径
一、课程概念与课程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两条路径
第二节 中国内地课程改革及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的现状
一、中国内地课程改革现状
二、上海二期课程改革现状
三、中国内地课改与上海二期课改中的教师发展政策
第三节 课程改革脉络中的教师发展与教师共同体
一、新课改中的教师发展模式转变
二、课程改革、教师发展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第四章 学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现状
第一节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结构组成
第二节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上海地区学校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实现程度——三地比较的角度
第四节 从三地调查结果到上海的现状
第五节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概念的本土化特征
一、分享的决策
二、分享目标感和关注学生
三、协作活动和去个体化实践
四、教职员支持与合作
五、其他背景因素的影响
第五章 个案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四因素结构的视角
第一节 个案学校1(A类学校):G小学
一、分享的决策——“校长有两个脑袋:专业和行政”
二、分享的目标感和关注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发展学生个性”
三、协作活动和去个体化实践——从师徒制到五校联动
四、教职员支持与合作——“我还没有适应这样的教研气氛,太激烈了!”
第二节 个案学校2(B类学校):S小学
一、分享的决策——流于形式的专业赋权
二、分享目标感和关注学生——“希望学生好”
三、协作活动和去个体化实践——教而不研、听而不评
四、教职员支持与合作——面子攸关与一团和气
第三节 个案学校3(C类学校):H小学
一、分享的决策——强管理与强领导下的专业赋权
二、分享目标感和关注学生——“我和学生同学习,我与孩子共发展”
三、协作活动和去个体化实践——制度推动的协作活动
四、教职员支持与合作——需要“点名”的评课活动
第四节 个案学校4(D类学校):Q小学
一、分享的决策——强管理弱领导下的形式化专业分权
二、分享目标感和关注学生——赶教材“我们没有办法停下来”
三、协作活动和去个体化实践——行政宰制下的协作活动
四、教职员支持与协作——教过一轮新教材就不要讨论协作
第六章 个案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田野观察的视角
第一节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协作文化
一、S小学
二、H小学
三、Q小学
四、G小学
第二节 教师协作文化的背后:制度政策与领导
一、制度政策
二、领导
第七章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与教师发展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教师发展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一、G小学
二、H小学
三、S小学
四、Q小学
第二节 教师发展活动平台上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与教师发展问的互动
一、教师层面组织的教师发展活动
二、教研组(备课组)层面组织的教师发展活动
三、学校层面组织的教师发展活动
四、市、区教育局组织的教师发展活动
第三节 二期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与教师发展
一、二期课改构建的压力平台
二、二期课改推动的教师发展政策与活动
三、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与教师发展互动中的二期课改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本土化
一、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四因素结构
二、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与持续
第二节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与教师发展
一、教师发展活动
二、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与教师发展
三、二期课改下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与教师发展
第三节 反思、与研究建议
一、研究设计的反思
二、研究的贡献与
三、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资料
附录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访谈记录样本
附录三:观察记录样本
致谢
摘要
    S19(Q小学)地处上海市H区,学校生源多为工薪阶层家庭子弟,其家长受教育程度中等偏下。学校硬设备完备,师资水平中等偏上。该校在教育科研方面投入良多,并邀请上海市级教研员定期访问学校。该校学生的学业表现在本区中处于中等偏上的层次。
    选择这四所小学作为个案,首先从其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程度和学校规模两个方面考虑;其次是借助对学校的两次访问中与教师的访谈,和教师活动的观察,以这些质化资料结合学校的量化指标,从而兼顾个案典型性和个案间差异性;再次是考虑学校所处学区的差异,X区为上海市富有文化传统的老城区,P区则属于上海市新兴发展的城区,区辖不少城乡结合部地区,H区则界于两者之间,属于中等发展的城区;很后是以获得学校校长的准许为条件,从而方便质化研究的进行。
    具体到各所个案学校中,笔者将选择一个教研组(或学科组)作为教师小组的聚焦个案,选择两名教师(男、女各一名)作为教师个体的聚焦个案,便于将质化研究部分聚焦到个案学校中更微观的层面。
    (3)质化部分
    质化研究分三阶段进行:靠前阶段(2006年10月期间),前往10所个案学校进行教师访谈、教师活动观察,并初步收集学校背景资料和部分相关学校文件,在分析基础上从中再抽取四所小学;第二阶段(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前往四所个案学校进行田野工作,笔者将在每间学校调查一周,参与到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中,期间进行教师访谈、活动观察和文件收集;第三阶段(2007年3月至4月),在对第二阶段收集的质化资料的初步分析基础上,再次前往四所小学,分别调查一周,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资料。整个质化研究部分采用的资料收集手段包括访谈、观察和文件收集。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