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等待倾听

等待倾听

  • 字数: 38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美)阿曼达·诺克斯(Amanda Knox) 著;李新红 译
  • 出版日期: 2015-01-01
  • 商品条码: 97875337633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47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一段心酸的回忆,是一种别样的人生经历,是灿烂年华里偶遇的不堪岁月,是梦想之旅跌入深渊的痛楚呐喊。

游走在作者心灵的小径上,聆听她的娓娓诉说,和她一起纠结与挣扎,一起坚持与流泪,一起奋斗与追求,一起走出炼狱,浴火重生,一起梦回西雅图。

一颗稚嫩、阳光、好奇、悸动的少女之心最终变得深刻、理性、厚重、沉稳。这是作者坚持寻找自我而付出的惨痛代价,然而,不能不说,这同样是一种历练和成长。

书中的亲情和友情是华丽的亮点,如果说阿曼达父母的牺牲与付出是出于血缘亲情,那么阿曼达继父母,尤其是继父无怨无悔的支持更加难能可贵。书中还可以找到珍贵的友情。

让我们记住:梦想,爱,善良,公正,永不放弃。
内容简介
2007年11月,意大利佩鲁贾,20岁的阿曼达·诺克斯开始她的留学生涯才几个星期,她的同室好友,一名英国留学生梅雷迪斯·克尔彻就遭到残忍杀害。该案的调查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而阿曼达的被捕也让她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年轻、无知,因朋友的惨死而伤心,不懂意大利语……种种误解使她受到严酷审讯,而她是在为听懂警察的话和表达清楚自己而尽力配合。
后续的审讯让阿受达备受国际关注,人们对她做出各种研究和推测,而她也成了小报的中心人物。2009年,在一场充满争议的审讯中,阿曼达被判谋杀罪名成立。
2011年10月,在意大利的监狱中度过了四年的阿曼达经过一段漫长的上诉过程,被无罪释放了。之后,阿曼达迅速飞往美国的家。
如今,在《等待倾听——阿曼达·诺克斯回忆录》这本书中,阿曼达·诺克斯第一次分享了她噩梦般的遭遇。本书摘录了她的日记和她在狱中所写的信件,阿曼达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对这段惨痛经历做了亲笔详述——从她的朋友被杀害到导致她被捕的一系列错误和误解。她坦诚布公地讲述发生的一切:一名20岁的少女,因为没有犯过的罪而在异国他乡服刑,被国际媒体描述成恶魔,她的家人和亲爱的人为了让她不孤单,而来回往返于两地支持她,这深深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她描述了如何与那些相信她清白的人建立友谊,描述了家人的支持如何帮助她走过最艰难的时期。怀着宽容和感恩,阿曼达展现了审讯带来的结果和她回到美国的家乡之后的生活,在那里,她重新展望未来。
一名年轻女孩的坦诚为她带来噩梦般的遭遇,难以想象的司法误判接踵而歪,还有最终战胜不幸的那汾坚毅,《等待倾听——阿曼达诺克斯回忆录》不同于你看过的任何一本回忆录。
作者简介
阿曼达·诺克斯,美国女大学生。来自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市,在意大利佩鲁贾一所大学留学。因被指控在意大利留学期间残忍杀害室友,而震惊意大利全国,被称为“天使脸孔杀手”。2011年10月3日被无罪释放。回到美国西雅图后撰写了回忆录《等待倾听--阿曼达·若克斯回忆录》, 出版当月即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畅销书榜首和亚马逊图书畅销榜榜首。
目录
序章 2009年12月4日 意大利 佩鲁贾
第一部 佩鲁贾
第一章 2007年4~8月美国西雅图
第二章 2007年8月30日―9月1日意大利
第三章 2007年9月意大利佩鲁贾
第四章 2007年10月
第五章 2007年10月25日―11月1日
第六章 2007年11月2日,第一天上午
第七章 2007年11月2日,第一天下午
第八章 2007年11月3日,第二天
第九章 2007年11月4日,第三天
第十章 2007年11月5日,第四天
第十一章 2007年11月6日,第五天上午
第十二章 2007年11月6日,第五天晚上
第十三章 2007年11月7日
第十四章 2007年11月8―9日
第二部 卡帕内监狱(上)
第十五章 2007年11月10―13日
第十六章 2007年11月9―14日
第十七章 2007年11月15―16日
第十八章 2007年11月
第十九章 2007年11月18―29日
第二十章 2007年12月
第二十一章 2008年1―5月
第二十二章 2008年6―9月
第二十三章 2008年9月18日―10月28日
第二十四章 2008年10―12月
第二十五章 2009年1―3月
第二十六章 2009年3―7月
第二十七章 2009年9月1日―10月9日
第二十八章 2009年10月10日―12月4日
第二十九章 2009年12月4日
第三部 卡帕内监狱(下)
第三十章 2009年12月―2010年10月
第三十一章 2010年11―12月
第三十二章 2010年12月11日―2011年6月29日
第三十三章 2011年6月29日
第三十四章 2011年6月30日―10月2日
第三十五章 2011年10月3日
尾声 2011年10月3―4日
作者寄语
摘要
    第一章 2007年4―8月
     美国西雅图
     妈妈挨着我坐在我们最喜欢的隔间雅座里,爸爸在对面悄然坐下。“什么事?”他问。我无法相信我们三个人真的坐在了一起。
     和父母一起吃色拉听起来不像是件大事,对我来说却意义非凡。我相信他们一定很不自在。我19岁了,在记忆深处,爸爸妈妈从未坐在同一张桌子旁,更不用说共进一餐一饭。他们在我1岁时分手,当时妈妈正怀着我的妹妹迪安娜。从那以后,他们很少讲话,甚至连个电话也不打。这次在西雅图城西饮食街小餐馆的相聚足以证明他们多么爱我。妈妈摆弄着手指甲,爸爸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所有的微笑都是为我绽放的。
     爸爸妈妈处理离婚的方式最能证明他们对我和迪安娜的爱。为了给予我们完整家庭应有的温暖、幸福和快乐,并确保他们的分离不至影响到我们的成长,他们在相距只有两个街区的地方分别买了房子。我从来没有听到过他们指责对方,但他们却对彼此避而不见,无论是距离两个街区那么远,还是学校亲子游戏时两排之隔这么近。看足球赛时,两人都在球场边界线旁欢呼加油,总有一排家长夹在他们中间。
     这永恒的隔膜意味着,我总要把想告诉他们的消息讲两遍。这次,把爸爸妈妈聚在一起,是因为我说要宣布到目前为止我人生当中最重要的决定。他们知道我要独立了,一定会感到震惊。
     如往常一样,我先去找妈妈。她不墨守成规,认为我应该听从梦想的指引。当我告诉她梦想要把我引向意大利的佩鲁贾,我要在那个离家5599英里(约合9000千米)的地方上一年大学时,她平静地说:“去吧!”
     妈妈出生在德国,孩提时代就移居西雅图。在我和迪安娜成长的过程中,外婆常常讲德语。直到上大一时,我才意识到我有语言天赋,并开始琢磨着成为一名翻译,哪怕当一名作家也好。当决定要在哪儿读大三时,我很想去德国。但我最终决定选一种接近由我自己决定的语言和一个接近由我自己决定的国家――这些都不在家人的讨论之列。我相信这有助于我的独立成长――无论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选择德国比较安全,但我不担心安全问题。我一心想独立,对自己负责,即使有时候我会因一时冲动而缺乏理智,而且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决定。
     如果我真的想成为一名翻译,选择西班牙语或法语比意大利语要更实际。但大家都选西班牙语,我又觉得自己和法语无缘。我从中学开始学习拉丁语,以及罗马史和意大利史,那时我就对意大利的文化着迷。14岁时,我与妈妈及她的亲友们一起去意大利旅游了两周,这次亲密的接触使我愈发热爱这个国家。我和外婆、姨妈、舅舅、继父、迪安娜挤在两辆小型旅行车里,看望德国和奥地利的亲友,还参加了慕尼黑啤酒节,然后前往意大利游览了比萨、罗马、那不勒斯、庞贝古城以及阿马尔菲海岸。当我们来到古罗马圆形大剧场和庞贝古城遗址的时候,史书上记载的一切生动地展现在眼前。记得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向家人述说着各种轶闻趣事,家人亲昵地称呼我“导游”。铺满鹅卵石的狭窄街巷以及矗立于大地上的建筑让我流连忘返,所有这一切与我司空见惯的西雅图迥然不同。那时,九一一刚刚发生一个半月,我们遇到的所有意大利人都暖意融融,满怀怜爱之情。离开的时候,我想,意大利是个热情好客的国度,文化气息浓郁,历史源远流长。
     大二时,我报名参加了意大利“101课程”。然后,我发现华盛顿大学在罗马主办了一个创作课程暑期班,用意大利语授课;仿佛是命运的安排,它满足了我的一切渴望。首先,为了掌握意大利语,我需要在小城佩鲁贾专心致志地学习9个月的文化课,然后,在6月份的时候,我就可以去罗马了。
     现在,我必须说服爸爸。他从事金融工作,拥有线性思维,生活在数字和计划里。虽然他讲求实际,做事有条不紊,但满脑子都是疑问。因此,在见面之前,我必须做充分的准备。
     我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和父母共进午餐。我想向爸爸表明,我爱他,也爱妈妈,这份爱是平等的。我让他放心我在佩鲁贾的生活,同时也要请求他的原谅。
     上完两年大学后,我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看问题。我开始反思自己曾经的自私。少不更事时,我曾经非常自私地对待爸爸。
     我渐渐长大,按照法律的约定,我和爸爸隔周度一次周末。爸爸不是婆婆妈妈的家长,他把一切日常琐事都交给妈妈处理。每当我要做什么决定,都会去找妈妈商量。她会列出备选项目,然后鼓励我自己做主。整个过程爸爸都不参与。
     他和第二任妻子卡珊德拉居住的房子是他们自己的家,不是我的。我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妹妹爱什莉和德莱妮出生时,我和迪安娜从我们共住的那间卧室里搬出来,被排挤到游乐室里临时摆放的长沙发上。我真正的家是那个有我自己的房间,有妹妹、妈妈和妈妈的第二任丈夫克里斯的家。在这个家里我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妈妈允许我们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我们还可以在后院垒城堡。阴雨连绵的日子里,鼻涕虫从后门缝爬进餐厅,我和迪安娜就负责为找不到方向的鼻涕虫指点迷津,这是我俩的工作。而爸爸则要求我们喝水用杯托,要求我们把录像带和激光唱片按字母顺序摆放好,还要求我们穿衣服时讲究搭配。
     14岁时,我告诉爸爸,因为忙于课外活动和应酬朋友,所以不能再和他住了。实际上,我和爸爸在生活上别扭的隔膜状态令我非常不安,我就这样拉大了我们之间的距离。现在,我想弥合这个裂隙。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