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学派建设

学派建设

  • 字数: 241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伍红林 著
  • 出版日期: 2015-01-01
  • 商品条码: 978756752648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9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力图将学派建设与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学科发展问题融通,通过与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派发展情况的比较分析,探讨以学派建设来促进当代中国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意义、困难及解决的基本路径,并以“生命·实践”教育学学派建设为案例进行具体深入阐述。
内容简介
《学派建设:教育学内发展路径之探》为“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基本理论研究”丛书,由上海崇明裕安印刷厂印刷,2015年1月第1版,2015年1月第1次。主要包括:国外的教育学派——以赫尔巴特与杜威为例、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教育学派——以陶行知和梁漱溟为例等。
作者简介
伍红林 1976年生,湖南永州人。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及当代中小学学校变革研究。在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现主持“十一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及江苏省高校哲社基金项目1项。
目录
前言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学派”研究
(一)科学学中的“学派”研究
(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学派”研究
(三)教育学研究中的“学派”研究
(四)文献分析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国外的教育学派——以赫尔巴特与杜威为例
第一节赫尔巴特教育学派
一、赫尔巴特之前为什么没有教育学派
(一)夸美纽斯
(二)洛克
(三)卢梭
二、赫尔巴特教育学派何以可能?
(一)赫尔巴特教育学生产方式的转型
(二)赫尔巴特教育学的理论转型
三、赫尔巴特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学派
一、从赫尔巴特到杜威
(一)实验教育学派
(二)精神科学教育学派
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派何以可能?
(一)美国社会大转折对教育的需求
(二)对赫尔巴特教育学派的批判与超越
(三)深厚的实践根基
三、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一)杜威自身的推广
(二)杜威学生的推介
(三)杜威教育学说在世界范围内的翻译
(四)杜威及其理论的影响力
第二章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教育学派——以陶行知和梁漱溟为例
第一节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学
一、“到中国”的教育学
二、“中国化”的教育学
(一)职业教育思潮
(二)乡村教育思潮
第二节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学派
一、陶行知的求学、治学与办学经历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说
(一)生活即教育
(二)社会即学校
(三)教学做合一
三、陶行知与生活教育学派的形成
(一)陶行知的实践创新
(二)陶行知的理论创造
(三)陶行知的伟大人格
(四)陶行知的人际交往与人才培养
第三节梁漱溟及其乡村建设教育学派
一、梁漱溟的求学、治学与办学经历
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及教育理论
(一)乡村建设的原因
(二)乡村建设的指向
(三)乡村建设中的教育
三、梁漱溟与乡村建设教育学派的形成
(一)梁漱溟作为“最后的儒家”的人格特质
(二)理论的原创性
第三章教育学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教育学学派形成与发展的内在理路
一、教育学学派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学学术领袖是核心
(二)有一批和几代以学术领袖为核心的理论者和实践者
(三)形成独特的核心概念与核心理论
(四)形成独特的理论范式
(五)学派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建构
二、教育学学派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机制与过程
(一)历史上教育学学派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机制
(二)当下教育学学派形成与发展机制的新变化
(三)教育学学派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分析
第二节当代中国教育学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一、当代中国教育学派形成与发展的困难
(一)缺乏学派意识
(二)缺乏原创意义上的学术领袖
(三)缺乏具有学派特质的学术共同体
(四)缺乏理论上的创造和中国特色的理论范式
(五)缺乏与实践的双向建构
二、当代中国教育学派形成与发展的要求
(一)学派自觉
(二)学派意识
(三)学术梯队与团队
(四)学术批评与争鸣
(五)学术传统
(六)学派传承与传播
第四章教育学学派建设的主体自觉与作为
第一节教育学学派建设的主体自觉
一、主体自觉的缺失
二、“主体”状况的反思与回顾
三、主体自觉的重建
(一)坚守立场
(二)阅读时代
(三)扎根中国
(四)投入生命
第二节学派建设的主体作为——以“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为例
一、从“旁观”到“主动深度介入”
(一)实践转型与理论更新
(二)继承传统
(三)回应当代西方介入主义方法论
二、“主动深度介入”式教育研究的基本意蕴
(一)“我”的主动深度介入
(二)理论的全程、持续、深入渗透
(三)发展基于内在需要的合作关系
(四)以“成事·成人”为核心价值
(五)以学校为基本单位的整体视野
(六)“主动深度介入”对理论者的挑战
三、“主动深度介入”式教育研究的基本特征
(一)秉持教育学立场
(二)体现两大特性
(三)突破三种关系
四、“主动深度介入”式教育研究的
(一)“诚其意”与“正其心”
(二)理论者与实践者的合作
(三)克服过程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3.对中国教育学应开展学派建设的探讨。
     (1)关于中国教育学学派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易连云和杨昌勇对中国教育学学派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进行了探讨,他们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研究在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问题:理论体系上的支离破碎、研究方向上的随意性、缺乏创建学派的动力与激情、学术导向上的媚外倾向及学术规范意识淡薄等。21世纪的中国呼唤教育学学派,这是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深化对复杂教育现象认识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及教育学实践的需要。教育学学派创生的可能性在于:教育学主体的学派意识增强了,学科相对成熟,教育学家群体的素质在提高,发表学术论著的渠道相对畅通及具有创建学派所需要的组织条件等。21世纪的前20年里,中国必将产生自己的教育学学派。黄维认为,20世纪的中国教育学虽然经历了戏剧性的断裂和转折,但中国教育学人的创造性却未能在其间生长起来并创建自己的学派,是由于学术资源、学术文化、学术风气、学术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学派长期缺位的现象不仅严重延缓了教育研究的前进步伐,而且导致教育理论发展出现许多方面的局限性。在当代中国,已经具备了产生教育学学派的社会条件。为了创建中国的教育学学派,我们要采取许多措施,包括学术资源整合、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进行学术制度创新,教育学本身的规范化等。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