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文玩家

中文玩家

  • 字数: 106.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林沛理 著
  • 出版日期: 2015-01-01
  • 商品条码: 978730020304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7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中文玩家》所论述的中文写作高手,均属运用文字已臻出神入化之境的作家,林沛理的论述无疑等于将这些高人的绝技,浓缩及总结于此。这里,有文字功夫上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读者从中当可体会。然而,此书还有更高层次的写作探秘,这也是林沛理在写作上的一个优选发现。透过论述,他告诉我们:写作,有的是靠“写作策略”,像,像亦舒,有的则是直击心灵本质——一个人所拥有的深切感受。
内容简介
双语作家林沛理“玩完英文玩中文”。《英文玩家》妙论懂玩才能写出好英文,《中文玩家》更有效示范──中文也可以玩得很出色。
林沛理以破格思维,辛辣文字,品评九位古今文学大师和香港填词人作品,有褒有贬。张爱玲一支妙笔写尽人性美丑;钱锺书文章随处可见学养睿智;慑人心魄的说服力仔细思量也玩得过火;亦舒走红于都市资本主义现实爱情;余光中擅长文言入白话,自铸新词,妙趣横生;白先勇布局很严谨之美文,恐有不及年少之作《寂寞的十七岁。
从名家大师作品中,偷得一招半式,人人玩得转中文写作!
作者简介
林沛理,现任牛津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香港资历文化评论人、有名专栏作家。喜爱“玩”文字,无论英文或中文。评论主要发表于《哑洲周刊》、《信报》及《南方都市报》,著有评论集《影像的逻辑与思维》、《香港你还剩下多少》、《能说不的秘密》及《破谬·思维》。简体版作品《反语》、《英文玩家》已由天窗文化策划出版。
目录
(攻心为上)
说服力从哪里来
修辞的厉害
讲故事的技巧
毕竟只是
亦舒(生活与浪漫的角力)
将爱情定位于城市
才情总有耗尽时
心不酸就眼不亮
无心快语
白先勇(密不透风)
知性支配感性
《寂寞的十七岁》vs《茉莉香片》
余光中(左右逢源)
含古吐今的绝技
把成语用在刀口上
将阅读变成悦读
林语堂(谈笑用兵)
露两手机智
幽默的真谛
迂回曲折是正道
董桥(中文里的英文)
走走这道桥
不是我的那条桥
钱锺书(举重若轻)
如何写寂寞
千古奇文
跨越学问与文章的鸿沟
张爱玲(运笔如刀)
话中有话怎么说
主观就是好
不要相信眼泪
从自揭疮疤到自吹自擂
香港填词人(委屈了中文)
通俗与俗而不通
卢国沾的傲慢
词不如诗
曹雪芹(经典是怎样写成的)
要一奉十的经典
是文学不是宗教
我读《红楼梦》
天下古今第一淫人
摘要
    将英文“洋为中用”
    我从小读洋书长大的,到今日,英文书和英文杂志仍然是我很重要的精神食粮,中文读物─不管是报章、杂志还是书籍─只是我正餐以外的杂粮和零食。是故我的写作有时难免西化,提起笔杆,不知不觉就“作为”(As…)一番或者“一种”(A…)起来。不过,话得说回来,我们一方面固然要提高警觉,不要让自己的写作和创作沦为那些生硬、拙劣,甚至不通的翻译体;另一方面也要努力悟出如何因势导势,借力使力,以英文特有的敏锐,去磨砺中文某些被惯性思维麻木了的触觉,真正做到“洋为中用”。
    举个例,很多人以为,用“作为”来表达英文“As”的意思不对,一定要用“身为”。其实未必。“身为”强调实质和本来的“身份”;而“作为”所指的,却是复杂、暧昧、靠不住和滑不溜手得多的“角色”。所以,如果要言明角色的冲突,那么“作为”便会比“身为”更切中要害。比方说,妻子犯法被查,做律师的丈夫心急如焚,对她说:“As your lawyer, I cannot ask you to lie.As your husband, I cannot ask you not to.”用中文表达同样意思,写成“身为你的律师,我不能叫你说谎。身为你的丈夫,我不能不叫你说谎”当然可以,但总不及“作为你的律师,我不能叫你说谎。作为你的丈夫,我不能不叫你说谎”那般,将丈夫的两难表达得传神生动。早前写了篇文章,论及三位西九方案设计师的双重角色,编辑起的标题是《作为推销员的建筑师》,我觉得挺好的,如果改为《身为推销员的建筑师》,意思便会马上变得含混起来。
    写中文难,因为不像写英文那样,有凶巴巴、咄咄逼人的法则可循。不管你的英文写得多好,也是要带着镣铐跳舞:就算有时给你逃得了惯用法﹙usage﹚这个和尚,到很后肯定也没能逃掉文法﹙grammar﹚这座大庙。一如西方的绘画竭力要掌握空间,英文竭力要掌握的是时间。相比之下,中文似乎潇洒而又任性、天真而又自在,并不刻意要掌握英文强调的现实、逻辑和因果关系。可是写中文,如果只是本着“潇洒而又任性、天真而又自在”的态度而为,定会章法大乱,写出“满纸荒唐言”,令读者看到“一把辛酸泪”。这就是中文写作之苦─解放了的奴隶得到了自由,但永远摆脱不了摸着石头过河的迷茫和战战兢兢。
    “悟”出中文人人能玩之道
    学中文对我来说,是一个悟道的过程。或许因为中国是一个抒情诗﹙lyric﹚而非史诗﹙epic﹚或叙事诗﹙narrative﹚的传统,我们很伟大、很睿智的美学家和哲学家主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推崇未封﹙分辨、分析﹚前的境界﹙庄子﹚,要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又认为诗应该“不涉理路”﹙严羽﹚。对于什么是好文章、为什么是好文章,中国的传统批评不曾有过洋洋洒洒、娓娓万言的实用说明,评论家怕的是“封始则道亡”。我们的批评仅提供一些美学上﹙或在创作上反映出来的美学﹚的态度与观点,只求画龙点睛、点到即止。“惟陈言之务去”,是散文大家韩愈的主张,但他从来没有提出过一套别人可以依循的修辞法可以与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政治与英语》﹙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或者斯托教授﹙William Strunk﹚的《风格的要素》﹙The Elements of Style﹚相提并论。难怪在今日的中文写作界,有韩愈之风者寥寥无几,但在英语世界,以斯托倡议的简约、己风格写作的,却比比皆是。
    既然中文没有一锤定音、很好不错性的文法和用法可供依循,那么要学好中文,我们便要有小和尚的悟性,去领略禅师﹙靠前流作家﹚的机锋。写好中文的不二法门,不是去啃很难啃的写作理论,而是把自己沉浸在中文的体验之中,让很很好的作家做你的中文老师。这些老师不是补习班的“不错名师”或者“十优状元名师”,他们不会帮你预测考试题目,也不会教你中文写作的“必杀技”。他们传授的写作之道,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他们不会论及写作的理论,也不会提供写作问题的答案,只会透过实践,如火光一闪般使你瞥见中文写作的风姿绰约、秀美华丽。这本书要做的,就是将我阅读经验中那些“如火光一闪”的时刻剪辑起来,令读者对“意中之言,而口不能言,口能言之,而意又不可解”的中文写作多一层了悟。古人说妙不可言,我却认为可言更妙。
    好莱坞电影《教父》中一句经典对白:“要亲近你的朋友,更要亲近你的敌人”﹙Keep your friends close and your enemies closer﹚,也是我学习中文的方法。我坚信,要读你欣赏的作者,从他们的写作学会“该做什么”﹙what to do﹚;也要读你不甚欣赏的作者,从他们的写作学会“不该做什么”﹙what not to do﹚。故此,本书也收录了我对董桥、白先勇、亦舒,以及香港填词人写作的“批评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用普通人听得懂的话来说,即是从鸡蛋里挑骨头,或曰报忧不报喜。
    写作的神奇,其实很难说得清楚明白。水至清则无鱼,中文的幽深处,自然有烟有雾。《中文玩家》尝试拨开烟雾,帮读者打开写作的境界之门。当然,你还需跨过门坎,才可领会个中的奥妙。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