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词学

词学

  • 字数: 35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马兴荣,邓乔彬 主编
  • 出版日期: 2014-12-01
  • 商品条码: 978756752786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01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3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词学》第三十二辑收词学研究论文、词学历史文献、词学著作评价、词人年谱以及其他杂著二十余篇,当代词作二十余首,仍分“论述”、“书志”、“年谱”、“文献”、“词苑”、“丛谈”等栏目。所收论文集荟萃了海内外词学名家,对中国词学发展历程和历代有名词人都有颇富新意的深入研究,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探索颇有启示。
作者简介
马兴荣:著有《词学综论》,齐鲁书社1989年版。
 邓乔彬:著有《唐宋词美学》,齐鲁书社2004年版。
目录
论 述
真传与门径
——中国倚声填词在当代的传播及创造(澳门)施议对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回溯与平议刘庆云
熙宁变法与新党学士词创作昌庆志
姜夔王沂孙词风之比较房日晰
吴梦窗晚年与嗣荣王赵与芮交游考论孙 虹 朱鸿翠
金代大定词坛的代表
——王寂词述论刘锋焘 魏 玮
清代词学【尊体】辨李冬红
小山词社的理论建构与清初的词坛走向祁宁锋
《钦定词谱》分段问题献疑蔡国强
王国维《人间词话》对晏欧三家词的接受与批评顾宝林
嘤其鸣矣 求其友声
——龙榆生与夏承焘词学因缘述论徐培均
中国间架与比较批评:论浦江清的词学研究与批评傅宇斌
《天蠁词》与粤港词坛的盛世(香港)黄坤尧
词坛漫步
吴熊和先生晚年谈话録李保阳
年 谱
叶恭绰词学年谱(上)谢永芳
文 献
孙人和【词学讲义】两种孙人和着 和希林整理
况周颐研究资料考补吴 奇
词 苑
濠上词隐 二首
周退密 六首
黄坤尧 六首
徐培均 七首
刘梦芙 一首
段晓华 三首
熊盛元 三首
庞 坚 四首
冯永军 二首
锺 锦 一首
胡迎建 六首
张海鸥 九首
周济夫 五首
方培熹 一首
唐颢宇 二首
丛 谈
新发现吴梅论词书札一通胡永启
湖星词话三则胡迎建
编辑后记
图 版
《西麓继周集》书影
吴梅论词书札
叶恭绰先生像
叶恭绰所画扇面
孙人和《词史》书影
吴熊和先生晚年像
摘要
    一
    今天讲‘真传与门径’,副题是‘中国倚声填词在当代的传播及创造’。这一题目牵涉到人的问题,也就是当代有关学词与词学诸人士的问题。因所谓‘真传’,就得有人来传,好像西方传教士传播教义一般。传播教义需要传教士,那么词学呢,也要有词学的传人。有一篇文章,刘再复写的,叫《施议对:词学的传人》。写得不错,也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文章中有一句话说得很重。他说:‘我相信,有施议对在,现代词学不会中断而且将会更有活力,这是可以肯定的了。’意即,有施议对,就有词学。说得我真有点不敢当。但是,所谓词学的传人,我倒觉得,这个称号可以接受。词学传人嘛,并不是说什么大师,或者宗师,只是传人而已,就是传播词学的人。那么,传播词学的人是不是也会填词呢?我看不一定。不会填词也可以传播词学,称作词学的传人。依据唐圭璋的意见,我曾将二十世纪词学传人划分为五代。五代传人当中,第三代有一人,没有填词记録;第四代至少也有一人,可能并不一定精于填词。但是,他们仍然是词学的传人,而且所传的人很多、很多,一代又一代。他们对于词学的贡献,应当得到肯定和尊重。因此,我觉得以词学传人这一名称说当代中国倚声填词,还是比较恰当的。我作《二十世纪词学传承图》,划分世代,列举名单。于第一代至第四代,列举五十九名,一名暂缺;第五代暂未开列。第五代之前,如依拙编《当代词综》所録作者计,尚未列入传承图者,仍有三四十名。二项合计,即已开列及未开列者合计,二十世纪词学传人至少应有百余之数。
    那么,进入新世纪,有关学词与词学的传承问题应当怎么运作呢?两个方向,一个是有人来传,一个是我们主动去学、去接受。人家来传是一回事,我们去学是另外一回事。接受得到,才传播得到。但是,我今天所讲跟学界所谓‘传播—接受’并不接近一样。我讲‘真传与门径’,如以中国式的话语来表述,应当就是传播与创造,并非只是接受,乃二义而非一义。而且,还得通过一定‘门径’,才能到达。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这一问题。有一年在北京,一位年轻学者问我:‘您跟夏承焘先生学词多年,能不能给我们说一说,夏先生的真传在哪里?’我说八个字——音理不传,字格俱在。这就是夏先生的真传。不过,这八个字并不在夏先生的著作里。八个字在吴梅的《词学通论》里,但又不是吴梅首先提出来的,是万树于《词律》(发凡)
    提出的。老一辈学者写文章,不像我们要将所征引的书目、卷数、页码这一些,全部注出来。吴梅没注明,看书的时候须特别小心。那么,万树又是根据谁的呢?如再往上推就是李清照,就是孔夫子。孔夫子那时候还没我们现在所说的词,怎么能说词学真传呢?因为这八个字所说是一种经验,谓乐曲的音理不传,可以到乐曲歌词的字格中去寻找。孔夫子那个时候,已经有了这一经验,懂得怎样寻找音理。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所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就是说,韶、武、雅、颂诸多乐歌品种的乐曲,孔夫子时候虽已失传,但其乐曲的原理,仍然可通过三百五篇的歌唱寻找得到。这是孔夫子的经验。这一经验运用于倚声填词,就是我所说这八个字。这八个字和太史公所说同一用意,皆谓乐曲的音理没有传下来,仍然可于歌词的字格求之。
    二
    以上所说词学的真传,既非仅仅属于个别人的行为,非局限于某一个人,须一级、一级逐步往上追寻,又不能不从某一个人的经验入手,逐一个案进行查证。所谓读书阅人,在许多情况下可能还得亦步亦趋,予以仿效,方才有希望登堂入室,获其真传。就二十世纪而言,学词与词学的仿效对象,应当就是民国四大词人——夏承焘、唐圭璋、龙榆生、詹安泰。四大词人,各有所长,各有一定建树,体现中国倚声填词的优选成就。在一定意义上讲,应当也体现当代价值,体现当代对于传统文化的立场和观点。以下试逐一予以评说。
    其一,唐圭璋。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一九〇一年一月出生,实际就是庚子年的十二月,跟我的老师夏承焘同年出生。一个年头(旧历的正月),一个年尾(旧历的十二月)。我们要向唐圭璋学习些什么呢?我给他的定位是,中国词学文献学的奠基人。龙榆生将词学归结成八项:图谱之学、词乐之学、词韵之学、词史之学、校勘之学,声调之学、批评之学、目録之学。赵尊岳说词中六艺,将其归结为六项:词集、词谱、词韵、词乐、词评、词调。唐圭璋增添两项变成十项:词的起源、词乐、词律、词韵、词人传记、词集版本、词集校勘、词集笺注、词学辑佚工作、词学评论。现在有的学者给变成二十多项。你们觉得是变多好还是变少好呢?是变少好。不错。我曾给概括为三项:一为词的创作,一为词的考订,一为词的论述。三项中,唐圭璋的工作主要在词学考订。他的贡献就在于,一部《全宋词》,还有一部《全金元词》。宋、金、元三个朝代词的总集,全都是他一人所为。(搞词学研究的人)大家都要看,都要参考。到目前为止,宋以前的唐五代,《全唐五代词》已经整理出来了;金、元以后呢,就是《全明词》和《全清词》。《全明词》已刊行,《全清词》正在整理,已出到‘顺康卷’。这一些就叫做词学文献。而我所说乃词学文献学,跟词学文献并不一样。文献是考订不完的,几代人接着做也还是做不完。而当其变成‘学’,成为一门学科,中国词学文献学,就更加不容易。我这里只是说,词学文献学的奠基人,因为这门学科还没建设完成,唐圭璋只是奠基人,做了个基础。
    词学考订,仿效唐圭璋,怎么个仿效法呢?最重要的就是文本的提供。比如词话,唐圭璋收辑了八十多种,现在有人补充到一百多种。这些词话好多还没人整理。其中《碧鸡漫志》,拿来做考订,可以当博士学位论文。又比如《全宋词》,收録两宋词人一千三百三十余家,作品一万九千九百多首,合起来五大本。唐圭璋的弟子锺振振近几年做《〈全宋词〉词人小传补正》,花了很大的功夫。将来应当另出单行本。
    唐圭璋的考订,流传到现在,是不是仍然站得住脚呢?这是须要经过检验的。比如苏轼,究竟有多少歌词留存?《全宋词》之后,经过孔凡礼的补辑,已经难再增减。前些年,有一部笺证本,得词三百六十首。谓‘为目前收东坡词最多者’,其所添加《四时词》四首,经过再次考订,我发现,笺证本判断有误。苏轼诗集所载四首《四时词》,原题‘四时词四首’,笺证本据以録出并以《玉楼春》名之。
    但此四首,七言八句,句式、句法,与《玉楼春》相近似,韵叶(协)则不同。因四首皆前仄后平,词中《玉楼春》并无此格。词中《玉楼春》,初起之时两种格式:或者前后片各三仄韵,一韵到底,如欧阳炯词(‘儿家夫婿心容易’);或者前后片各三仄韵,不同韵部换叶(协),如韦庄词(‘独上小楼春欲暮’)。由唐入宋,欧阳炯所作,已成定格。苏轼《木兰花令》四首,皆依《玉楼春》之定格填制。《四时词》四首,《全宋词》未予采辑,亦未将其列归存词目録,并非无心之失,而乃故意失之。所以,今天看来,唐圭璋的《全宋词》,尽管仍非最后定本,但后来者的增添,或者超越,并非易事。这就是考订的功夫。
    归根结底,考订就是为着提供文本。让做研究的人都读你的书,大学者著书立说也得加以引用。当然,现在不必想得那么遥远。词学文献学,这当是二十一世纪的事情,二十世纪还没建立。程千帆率先提出这一命题,他称赞唐圭璋,说唐所做学问为词学文献学。我借他的这句话来写文章。如真正到达‘学’的层面,就要有由‘多’到‘一’的提升。目前,似乎仍在‘多’的层面。一人做一样。但仍须学习唐圭璋的这一功夫。他太勤奋了,活到九十岁,什么嗜好都没有,就是整天抄书。我们可以复印,以前就得抄书。王国维的儿子帮助他,叫王仲闻。做成《全宋词》,又不能署名,因为他是右派。为此,唐圭璋心里非常过意不去。他说,王仲闻给出了这么大的力气,却变成全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心里很不安。
    这大概就是唐圭璋的情况。就倚声填词的整体工程看,唐圭璋所做考订是相当成功的。但是,只就考订自身看,整天抄抄写写,亦容易被人看不起。有位老前辈就曾说,唐圭璋有词学而没词才。我在与饶宗颐的访谈中,亦曾提及此事。唐圭璋三十岁左右写的词都很好,很本色,一共三十几首。之后,夫人去世,再不怎么写了,也写不好。词才就是一阵子,不可能永远保留。这件事,似乎牵涉到另一个问题。做考订不懂填词行吗?据我所知,应当也行。有位老干部,退休以后研究词学,做《全唐五代词》,又做《全明词》,虽说是半路出家,却一样为提供文本。应当受到肯定及尊重。
    目前,与夏承焘、龙榆生、詹安泰三家比较,唐圭璋门下弟子遍及全中国,词学建树亦最为卓著。南京师范大学锺振振,于词学考订最得真传。武汉大学王兆鹏,通过计量分析,革新词学考订,并将其推向数位时代。最得风气之先。苏州大学杨海明,非专注于考订,却在论述方面另行开辟天地。他所培养的硕、博研究生,计五十五名,为唐宋词的传播与接受,开枝散叶,亦为唐氏一脉,光耀门庭。均已一一载入史册。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