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1950年的中国妇女

1950年的中国妇女

  • 字数: 32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 作者: 刘晓丽 著
  • 出版日期: 2014-11-01
  • 商品条码: 978754407161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5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刘晓丽所著的《1950年的中国妇女》从土地改革、婚姻法的制定、扫盲运动、禁娼、参政及参加社会活动五个方面入手,厘清“1950年”中国妇女的生存状态,以感性的、个案的分析为重点,回避大规模的、数字式的统计方式,从历史细微处还原历史。 “1950年”承接了中国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建设两个历史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的开天辟地之年,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也是深远的。“1950年”的中国妇女是中国革命的实践者和新中国建设的探索者,在中国现当代妇女学目前,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她们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相结合的实践者和探索者。1950年之前,中国妇女的生存状态与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紧密相连;从1950年开始,中国妇女的生存状态与中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相连。她们成长的足迹,一方面体现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社会大变革的痕迹,一方面也体现着自身对时代的紧密追随。研究1950年的中国妇女对于今天与世界接轨的中国妇女运动,对于终于走上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中国当代妇女,对于目前青年妇女的价值观、就业观、婚姻观、人生观,都有着最近距离的借鉴意义。
内容简介
刘晓丽所著的《1950年的中国妇女》从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的制定与实施、土地改革、禁娼、全民扫盲、政治参与等几个方面,全面揭示了1950年中国各阶层妇女的生存状态,以此说明:“1950年”的中国妇女是中国革命的实践者和新中国建设的探索者,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相结合的实践者和探索者。在1950年之前,中国妇女的生存状态与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紧密相连;从1950年开始,中国妇女的生存状态与中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相连。她们成长的足迹,一方面体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社会大变革的痕迹,一方面也体现了自身对时代的紧密追随。这对于今天与世界接轨的中国妇女运动,对于终于走上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中国当代妇女,对于目前妇女的价值观、就业观、婚姻观、人生观等教育,都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刘晓丽,女,生于1965年4月,山西长治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从事山西近现代史、山西社会史、妇女史学、山西民俗学研究,出版专著《山西通史?抗日战争卷》、“三晋历史文化”丛书之《晋献公与骊姬之乱》,合著《民国山西史》,任《山西抗战口述史》第三卷主编、《大寨口述史――150位大寨人说大寨》副主编、《百年历程百年辉煌――山西省红十字会百年史》副主编,发表《近代中国的留学运动》《山西慰安妇群体的发掘及其艰难的民间索赔历程》《抗日战争时期的山西妇女》《清末民初的山西女子教育》《从教育和家族地位看晋商女性》《民国时期女性缠足与生产劳动――以山西碛口镇为例》《沧桑与历练――山西女性百年》等妇女史学及山西历史文化论文30余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新中国的第一年
第一节 大规模军事对抗基本结束
第二节 新政权的巩固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与实施
第一节 婚姻法的历史回溯
第二节 婚姻法的形成过程
第三节 新旧婚姻家庭观念的交锋
第四节 《婚姻法》实施前后的典型案例
第三章 新中国禁娼:扫清屋子做主人
第一节 北京:雷厉风行一举拿下
第二节 天津:寓禁于限逐步消灭
第三节 上海:全面封闭集中收容
第四节 其他地区:依例援引
第四章 城乡妇女的扫盲运动
第一节 扫盲运动与妇女
第二节 新法接生与改造接生婆
第三节 托儿所与幼儿园的建立
第五章 土地改革与妇女
第一节 新区土改与发动妇女
第二节 妇女的诉苦与境遇变化
第三节 农村新妇女的产生
第六章 妇女参政
第一节 妇女参政回溯
第二节 政界高层妇女群体
第三节 基层女性的政治参与
第七章 妇女群体
第一节 知识女性的心路历程
第二节 职业女性群体
第三节 城市家庭妇女群体
第八章 走出国门
第一节 与苏联妇女的互动
第二节 与国际妇女运动的融合
第九章 妇女话语权
第一节 妇女刊物
第二节 妇女团体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前言
     “女性”一词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的时代呼唤追求个人价值和婚姻自主、走出封建家庭的“新女性”。《现代汉语词典》对于“女性”的解释是:“人类两种性别之一,与男性相对,常用为对妇女的通称。”“女性”概念出现不久,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将欧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中的Woman一词译作“妇女”,强调社会生产与妇女的关系。倍倍尔的《妇女与社会主义》一书的翻译则奠定了“妇女”一词的政治意义。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妇女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妇女只有参加社会生产、获得经济独立,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现代汉 语词典》对“妇女”的解释是:“成年女子的通称。”可见“女性”和“妇女”两个词尽管都指称“女人”这一性别,但二者的内涵并不一样,也不在同一个话语体系之中,前者以区别于封建社会旧式女人的主体性为本质内涵,后者则是一个被国家权力话语政治化了的意识形态词语。
     在中国现代语境中,妇女解放话语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妇女是否得到解放被当作衡量一个国家民族进步、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呼吁者的不同,妇女解放话语不断地被“启蒙者”“革命者”们所建构,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建立民族国家政权的需要。
     从1950年的社会政治语境来看,“妇女”一词显然更为适用。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