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学理论通论

文学理论通论

  • 字数: 30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张进 著
  • 出版日期: 2014-10-01
  • 商品条码: 978701014177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7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张进编著的《文学理论通论》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综合运用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批判相统一、理论建构与个案分析相补充、中西学与文史哲相贯通的通化研究方法,以历史进程为顺序,以流派转换为框架,以文学理论及其代表人物为核心,介绍了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主要流派和人物代表,梳理并分析了理论类型、话语谱系和思想脉络,在反思批判的基础重新梳理文学理论的谱系和子系统,进而建构文学理论的通论学说。
内容简介
张进编著的《文学理论通论》在全球视野下,以文学理论的“衢路”问题为核心,运用“别异”与“通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百年文论的话语谱系和范式演替,建构和阐发文学理论的通论体系,剖析文学理论、大理论与后理论之间域化、解域与化域的辩证运动,考辨理论、反理论、元理论与后理论之间或对立、或矛盾、或蕴含的语义矩阵,探讨文学创造一接受论与文学生产一消费论子系统之间相互竞争又彼此依存的文学多元系统,进而对“文学商讨一阐连论”做出系统的论证阐发。本书对新世纪文学理论生发空间和会通途径的擘划“图绘”,对于文艺学学科建设和观念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简介
张进,1966年生,甘肃会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杰出学者”,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很好人才支持计划”,从事美学、文艺学和比较文化研究;兼任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和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理事;主持国家精品课程“文学概论”;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及其他各类项目十余项,出版《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诗学》《中国20世纪翻译文论史纲》《历史诗学通论》《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通论》《活态文化与物性的诗学》等专著。
目录

导论 理论的衢路、矩阵与化域
第一节 理论的“隅隙”与“衢路”
第二节 理论的“他者”与“矩阵”
第三节 理论的“解域”与“化域”
第一章 文学理论/大理论/后理论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域化之罔
第二节 大理论的解域与再域化
第三节 后理论的化域和多元系统
第二章 文学语言/话语/述行论
第一节 文学语言论
第二节 文学话语论
第三节 文学述行论
第三章 文学纵向/横向/熔铸生发论
第一节 文学纵向发展论
第二节 文学横向生成论
第三节 文学熔铸生发论
第四章 文学创造/生产/商讨论
第一节 文学创造论
第二节 文学生产论
第三节 文学商讨论
第五章 文学作品/文本/事件论
第一节 文学作品论
第二节 文学文本论
第三节 文学事件论
第六章 文学接受/消费/阐连论
第一节 文学接受论
第二节 文学消费论
第三节 文学阐连论
第七章 文学批评/元批评/后批评论
第一节 文学批评论
第二节 文学元批评论
第三节 文学后批评论
结语 文学理论的别异与通和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简言之,文学系统是一个由各种被称为“文学的”活动所构成的关系网络,因而这些活动本身也是通过这个网络观察到的。那些复杂的文学活动,或者系统的任何部分,既是系统关系的支撑要素,也是被系统认定为“文学的”活动的。它假定,任何一套规则都无法孤立地获得说明。
    多元系统论的框架并支持构成要素在重要性上的先在的等级制。它充分承认各要素的“相互依赖性”,而这种相互依赖性,使得各要素发挥其功能。因此,在这个图式中,一个消费者可以“消费”一个由生产者生产的产品,但目的是让产品(例如“文本”)得到生产,因而必须存在一个群体共享的“作品库”,其可用性取决于某些体制或机制。必须要有一个市场,使得这种产品可以经由它而得以转换。没有任何一个要素是独立起作用的,一些可辨认的关系穿梭运行于这个图式所有可能的轴线上。
    生产者也并未被限定在文学网络的一种角色上,而受到驱动参与到多种活动中,这些活动在某些方面可以变得部分地或全部地相冲突。我们遭遇的不只是“一个生产者”,也不只是一系列个体生产者,而是一群人甚至几个群体卷入了生产,他们以多种方式和比例组织起来,相互关联,其关联性并不亚于潜在的消费者之间的关联。他们已经构成了部分文学体制和文学市场。
    总之,多元系统论设定,构成系统的可能并不是独立的要素,而是其他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各要素自身,可能并不是单一的、同质的、孤立的和静止的,而是多重的、异质的、联系的和动态的,相互依赖并彼此界定。正是这个复杂的关系网络,适可与“理论”的观念系统对照发明。
    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一般理论”“文学理论”和“大理论”三个子系统共同构成的多元系统中审视文学问题。这事实上同时开放了文学理论的多维研究空间、平台和层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