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微阅读

微阅读

  • 字数: 120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 作者: 朱晓剑 著
  • 出版日期: 2014-11-01
  • 商品条码: 978755071045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01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朱晓剑,书评人,随笔作家,人文观察者,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2013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为首届全国“书香之家”。在《今晚报》《信息时报》《天津日报》《安庆晚报》等十多家媒体开设专栏,2009年获得阿拉善SEE协会生态写作入围奖。这本《微阅读(精)》是“本色文丛”系列之一,收录了其的2010年至2012年的日记。
内容简介
《微阅读(精)》是(朱晓剑)作者2010年至2012年的日记,根据内容分为“微阅读”和“微生活”两部分,以片言只语的形式,记录书情书事,亦涉及生活记录,在写作形式上颇有创新之处,反映一个读书人的读书趣味和风向,亦是当代阅读风尚的一个剪影,颇具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朱晓剑,书评人,随笔作家。曾任成都客、舍客等报刊杂志主笔,出版有《元朝的故事》、《写在书边上》、《舌尖的风流》等书,在《信息时报》、《春城晚报》、《居周刊》等报刊开设专栏,书话随笔在《南方日报》、《新京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图书商报》、《华西都市报》、《书城》、《出版广角》、《全国新书目》等报刊发表。天涯博客阅读量上千万,现居成都,从事文化创意出版行业。
目录
卷一 微阅读
2011年日记
2012年日记
卷二 微生活
2011年日记
后记
摘要
    2011年1月8日2010年度十大悦读书
     《重新发现社会》,熊培云著。网络、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让更多的人越来越相信,公民社会的到来或许为期不远,但社会趋势的急速变迁使未来的社会发展充满了变数。与以往的学者观点不同,熊培云觉得是社会存在的更多的问题是“思想国,,问题――那些我们平时难以触摸的理论。熊培云的所谓重新发现社会,他所发现的是个体的价值、创造的价值。这一价值所发挥的影响在于对公民的意识启蒙。
     《国家记忆》,章东磐主编。历史是很容易消失,被误读的。影像能让我们回到“历史现场”,它告诉我们的本真是怎么样的一回事。随着对“历史现场”的挖掘,它让原本模糊的面目逐步呈现出来。相对于发生在20世纪抗战史的许多类似解读,这部
     “战场影像”以简单、直接、不虚华包装的方式,既可以为中缅印战区的相关口述史提供“比照”,以印证其真伪,也能给我们以足够的震撼。“读者接触这些黑白照片时,无可避免产生了与那个时代事件的某种联结,诱发了跨越时间的感情与好奇心”。
     《苏联的心灵》,以赛亚?伯林著。伯林关于苏联的文论,为我们了解苏联时期俄罗斯的文化生活一般状况,以及知识分子的遭遇与命运,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材料。伯林一生研究,几乎从未离开过启蒙、进步主义等一元论主题,而苏联正是一个一元论的巨大实验场。在这种情况下来看俄罗斯文化的流变,别有深意。对苏联或俄罗斯文化的不同解读,让我们从不同的侧面去给它存在的状况以种种审视,有时不是一堆结论,而是一种审视,一种启示。
     《前朝梦忆》,史景迁著。个人历史与家国历史相互映照,无法切割。在戏说历史、白话历史盛行的时代,对历史的探寻或许更需要更多的视角。史景迁认为张岱不仅是史家,也是热爱历史的文人。他在所书写张岱的一生、内心转折及过往追忆的同时,更深层探讨张岱身为知识分子,是如何借由回忆以及修史确立自身的存在价值。在得与失之间,唯有捕捉消逝的回忆,以书写对抗遗忘,才能坦然面对,甚或抵抗世事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这一点,无疑反映了历史与书写的本质与关系。与此同时,在对历史的书写过程中,让人回归到它的本原状态,或许才能看清楚历史的真貌。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韩寒著。作为赛车手的韩寒与作为小说作家的韩寒,角色差异很大,却可以交互,一如人的思想的复杂性。他用一部旅行车为载体,通过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以韩寒本人对路上所见、所闻引发自己的观点,这场真正的旅途在精神层面。他“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这带来无可厚非的争议,但却让我们思考“80后”一代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不堪,他们一样在探寻,路可能有些曲折,但其延伸处即有风景。
     《三十年河东:权力市场经济的困境》,杨继绳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其成功得失自然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借鉴。这里记录了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作者对中国经济变迁、体制问题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同时,作者也忧心忡忡地指出了中国在未来下一个三十年要“走出光明的路子”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杨继绳深邃的洞见远远超出了其文字的表达力和感染力。在今天,我们与其沉浸在欢乐的骄傲当中,倒不如去回顾这段岁月中,我们以怎样的代价换取了这些成绩。如此的见解让我们见识到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以及为时代所奉献的良知。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董启章。董启章所采用的是二声部的写法,一写“我”受挫于苦恋如真的失败,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借着一封封书信创造出少女“栩栩”,期望“栩栩:如真”:以发报机、收音机等过去年代的寻常物事为线索,展示香港平凡人家的三代生活,是糅合了个人成长史、家族变迁史和香港百年发展史的一部大书。在能够阅读到的许多小说越来越缺乏“技术含量”的今天,这里却能令人找到了小说的“厚重感”。董启章说:“那是一种繁荣的衰落,一种膨胀的崩坏,一种丰足的贫乏,那就是自己成长的年代,香港的一体两面。”从不经意处出发,我们可以抵达一个未曾相识的香港。
     《1Q84》,村上春树著。这部小说反映了村上春树于六十岁之年对生命的疑问与迷惑。对村上迷或不是村上迷,之所以能在这里找到共通点,是因为这些迷思同样困惑着我们,它不曾远去,“我想将这个时代所有世态立体地写出,成为我独有的?综合小说’,超越纯文学这一类型,采取多种尝试。在当今时代的空气中嵌入人类的生命”。这看似大命题,在寻找的过程中却能让更多的人感悟到人生是怎么一回事,它或波澜起伏,或平淡如水,又有多大的差异呢?重要的是不管是怎么样的一种方式,人生不过如此。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