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社区保护的脉络

社区保护的脉络

  • 字数: 2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倪玖斌 编著
  • 出版日期: 2014-12-01
  • 商品条码: 978730125128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4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社区保护的脉络》是关于社区保护的反思和总结,实践性强,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者开展社区保护已有一段时间,这期间有国际的合作,也有国内学者和环保工作者自己的探索。本书通过系列案例总结了长期以来在社区保护工作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并对每个案例予以专家点评,使人们更加全面的认识社区保护,为同行业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全书分为三个部分:脉络篇针对社区保护的演进、土地产权制度的演进、外部性问题以及社区保护思想进行探讨;案例篇则介绍了围绕不同的社区开展的保护活动的案例;思考篇则是对社区保护的经验教训、路径选择等的思考和总结。本书可供环保工作者、环保政策的制定者以及热爱环保的人士参考。
作者简介
倪玖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目录
前言
脉络篇 走进社区保护
脉络一 社区保护初探
脉络二 土地产权制度的演进
脉络三 无法逃避的外部性问题
脉络四 社区保护思想简要回顾
案例篇 社区保护的观察
案例一 守护茶乡的集体行动
案例二 青藏高原上的社区保护
案例三 集体林改背景下的社区保护
案例四 理县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创新
案例五 九顶山余大爷的保护之道
案例六 社区保护与社会资本的联姻
案例七 云塔的社区保护基因
案例八 社区草畜平衡的新模式
案例九 人兽冲突补偿机制探索
案例十 村民议事促进基层组织制度建设
案例十一 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梦想
案例十二 气候变化中的社区保护
案例十三 “引水思源”
思考篇 系统地思考社区保护
思考一 社区保护的行业秘密
思考二 精英在社区保护中作用
思考三 社区保护的路径选择
后记
摘要
    (5)乡村治理与社区保护
    集体行动仍然是从个人理性的条件出发来分析的。社区保护所涉及的另外一个层面的内容是乡村治理。乡村治理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行政体系下的对村级或村民小组的社会管理;二是社区内部基层精英对村级或村民小组内部的治理。
    根据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从组织层面看,传统的乡村治理主体主要分为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村基层党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等制度性主体,其扮演着国家和政府“代理人”角色,是激发基层活力的主要载体。
    乡村治理对象所涉及的内容丰富、范围广泛,而不同的村庄由于所处发展环境及发展阶段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它们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有些村庄重点是管理本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继而引导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些是重视培养和支持经济组织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维护农村农业经营机制;有的则是重点负责进行村庄规划、居民安置以及农民的利益分配和权利维护。
    社区精英是活跃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角色。现实生活中中国农村有两类社区精英:一是体制内的社区精英,即前面提到的作为农村基层管理体制“代理人”的村组干部;另一是体制外的社区精英,往往是在村上具有企业家才能、敢于冒险、有发展意愿和能力的人。体制内的村组干部对于村公事务的管理、解决村内矛盾和纠纷发挥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在2006年以前还承担着督促村民上交农业税的“黑脸”角色,使得村组干部一度沦为税务部门在基层的小分支的尴尬境地;体制外的社区精英,对于自身发展和带动社区经济发展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体制内的社区精英“代理人”这一纠结的身份在2006年1月1日起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因为自那天起《农业税条例》废止,意味着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沿袭了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有效取消。对于“三农”的政策也实现了战略性调整,真正的、全面的“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时代正式开启。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