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 字数: 519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汤志钧 编
  • 出版日期: 2014-11-01
  • 商品条码: 978730020301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86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77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梁启超撰著宏富,在中国近代学者中是不多见的。他的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历史、法律、宗教、新闻、教育、文字音韵等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据不接近统计,至20世纪30年代,各地出版的梁启超文集、全集、选集、文存等,不下四十种,另有政论集、演讲集、法制论集、诗抄等二十余种,单行本一百多种。梁启超留下近两千万字的著述,本卷选编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对认识“文名满天下”的梁启超,还是有帮助的。
作者简介
汤志钧,江苏常州人,1924年生。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史地系。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近代史研究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台湾东海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经学史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近代史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史学学科规划组成员(20世纪80、90年代)。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1994年退休后,仍任《辞海》编委、分科主编,《续修四库全书》学术顾问致力于中国经学史、中国近代史及戊戌变法史研究数十年,具有极高的建树。曾多次赴美国、日本、新加坡和中国港、澳、台地区讲学和访问。2008年9月,获得“上海社会科学院杰出贡献奖”;2014年8月,获得“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术贡献奖”。
目录
梁启超的一生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1896年8月9日)
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1896年10月27日)
记自强军(1897年6月10日)
论中国之将强(1897年6月30日)
《史记.货殖列传》今义(1897年8月8、28日)
知耻学会叙(1897年9月26日)
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1897年10月6日)
大同译书局叙例(1897年10月16日)
倡设女学堂启(1897年11月15日)
读《日本书目志》书后(1897年11月15日)
日本横滨中国大同学校缘起(1897年12月4日)
论中国宜讲求法律之学(1898年3月11日)
公车上书请办德人拆毁山东孔庙折(1898年5月30日)
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1898年6月9日)
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1898年9月16日)
创办《时务报》源委(1898年9月26日)
书十二月二十四日伪上谕后(1900年3月21日)
上粤督李傅相书(1900年3月31日)
上鄂督张制军书(1900年4月20日)
论今日各国待中国之善法(1900年8月5、25日)
中国积弱溯源论(1901年4月29日至7月6日)
立宪法议(1901年6月7日)
过渡时代论(1901年6月26日)
灭国新法论(1901年7月16、26日,8月24日)
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12、22日)
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
(1901年12月21日)
自由乎?死乎?(1905年1月20日)
世界将来大势论(1905年2月18日)
文字狱与文明国(1905年2月18日)
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1906年3月9日)
暴动与外国干涉(1906年7月6日)
中国不亡论(1906年9月3日)
再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1906年11月1、16、30日)
《社会主义论》序(1907年2月)
政闻社宣言书(1907年10月7日)
政治与人民(1907年10月7日)
世界大势及中国前途(1907年10月7日)
改革之动机安在?(1907年10月7日)
《国风报》叙例(1910年2月20日)
说国风(1910年2月20日)
论各国干涉中国财政之动机(1910年2月20日)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1910年4月30日至9月4日)
将来百论(1911年2月9日至6月26日)
中、俄交涉与时局之危机(1911年2月19日)
英、美与英、日(1911年3月11日)
学与术(1911年6月26日)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10月10日)
梁启超年谱简编
摘要
    理想者何物也?人人胸中所想像,而认为通常至当之理者也。凡无论何族之民,必有其社会数千年遗传之习惯,与其先哲、名人之所垂训所传述,渐渍深入于人人之脑中,涤之不去,磨之不磷,是之谓理想。理想者,天下之优选力量者也,其力能生出种种风俗,种种事业。凡有一旧理想久行于世界者,而忽焉欲以一反比例之新理想夺而易之,非有雷霆万钧之力不能。
     中国人脑中之理想,其善而可宝者固不少,其误而当改者亦颇多。欧西、日本有恒言日:中国人无爱国心。斯言也,吾固不任受焉。而要之吾国民爱国之心,比诸欧西、日本殊觉薄弱焉,此实不能为讳者也。而爱国之心薄弱,实为积弱之优选根原。吾尝穷思极想,推究之所以薄弱之由,而知其发源于理想之误者,有三事焉。
     一日不知国家与天下之差别也。中国人向来不自知其国之为国也。我国自古一统,环列皆小蛮夷,无有文物,无有政体,不成其为国,吾民亦不以平等之国视之,故吾中国数千年来,常处于独立之势。吾民之称禹域也,谓之为天下,而不谓之为国。既无国矣,何爱之可云?夫国也者,以平等而成;爱也者,以对待而起。《诗》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苟无外侮,则虽兄弟之爱,亦几几忘之矣。故对于他家,然后知爱吾家;对于他族,然后知爱吾族;游于他省者,遇其同省之人,乡谊殷殷,油然相爱之心生焉;若在本省,则举目皆同乡,泛泛视为行路人矣)。惟国亦然,必对于他国,然后知爱吾国。欧人爱国之心所以独盛者,彼其自希腊以来,即已诸国并立,此后虽有变迁,而其为列国也依然,互比较而不肯相下,互争竞而各求自存,故人人脑中之理想,当有一“国”字浮于其问。其爱国也,不教而自能,不约而自同。我中国则不然。四万万同胞,自数千年来,同处于一小天下之中,视吾国之外无他国焉。缘此理想,遂生二蔽:一则骄傲而不愿与他国交通,二则怯懦而不欲与他国争竞。以此而处于今日交通自由、竞争最烈之世界,安往而不窒碍耶?故此为中国受病之第一根源。虽然,近年以来,此理想有迫之使不得不变更消灭者矣。按:文中间有与前册重复者,盖作者自采其论说之语以入所著书中,不必避也,阅者谅之。本馆附志。
     二日不知国家与朝廷之界限也。吾中国有最可怪者一事,则以数百兆人立国于世界者数千年,而至今无一国名也。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