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人际交往转型与人伦生态重建

人际交往转型与人伦生态重建

  • 字数: 25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龙柏林 等 著;钟明华,李萍 丛书主编
  • 出版日期: 2014-12-01
  • 商品条码: 978701013875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1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社会的深刻转型引发了人际交往从传统向现代的四大转型,即经济环境的变迁,导引传统熟人交往向现代陌生人交往扩展;政治环境的变迁,导引传统依附型交往向现代自主型交往迈进;文化环境的变迁,导引传统一元宰制性交往向现代多元共识性交往变迁;科技环境的变迁,导引传统实体交往向现代虚拟交往叠加。它使传统的人伦规范遭遇到严峻的挑战。
由龙柏林、钟明华、李萍著的《人际交往转型与人伦生态重建》按照社会转型→人际交往转型→人伦规范与价值危机→人伦生态重建的思路展开分析,使价值重构在人际交往转型这个点上生动呈现。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的转型,不仅是当下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本书作者聚焦于社会现实,以人际交往为切入角度,按照社会转型--人际交往转型--人伦规范与价值危机--人伦生态重建的思路展开学理分析,使价值重构在人际交往这个点上得以具体体现和思考,而且其研究如切洋葱般逐层展开,具有现实性和理论探索意义。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当代中国社会的人学新议题
  第一节  人学致思理路与当代中国社会
  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现代转型
  第三节  当代人伦问题的思考
第二章  人际交往的风险问题与信任重建
  第一节  人际交往风险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人际交往风险的历史变迁
  第三节  双重转型下的人际交往风险
  第四节  人际交往风险的治理与信任重建
第三章  人际交往怨恨议题与当代审视
  第一节  和谐社会与人学研究新议题
  第二节  人际交往怨恨的内涵解析
  第三节  人际交往怨恨滋生的原因
  第四节  人际交往怨恨的价值考量
  第五节  人际交往怨恨的化解路径
第四章  人际交往承认视阈与现实分析
  第一节  寻找人际交往的承认新视阈
  第二节  人际交往承认的理论构想
  第三节  人际交往承认的困境分析
  第四节  人际交往承认的政治与治理
第五章  人际交往的网络转向与合理建构
  第一节  网络社会人际交往的形式与特点
  第二节  网络社会人际交往的辩证分析
  第三节  网络社会人际交往的合理化建构
结语  重建我们时代的和谐人伦生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其三,软弱无力的弱者地位。“进攻的激情必然属于强者,正如复仇和积怨必然是弱者的属性一样。”②在人际交往中,受害者的强抑隐忍的取向选择根本上是迫于受害者身体上或是精神上弱者地位的无奈。人际交往中受害者的弱者地位包括个体自身生存性价值的弱势,如身体的天生残缺、天赋秉性的自然落后,心理的脆弱等;包括个体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弱者地位,如经济状况的窘困,社会地位的低微、知识的欠缺、生活方式对社会文化理念的违背等;还包括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居于特定的社会弱者处境,如恋爱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女性,被媳妇“抢走”儿子的婆婆等。同时,受害者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弱者地位根源于人作为一种价值的存在总是将自我价值和他人进行比较来获取人生意义。“超越是由人类的生存要求所决定的……”③,个体在交往时希冀在自身与他者的生命价值的不断比较中超越他者,但现实是在横向比较中交往主体总是处于相对的弱者地位。“怨恨之人本来也爱他在自己的情状中所恨的事物——只是由于不曾占有它们或无力获取它们,恨才发泄到这些事物上。”当与强者相隔的鸿沟如此之深而无法跨越时,弱者便会心感痛苦折磨而忌恨他者。可见软弱无力的弱者地位是人际交往中怨恨产生的决定性条件。同时,在社会政制中人际交往的弱者越是虚弱,其地位越是难以改变,弱者也越是慑于强者的力量,受伤后无力反击报复强者,因而其怨恨的情绪越是容易被激发。正如舍勒所总结的那样: “久蓄于心的强烈要求、靠前的高傲与外在的社会地位不相称,特别容易激起报复感。”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