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经济改革、集聚经济和不均衡增长

经济改革、集聚经济和不均衡增长

  • 字数: 13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吴建峰 著
  • 出版日期: 2014-09-01
  • 商品条码: 978730124905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7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经济改革、集聚经济和不均衡增长:中国产业空间分布的经济学观察 1980-2010》规范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严谨的数据分析值得研究者学习。
内容简介
本书使用国家统计局的省级的二位码制造业行业数据,从地区专业化、产业空间集聚、地区产业不均衡增长和新生企业的地理分布等维度描述1980-2010年间产业空间布局特征和演变。在梳理了关于上述各主题的现有文献基础上,作者结合新经济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等理论,解释了过去30年不同地区产业分布变化的的机制。
作者简介
吴建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产业空间布局演变:事实、规律与政策含义。教学课程包括生产和消费理论、中级微观经济学和城市与房地产经济学。
目录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框架、目标和特色
1.3数据的来源和处理方法
1.4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市场一体化和地区专业化
2.1引言
2.2地区专业化的解释:文献回顾
2.3中国不同地区专业化的特征事实:1980—2010
2.4中国跨地区专业化演变的经济学解释
2.5结论和研究展望
第三章马歇尔外部性和产业集聚
3.1引言
3.2马歇尔外部性:文献回顾
3.3产业空间集聚的描述:1980—2010
3.4产业集聚中马歇尔外部性的识别
3.5结论
第四章产业空间流动和地区不均衡增长
4.1引言
4.2文献回顾:中国地区间发展不均衡
4.3地区发展不均衡的演变:基于制造业细分行业的观察
4.4空间集聚过程的分解和地区间产业流动估算
4.5地区间产业流动和地区发展不均衡
4.6结论
第五章地方集聚环境和新生企业活动空间分布
5.1引言
5.2新生企业活动的度量和地区分布
5.3企业创业活动的产生:理论和假设
5.4数据和估计模型
5.5估计结果
5.6结论
第六章产业空间集聚和企业退出
6.1引言
6.2理论框架和假设:基于文献的论述
63变量选取
6.4估计模型
6.5估计结果和解释
6.6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检验
6.7结论
第七章中国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从“中心—外围”走向“倒U型”?
7.1中国产业空间分布的特征:1980—2010
7.2地区间产业分布的倒U型的拐点到了吗?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通过对不同产业的空间集聚变化的分解,作者分析了1980—2010年间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间流动程度和与其相关的两个过程。然后,作者探讨了与产业流动相关的两个过程和地区行业增长的关系,即哪些地区从产业空间流动中获益,哪些地区在产业空间流动中受损。研究结果表明,沿海地区是产业区际流动的优选受益者。具体来说,在80年代,沿海省份逐渐取代计划经济时期的内陆老工业基地,成长为新的制造业中心。到了90年代,沿海地区利用其对外贸易、基础设施、历史工业基础和人力资本等优势,不断吸引新兴企业的进入,强化了其工业中心的地位,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但是到了2010年,沿海地区对部分行业的吸引力有下降倾向,而中部地区在企业定位中的重要性在提高。该结果证实了已有文献关于部分制造业由沿海向内地迁移的发现(Bao et al.2013)。
     本章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依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回顾了关于中国地区间不平等的已有文献;第三部分分析了80年代以来不同地区制造业所占就业人数份额的变化;第四部分描述了空间集聚动态变化的分解框架,并利用数据考察了1980—2010年间中国不同行业集聚动态变化和相关的产业流动规模;第五部分分析了与产业流动相关的两个过程和不同地区行业增长的关系;最后是结论和政策建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