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 字数: 25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 作者: 丁蕾 著
  • 出版日期: 2014-11-01
  • 商品条码: 978756415080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0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丁蕾编著的《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基于主客感知的实证与应用》以书体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为切入点,界定了水体旅游、书体旅游资源的概念,提出一个相对独立的水体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强调水体旅游地居民感知、满意度与态度分析和游客感知、满意度与忠诚度分析,探讨了主客感知视角下的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方法,构建了水体旅游地居民感知结构方程模型和游客感知结构方程模型,并选择不同的案例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已主客感知视角构建书体旅游可持续发展体系。
内容简介
丁蕾编著的《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基于主客感知的实证与应用》界定了水体旅游、水体旅游资源的概念,提出一个相对独立的水体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强调水体旅游地居民感知、满意度与态度分析和游客感知、满意度与忠诚度分析,探讨了“主客”感知视角下的水体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方法,构建了水体旅游地居民感知结构方程模型和游客感知结构方程模型,并选择不同案例地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以“主客”感知的视角构建了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本书可作为地理学、旅游学、生态学、水资源学、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决策人员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师生使用和参考。
目录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水体旅游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1.1.2大众休闲时代水体旅游蓬勃发展
1.1.3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相关研究进展
1.3.1国内外水体旅游研究进展
1.3.2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进展
1.3.3结构方程模型在旅游学研究中的运用
1.4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研究内容
1.4.2研究方法
1.4.3技术路线
1.5数据来源
第2章水体旅游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
2.1.1水体旅游
2.1.2水体旅游资源
2.1.3水利风景区
2.1.4旅游感知
2.2相关理论基础
2.2.1可持续旅游理论
2.2.2主客影响―态度模式
2.2.3社会交换理论
2.2.4社会袁征理论
第3章南京市水体旅游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
3.1南京市水体旅游资源的类型与评价
3.1.1水体旅游资源调查
3.1.2水体旅游资源的类型
3.1.3南京市水体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3.2南京市水体旅游资源利用的历史与现状
3.2.1水体旅游资源利用的历史
3.2.2水体旅游资源利用的现状
3.3南京市水体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
3.3.1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3.3.2水体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框架构建
3.3.3南京市水体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第4章水体旅游地“主客”感知分析
4.1案例地概况
4.2居民旅游感知、满意度及开发态度关系研究
4.2.1居民感知与水体旅游地发展关联性研究
4.2.2模型构建
4.2.3假设提出
4.2.4居民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
4.2.5模型分析
4.3游客感知、满意度与忠诚度关系研究
4.3.1游客感知与水俸旅游地发展关联性研究
4.3.2模型构建
4.3.3假设提出
4.3.4游客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与游客感知差异
4.3.5模型分析
第5章“主客”感知视角下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
5.1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5.1.3评价指标阐释
5.1.4指标数据赋值与量化
5.1.5权重的确定
5.1.6综合评价计算模型的建立
5.2南京市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实证研究
5.2.1评价指标的数据获取
5.2.2计算结果
5.2.3结果分析
第6章“主客”感知视角下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6.1游客感知视角下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与措施
6.1.1改善旅游交通条件,缩短与客源地的柏对距离
6.1.2提高游客膳宿条件,完善旅游接待设施
6.1.3开发水俸旅游特色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6.1.4重视广告宣传,拓展水体旅游市场营销渠道
6.2居民感知视角下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与措施
6.2.1保护水体环境质量,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6.2.2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居民与业者的文化素质
6.2.3鼓励居民积极参与,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
6.3“主客”感知视角下案例地水体旅游发展思路研究
6.3.1案例地——“主客”总体感知满意度均不高的外秦淮河景区
6.3.2案例地——居民满意度不高、游客满意度较高的金牛湖景区
6.3.3案例地——“主客”总体感知满意度均较高的珍珠泉景区
第7章结论与讨论
7.1主要研究结论
7.2创新点
7.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江苏省水利科技项目水体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
附录B江苏省水利科技项目水体旅游地居民调查问卷
附录C江苏省水利科技项目水体旅游地游客调查问卷
附录D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权重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E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摘要
    (3)从研究对象上来看,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研究单元除了最小体量的旅游资源单体外,还包括其他与旅游资源相关的旅游单元。旅游资源是旅游吸引物的重要组成要素,旅游吸引物同时也包括吸引旅游者的其他因素,如优良的服务与适宜的接待设施等,它们在空间上的分布很大程度上与旅游资源具有类似的属性。Pearce(1999)、Priskin(2001)与毛彦斌(2006)都在旅游吸引物尺度上对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做了研究。同时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也形成了诸如景区(点)、旅游斑块与旅游群之类的旅游单元,很多研究针对这个层面的旅游单元展开;罗明春(2001)、吴必虎(2003)、杨新军(2004)分别以4A级景区、森林公园等为研究对象在景区层面分析了旅游空间结构;王庆伟(2006)将旅游斑块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结构和优化措施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席建超(2004)、陈鹰(2007)等分别引入了旅游资源集合体与旅游资源群的概念,对资源群间和群内的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对于不同旅游单元的空间结构特征分析,大部分学者都采用和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相同的分析方法与同样的特征值指标来衡量和测算。
     综上所述,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多集中在旅游系统或旅游目的地各要素关系或者旅游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研究,而对微观层面上的旅游资源研究在深度与广度上仍显不足,特别是本书研究的水体旅游资源领域,几乎在国内外的研究中还是空白。而在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的实证研究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比较单调,主要是利用拓扑分析等数理分析方法,较多的侧重在交通网络的空间特征和资源点聚集效应,而对于等级结构等的研究较少。因此,本书试图在旅游空间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水体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框架,并以南京市为例研究其水体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为实现水体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