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风物长宜放眼量 国学大师季羡林谈传统文化 精髓,悟天人合一至理!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释道和谐共生

风物长宜放眼量 国学大师季羡林谈传统文化 精髓,悟天人合一至理!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释道和谐共生

  • 字数: 160.00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作者: 季羡林 著
  • 出版日期: 2015-01-01
  • 商品条码: 978722908671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40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中华很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很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很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深厚滋养。
《风物长宜放眼量——季羡林谈传统文化》,是一代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关于国学和传统文化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文章选录与发言整理,是季羡林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解读、对东方文化内涵的精辟分析、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理性论述和对四大文化体系的深刻总结。
在跨入21世纪后不久,季羡林先生就开始思考、提出“大国学”,明确提出:“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季羡林先生的“大国学”是和他本人超过一个甲子的成就辉煌的专业学术研究密切相关的,绝非凿空立说。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的未来将走向何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优选占知名品牌的西方文化是否会逐步让位于东方文化?季羡林先生对以上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在这本《风物长宜放眼量》中给以解答。
本书再现了季羡林先生作为一代“学术大师”的思想足迹,先生娓娓道来,没有一般学术文章的艰深难懂,却又处处充满真知灼见、论述高屋建瓴。无论对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大众读者还是传统文化的专业研究者,《风物长宜放眼量——季羡林谈传统文化》都是值得一读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精要读本。
内容简介
作为陈寅恪、吴宓先生的弟子,季羡林先生承接上一辈师长的衣钵,晚年不遗余力地捍卫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对人类的贡献、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东西方文化各自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等提出了高屋建瓴的精辟论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季羡林谈传统文化)》的文字是作者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精华所在,先生其情也真、其言也善。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将从先生的体悟与沉思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才有可能在优选化的语境中,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强化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有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季羡林全集》(30卷)等。 
目录
编者的话
第一辑我的国学观
国学应该是"大国学"
国学漫谈
中国的书院与教育传统
作诗与参禅
从中国文化特点谈王国维之死
推荐十种书
第二辑民胞物与,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的内涵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
"天人合一"新解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第三辑要拿来,更要送去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拿来和送去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
摘要
    国学应该是“大国学”
    现在国学特别热,但是年轻人对国学的概念比较模糊,不太清楚。那么,什么是“国学”呢?简单地说,“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
    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歧义很大。按我的观点,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
    既然这样,那么靠前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举个例子,比如齐文化和鲁文化,也不一样。“孝悌忠信”是鲁文化,“礼义廉耻”是齐文化。就是说鲁文化着重讲内心,讲内在的;齐文化讲外在的,约束人的东西多。“孝悌忠信”是个人伦理的修养;“礼义廉耻”就必须用法律来规定,用法律来约束了。鲁国农业发达,鲁国人就很本分地在务农。齐国商业化,因为它靠海,所以姜太公到齐国就以商业来治国。具体的例子,如“刻舟求剑”,这种提法就是沿海文化的。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恐怕就代表鲁文化了。齐鲁文化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齐鲁文化以外,还有其他地域文化也很重要。过去光讲黄河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我是不同意的。长江文化、其他地域文化,其实都应该包括在国学里边。敦煌学也包括在国学里边。
    咱们讲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有两种形式,一个是输出的,一个是进来的。敦煌是进来的代表,很多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文化,都到过敦煌。佛教从国外进来,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敦煌里边有很多内容是佛教的,也有其他文化的,是古代中国吸收外来文化的很后一站,再往下就没了。
    吐火罗文的《弥勒会见记》剧本,是不是也算国学?当然算,因为吐火罗文很早是在中国新疆发现的。另外,很多人以为国学就是汉族文化。我说中国文化,中国所有的民族都有一份。中国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这56个民族创造的文化都属于国学的范围。而且后来融入到中国文化的外来文化,也都属于国学的范围。
    我们现在的国学研究还很粗糙,很多应该包括的内容还没有挖掘出来。
    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地融入,这是没有时间界限的。儒家、道家是传统文化,佛家也是啊,把佛家排除在外,是不对的。
    论书院
    中国是世界上有名的文明古国。在全世界所有的国家中,中国是专享的有长达几千年的延续不断的教育传统的国家。这个传统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到了19世纪末年,终于来了一个大转变:西方的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传了进来,到现在也已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了。这个新教育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虽经改造,基本上被保留下来。它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不能说完美无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重新对中国古今教育制度做一个全面的、实事求是的检查,显然是很好必要的。这个检查目前还只能很好简略。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