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论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论

  • 字数: 40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作者: 付兴国 著
  • 出版日期: 2014-10-01
  • 商品条码: 978750199924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9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付兴国编著的这本《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论》共分十三章,内容包括: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30年回顾、新时期我国的高职教育、高职教育基本原理、高职教育专业的设置、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高职教育的教材建设、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高职技术本科教育、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高职教育的集团化办学、高职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职院校管理。
内容简介
付兴国编著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论》在回顾和总结我国近30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从新时期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和体系建设的要求出发,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就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基本原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双师型教师、技术本科教育、集团化办学、专业学位教育和高职院校管理方面进行了理论上的基本阐述。
作者简介
付兴国,1937年生,沈阳市人。1961年大学毕业,从事高等教育工作36年。曾任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前身)副院长,民用建筑教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省级科研成果评审鉴定专家,省级高教很好教师。1991―2003年任全国农技高师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农村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全国农技高师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为民用建筑、农业系统工程、农村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主研课题13项,参研课题32项。主编教材3部,任副主编教材5部,主审教材7部,在本院学报和省级期刊发表论文31篇。
目录
第一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30年回顾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一、全面恢复阶段
二、正式纳入国民教育阶段
三、多途径、多机制发展阶段
四、大众化发展阶段
五、科学发展阶段
六、上水平、突显特色发展阶段
第二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高等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的确立
二、为我国社会发展、产业提升、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确定了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
四、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政策性保障
五、高等职业教育基本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六、有了明确的办学方针
七、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起到先导性作用
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更加清晰
九、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
十、高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第三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的基本经验
一、宏观层面经验
二、中观层面经验
三、微观层面经验
第二章 新时期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
第一节 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
一、职业性
二、社会性
三、人民性
四、适应性
五、产业性
六、多样性
七、职业导向性
八、教学环境与真实职业情境的相似性
第二节 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一、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时代特征
二、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
第三节 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背景
二、改革的新要求
三、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研究
第四节 推进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
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二、建立符合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新政策
三、继续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
四、推进适合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催生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法
六、坚持提高质量
七、发展创业教育
第三章 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原理
第一节 社会学原理
一、社会缩影原理
二、谋生、立身原理
三、宏、微观协调原理
四、开放博采原理
五、得利统一原理
六、合作原理
七、多元价值取向统一原理
八、消差原理
九、逆向原理
第二节 经济学原理
……
第四章 专业
第五章 课程
第六章 教材
第七章 教学
第八章 教师队伍建设
第九章 高等职业技术本科教育
第十章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
第十一章 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第十二章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第十三章 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
摘要
    序
    一
    付兴国先生的大作《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论》将付手民,嘱我为序,这委实令我诚惶成恐,却之不恭,为之有愧。就一般而言,作者请人为序,或名家权威,或高官显贵,一言九鼎令作品陡然生辉。而我一介布衣,人微言轻,为不辱大作婉言相拒。不料付先生却说:”我考虑再三,这本书只有请您作序*为合适!”事已至此,只有违心从命了!我猜想付先生之所以执意于我,恐怕是因为我们之间有一段”职教缘”。
    说起”职教缘”,还得从我们的一段共同的经历说起。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我们共同服务于河北农大唐山分校(即现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这种应用型专业学院,为我们以后研究职业教育提供了基础。1985年国家教育部(时称国家教委)根据农村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的形势要求,经过认真的遴选将我校改建为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为农业中专、中技、职业高中以及普通中学的劳动技术课培养专业师资。付先生时任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工作。1987年正当学院由普通农业院校改制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关键时期,我被任命为学院教务处长,在付先生的领导下工作。上任伊始,不知轻重的的我便按照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要求,提出若干改革构思(这些构思成为我日后撰写的《努力办出农技高师的鲜明特色》5篇系列论文的基础)。但这些改革思想并不都为所有同仁所认同,甚至被有些人讥为”外行”,因此改革难以顺利推动。在这种困境下,付先生以其清醒的职教意识,看到了这些改革举措的必要性,给我以坚定的支持,从而使学院顺利转型,并为职技高师的建设提供了些许经验。
    1991年我由教务处长改任为学院职教研究所所长,而付先生也改分管职教研究和职教培训,仍然是我的”顶头上司”。这一阶段虽然我们各有研究课题和教学工作,但有几件”职教缘”值得回忆。一是进入90年代以来,全国农技高师教育蓬勃发展,除了5所独立建制的院校外,尚有不少附设在各省农业大学中的农技高师院、系、部。这支为农村职教服务的新军亟需集结,共同探讨农技高师的办学规律,从事职技高师教育的基本建设。于是由我院发起,30所院校响应,成立了全国农技高师教育研究会,付兴国先生被选为理事长,我充任秘书长,又一次结下了”职教缘”。研究会成员校精诚团结,密切协作,卓有成效地探寻了农技高师的教育规律和改革走向,并在教育部师范司的直接领导下,编制了职技高师农科类的专业目录,创新制订了农艺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案,教育部以教师[96]8号文件下发执行,并作为农科其他专业的改革样板。以后又在师范司的直接领导下组建了农技高师教材编辑委员会,在付先生的主持下经招标遴选编写出版了”农艺教育”专业28种教材。这一时期农技高师教育研究会成为教育部师范司、职教司指导农技高师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得力助手。还应提及的是,为了使农技高师学生跟踪*新农业科技成果,促进专业的沟
    通与融合,研究会还于1994年组织成员校近百名专家编著一部《农业实用新技术大全》由付先生任主编,我任常务副主编。全书76万字,分种植、养殖、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农业机电、农业综合技术5部分,共计1119条技术条目,为学生传播农业科技星火,也为农家致富提供了千条妙计。
    在这一时期,我们的另一段”职教缘”,是为了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创办了一本全国**面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期刊《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这本期刊由河北农技师范学院主办,付先生任主编,我和我院职教培训中心主任王虹任副主编,研究所和培训中心的工作人员分任栏目责编,编辑部没有一名专职人员,但大家凭着对职业教育的热忱却办的风生水起。刊物辟有”本刊特稿”、”理论研究”、”现状对策”、”职教管理”、”教学研究”、”热点争鸣”、”致富新招”、”大地明星”、”职教大世界”等栏目,每期的”本刊特稿”和”理论研究”多为教育部职教司领导和职教名家所撰写,直接导引了农村职教的改革方向,颇为农村职教同仁们所欢迎。在创刊号的封底一帧农中生在山间林地张网捕捉昆虫标本的彩照配发了由我撰写的《农中生之歌》,歌词写到:
    (二)
    我们是农中生我们是农中生
    新农村的新一代跨世纪的新一代
    大地是我们的母亲丰收是我们的憧憬
    绿野是我们的胸怀奋斗是我们的气派
    高山是我们的脊梁知识是我们的翅膀
    江河是我们的血脉奉献是我们的情怀
    我们要用青春的火焰我们要用智慧的彩笔
    创造家乡灿烂的未来描绘家乡美丽的未来
    而在副歌中,农中生们纵情高唱:歌唱吧,农中生/奋飞吧,年青的鹰/我们知识在手/我们壮志在胸/家乡天地阔/万里任鹏程/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现代化的晨星。这既表达了职教学子的豪情,也寄托了我们对职教学子们的殷殷的期盼。
    此后不久,我于1995年6月退休,付先生也于1997年7月离开了领导岗位,我们合作的”职教缘”就此终结,然而”缘”虽断,情未了,意想不到的是付先生竟在他退休17年后,以78岁高龄,历经18个月圆月缺”敲”出了这部30多万字的大著。可见付先生不了的职教深情了!
    二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下面简要谈谈我读过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书的**个特点是作者宽阔的研究视野。作者研究的是高等职业教育,但他首先注目的是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深化改革的走向;他研究的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却时时关注世界**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已有经验和未来的趋势;他的视野所及不仅是现在通行的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而且还构想了学位教育;他观察问题不仅注意人们习惯的微观层面,而且还关注中观乃至宏观层面。这样把高等职业教育置身于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之中,把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置身于世界职教发展的潮流之中,在高等职业教育内部又把现行的专科层次为主的高职教育体制置身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的大系统中,这样登高远望多维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就保证了立论的发展观和现代性。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作者扎实的理论根基和创新视角。这种理论性和创新性,首先表现在第二、三章对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属性、基本特征和基本原理的论述。特别是第三章,作者以开阔的视野,从社会学、经济学、技术学、人才学、职教管理学、职教心理学等多角度探索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基;在第二章作者又从高等职教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适应性、产业性、多样性、职业导向性以及教学环境与职业环境的协调相似性等多侧面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这便夯实了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建立、运行、发展,改革、创新的理论基石,而此点为其他职教著述中所鲜见。此后,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建设等职教运行管理诸章中,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过程的描述,而有着深刻的理论阐述,这便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诸环节的运行、改革、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石。
    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指导性。作者重视职教原理的探究,但不停留在理论阐述的层面,而是在奠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石后,分章讲述了职教原理诸环节的管理原则,尽管它尚欠细致具体,缺少更强的可操作性,但仍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高质量运行和高层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本书的第四个特点是作者的超前意识和锐敏的职教发展观。立足现代,放眼未来,是一切有作为的专家应具备的素质。本书作者在主要论述了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后,又以超前的眼光论及了高等职业教育从现有的专科层次向学位教育(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展示了现已产生态势,但远未形成体制的校企合作办学和集团化办学的高等职教的发展趋向和模式。这种超前意识为职教发展引导了方向,也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留下了空间。
    当然,本书也并非尽善尽美,用这样的目光去要求一位虽有很强的职教意识但已脱离职教实践的耄耋老人也是不公正的。但是若能再版,我倒希望作者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质研究上得到加强。即不仅仅是一般教育规律的研究,也不仅仅是职业教育共性规律的研究,而是要努力探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个性特点和规律,从而显示出它所独具的风采。这样就必须加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同普通高等教育以及中、初等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职业教育是应用型(或称技术技能型)教育,作为职教研究的著述,更应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是案例,如能展现更多的成功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从中引出或验证规律,就将能使读者触摸到更多的借鉴,得到更多的启发,那么本书将受到更热烈的欢迎,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章到此该说再见了!但妄称序言,仍心存惴惴,不知能否得到作者的认同,能否为读者阅读本书作些引导。好在”央视”在寻找和奖励”*美”的活动中,有一个良好的创举,即为”*美教师”颁奖的是他的学生;为”*美乡医”颁奖的是他救治的患者;为”*美干部”颁奖的是受惠于他的群众。那么作为学生、作为群众(但愿不是患者),即使说了错话,说的不准确,不充分,不到位,也是可以原谅的,所以不惜厚颜,忝称为序。
    我国高等职教育的发展历程可化分为五个阶段。
    一、全面恢复阶段
    从1977年至1984年,为全面恢复阶段。其标志:专科教育随着高等教育考试恢复,恢复和新建了一批高等专科学校,同时诞生一批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一种新型各类职业大学,使遭受”十年”破坏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全面恢复时期,使高等职教育初具规模,到1978年在校生人数占本、专科总数的三分之一多。
    1982年,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地区对技术、技能性应用型人才需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届五次会议上提出要办一批”花钱少、见效快、可收学费、学生尽可能走读、毕业选择录用的专科学校和职业大学”的要求。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创办了多种形式的职业大学、工读大学、耕读大学、劳动大学,它们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定位,以鲜明的职业特征和明确的服务定位,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类型教育。
    二、正式纳入国民教育阶段
    从1985年至1994年,并通过一系列改革和调整得以发展,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应用型高等教育一个重要方面军。特别是在1985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决定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一决定把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正式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
    1985年,国家教委职教司根据国家教育委教计字《85》083号发布《关于同意试办初中五年制的技术专科学校的通知》,提出了试办”初中后五年制技术专科学校”的实施方案,正式开始举办五年制技术专科学校的试点。通过试点探索了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密切结合的办学模式和上下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1990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教委通过调研对成人高校,特别是职业大学的培养目标做了进一步的调整,通过深化改革,使其朝着高等职业教育方向发展,从而使成人高等院校成为高等院校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军。
    ……………………
    1990年11月,国家教委在广州召开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专科教育座谈会,会议明确提出:专科教育是一种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的专业教育。专科教育要突出职业、专业特色,提高质量,特别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学上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的学科性、系统性,要建立起与培养目标相符合的新的教学内容体系。这一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为专科教育指出了明确的改革方向。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