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贝娄学术史研究

贝娄学术史研究

  • 字数: 41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 作者: 乔国强 著;陈众议 丛书主编
  • 出版日期: 2014-09-01
  • 商品条码: 978754474282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74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贝娄学术史研究》首先较为系统详尽地梳理了英、美、法、中、日等国及西语国家关于贝娄的研究专著、论文集和其他文章,介绍接受情况,总结主要观点与方法,力求客观叙述。而后,作者乔国强从贝娄的创作思想、贝娄的犹太性、贝娄小说中的现代性,以及贝娄笔下的城市等四个方面,对贝娄内涵丰富的创作,尤其是对于犹太性和现代性这两个贝娄创作思想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进行了深入讨论。
作者简介
陈众议,1957年10月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1977年入复旦大学,1978年被选派留学,先后就读于墨西哥学院和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文哲系研究生部,1989年7月归国,获文学博士学位。1982年回国,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先后发表专著六部,论文数十篇。其中专著《魔幻现实主义大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优秀青年成果奖,论文《魔幻现实主义与印第安文化》获中央国家机关首届优秀青年论文奖,论文《科塔萨尔》获第十四届香港青年文学奖。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他优秀青年称号。

乔国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诺丁汉大学美国与加拿大研究院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西方文论。主要著作有《美国犹太文学》、《所要来的都是虚空》等,并在国内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目录
绪言
第一编贝娄学术史
第一章20世纪40—50年代
第二章20世纪60年代
第三章20世纪70年代
第四章20世纪80年代
第五章20世纪90年代
第六章2000年以来
第七章贝娄研究在俄罗斯
第八章贝娄研究在西班牙和西班牙语美洲
第九章贝娄研究在法国
第十章贝娄研究在日本
第十一章贝娄研究在中国
第二编贝娄学术史研究
第一章贝娄的创作思想
第一节生平与创作
第二节贝娄与托洛茨基主义
第三节贝娄与契诃夫的作家政治观
第二章贝娄的犹太性
第一节纠结的犹太民族身份
第二节从早期作品看贝娄的犹太性
第三节从中期作品看贝娄的犹太性
第四节从晚期作品看贝娄的犹太性
第五节从小说《啦维尔斯坦》看贝娄犹太性的转变
第三章贝娄小说中的现代性
第一节贝娄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第二节现代“荒原”情结
第三节女性人物与现代性
第四节叙说的现代性
第四章贝娄笔下的城市
第一节城市的“畸零人”
第二节消隐的城市“中心”
第三节城市的归属与罪戾
附录一重要文献
附录二人名中外文对照及索引
附录三书、报、刊、篇名中外文对照及索引
摘要
    不过,马林认为,最能集中表现出贝娄小说中犹太性的,还是小说中所透出的那种犹太式幽默——悲哀和困苦。例如,约瑟夫端详他祖父的照片。照片里的祖父是一位有信念的老人,他目光凝聚,穿的衣服像是寿衣。约瑟夫记得在14岁时忽然觉得自己将会长得像祖父。他既渴望能像先人那样拥有那些古老的信仰,同时又害怕他们。他长大后遇见“外人”时,“外人”端详他,细数他和祖父长得多么像。这样一来,祖父的头就“悬挂”在约瑟夫的身上,仿佛要吞噬掉他一样。这个细节既涉及到犹太的主题,又透露出贝娄对传统的矛盾心理。
     马林认为,贝娄在《抓住时日》中表现犹太主题的细节更多一些。甚或可以夸张地说,在这部小说中,贝娄终于摘下了一直佩戴着的玫瑰色眼镜,认真细看犹太人的紧张生活了。他使用的方法还是同样的,却能部分地直接关注美国犹太人的身份问题,提出了“犹太人是怎样的一种人?为何某人会成为犹太人?”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过,即便是在这部较为集中表现犹太主题的小说中,贝娄仍然没能前后一致地表达自己的犹太性。小说中透露出的信息似乎更像是在逃避,而不是面对。不过,马林同时又指出,贝娄创作主题的分类其实并非那么迥然有别。上面提到的那些主题,彼此之间也是相互关联或互动的,如“伪装”也是“犹太性”中的一个部分。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