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高尔基研究文集

高尔基研究文集

  • 字数: 37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 作者: 陈寿朋,邱运华 编选;陈众议 丛书主编
  • 出版日期: 2014-09-01
  • 商品条码: 978754475034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97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高尔基研究文集》有高尔基的散文和短篇小说、高尔基作品中的新特点、关于苦恼和渴望自由的哲学、关于流浪者的生活方式的哲学(里什潘和高尔基)、论马克西姆·高尔基和他的主人公、马克西姆·高尔基和他的新主人公形象(短评)等。
内容简介
《高尔基研究文集》强调入选文献的初始性和原创性,突出以1920年之前发表的相关高尔基研究文献为编选重心,并确立高尔基研究成就优选的时期是1910年代。该文集聚焦于俄语文献,以名家论述为基础,以厘清理论重点为目的,以高尔基创作时间为序,分三个部分(“早期创作的批评”、“20世纪初期的文学批评”、“综合批评”)理解高尔基,系统地阐述高尔基,确定了高尔基学的研究格局。此外,文集还强调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汉语学者对高尔基思想的接受与运用:从最初的“介绍―服务”性质到“开创―研究”性质的转变,强调了中国学者的主体意识、创见意识、跨学科意识。
作者简介
陈众议,1957年生于浙江绍兴。西班牙语文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有《拉美当代小说流派》、《20世纪墨西哥文学史》、《加西亚·马尔克斯评传》和长篇小说《玻璃之死》等。

邱运华,1962年生,湖南祁阳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俄苏文论和俄苏文学研究,著有《诗性启示——托尔斯泰小说诗学研究》、《蒲宁评传》、《普希金生平与创作》(合著)。

陈寿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尔基研究资深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名教授,第八、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八、九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解放战争时期参军,1949年参加渡江战役。1952年毕业于上海俄语学院。曾任北京《人民中国》杂志俄文版编辑。1958年到高校任教,先后存内蒙古大学、内蒙古教育学院等高校任系主任、院长、校长。1988年至1989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留学苏联,1991年再次去苏联进行学术访问。系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会长、国家林业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中华名人协会执行主席。出版专著《高尔基美学思想论稿》、《高尔基创作论稿》、《高尔基晚节及其它》、《步入高尔基的情感深处》,译著《沦高尔基的创作》、《最初的年代》、《列宁与知识分子》等二十余部。发表小说、散文、评沦百余篇,曾多次获奖。
目录
编选者序
第一辑早期创作的批评
忧郁的抗议者的歌手
追寻生活的真谛
高尔基的散文和短篇小说
高尔基作品中的新特点
关于苦恼和渴望自由的哲学
关于流浪者的生活方式的哲学(里什潘和高尔基)
论马克西姆·高尔基和他的主人公
马克西姆·高尔基和他的新主人公形象(短评)
第二辑20世纪初期的文学批评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在底层》(短评)
论马·高尔基
高尔基的终结
谈谈工人运动的心理(评马克西姆·高尔基的《敌人》)
论俄罗斯的所谓宗教探寻
通往以马忤斯的路上
马克西姆·高尔基
非神圣的罗斯(高尔基的信仰)
第三辑综合批评
艺术家高尔基
萨姆金
真正人民的书(——高尔基的《母亲》)
俄罗斯和中国的高尔基学简论
后记
摘要
    花岗石、铁轨、港口的马路、帆船和行人,一切都沉浸在赞颂默丘莱神的激昂赞歌中,可是人的声音在颂歌声中显得细小微弱,最初发出这些声音的人也显得可笑又可悲:他们满身灰尘,衣衫褴褛,动作灵活敏捷,让驼在背上的重物压弯了腰的身体。他们在风尘里,在炎热喧嚣的海边不停地来回奔走,与他们周围的钢铁巨人、堆积如山的货物、轰隆作响的车厢以及他们所创造的一切相比,显得十分渺小、卑微。他们被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所奴役,失去了个性。
     巨大的货轮升火待发,时而呼啸,时而嘶喘,时而沉重地叹息;一些灰扑扑的、满身灰尘的人们正在甲板上穿梭,把他们自己奴隶般劳动创造出的产品装满深深的货舱,在那些巨轮发出的每个声音里,仿佛听得出有一种对他们表示鄙夷嘲讽的音符。装卸工排着长长的、可笑的队伍,把肩膀上扛着的几千普特粮食装到货船的铁肚子里去,这么做是为了给自己的肚子挣得几斤同样的粮食,人的肚子不是铁的,不能摆脱饥饿感,这真是不幸。人们衣衫褴褛,汗流浃背,由于疲劳、喧闹和酷热而昏昏沉沉;人们创造出来的庞大机器在阳光下则熠熠发光、神采飞扬。机器的运转,归根结底并不是靠蒸汽,而是靠创造者的力量和心血……二者之间形成的鲜明对比使整篇作品充满了残酷而冰冷的讽刺意味。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