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传统民法架构二元性问题研究

中国传统民法架构二元性问题研究

  • 字数: 16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顾文斌 著
  • 出版日期: 2014-11-01
  • 商品条码: 978750976791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6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顾文斌编著的《中国传统民法架构二元性问题研究》以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性为切人点,将儒家思想与民事法律制度及其司法实践有机结合,在运用各类法律典籍、经典论著及各类判牍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按照时代发展的脉搏及法律运行的轨迹,对各类判牍进行分析、整合,探求礼治精神在传统民法中的贯彻与运用,探求传统民法的基本价值追求。由于史料浩瀚无边且鱼龙混杂,所以我们须对其进行合理的甄别与取舍,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确定材料的运用。特别是,我们必须抛弃现代法律类型划分的定式思维,充分认识到传统法律“诸法合体”的历史事实,将传统法律中包含的民法规则提炼出来,展现历代王朝“民刑有分”编纂方式下传统民法体系的架构,并将历代涉及民事诉讼的判牍从刑事判牍中分离出来,以检验传统民法规则在实践中的运用,最终形成对传统民法的整体性认识。
内容简介
顾文斌编著的《中国传统民法架构二元性问题研究》作者跳脱时代的禁锢,视中同传统社会的民事法律规则为整体,任论证传统民法具有存在合理性的基础上,将传统民法视为传统社会“礼”的制度展开,从传统民法的渊源、原则与规则角度阐释传统民法架构独有的特征——“内外有别”二元性。这一特征既是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中国人传统思维模式乃至行为模式的法律体现,还是中国传统社会司法官员追求情理法结合的法律内在根源。
作者简介
顾文斌,1968年8月出生,江苏海安人,法学博士,副教授,律师。1992年江西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2003年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2003年至2004年在浙江大学法学院访学一年,师从陈信勇教授: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师从我国有名的中国传统法律丈化学者马小红教授;现任教于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主要从事比较民商法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在CSSCI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我国民法典编纂的法律资源本土化研究”(14XFX007),并主持省部级课题三项,参与其他各类课题五项。目前致力于中国传统民事法律的现代价值研究,主张我国民商事法律规则不仅要借鉴西方各国有益的经验,而且更应汲取我国传统民事法律规范的精髓。
目录
导言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论著的逻辑脉络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第五节 概念界定与命题解说
第一章 传统民法架构二元性的前提
第一节 传统民法存在与否的争论
第二节 传统民法存在的合理性
第二章 传统民法渊源的二元性
第一节 礼法分立:中国早期法律的基本模式
第二节 礼法合流:传统社会法律实践的必然选择
第三节 礼法合流对传统民法渊源二元性的影响
第三章 仁内与义外:传统民法结构的二元性
第一节 学界对传统民法结构研究的缺憾
第二节 礼的“仁内义外”决定传统民法结构的二元性
第三节 “仁内义外”与传统民法立法原则的二元性
第四章 仁与义:传统民法制度规则的二元性
第一节 “仁内”:以孝道与妇道为核心的婚姻家庭制度
第二节 “义外”:以交易规则为核心的家外民事制度
第五章 传统民法架构二元性的根源
第一节 家国同构:传统民法架构二元性的政治根源
第二节 经济模式二元性:传统民法架构二元性的经济根源
第六章 传统民法架构二元性的影响
第一节 传统民法架构二元性对传统社会民事主体的影响
第二节 传统民法二元性对传统社会司法人员的影响
第三节 传统民法渊源二元性对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启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