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剪影与见证

剪影与见证

  • 字数: 347.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周启超 编选;周启超,王加兴 丛书主编
  • 出版日期: 2014-11-01
  • 商品条码: 978730513652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8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周启超、王加兴主编的《剪影与见证——当代学者心目中的巴赫金》选收1962—2009年间发表的有关巴赫金的12篇回忆录、4篇访谈、几十份问卷、2篇评阅书,力图以或直接接触过巴赫金本人或多年浸润于巴赫金文本之中的学者的所见所闻,来重构出一个活生生的巴赫金。这里,有巴赫金的学生对“青年巴赫金”的特写,更有发现巴赫金的“三剑客”对晚年巴赫金的素描;有巴赫金理论跨文化旅行征途中功绩卓著的几位“巴赫金学”宿将对巴赫金风采的面面观,有当代“陀学”界与中世纪及文艺复兴研究界几十位专家对巴赫金两部专著的评点,还有苏联文学研究界两位名家对巴赫金学位论文的评阅。生活于巴赫金世界之中的他者眼中的“剪影与见证”或许有助于我们走进巴赫金的世界。
目录
回忆与见证
(1962)文学·文学学·美学:米·米·巴赫金的著作
柯仁诺夫著
李俊升译
(1977)我所认识的巴赫金——青年巴赫金
米尔金娜著
李冬梅译
(1982)巴赫金在1963—1964
库德利亚夫采夫著
刘锟译
(1992)柯仁诺夫讲述巴赫金的命运和个性
柯仁诺夫潘科夫著
李冬梅译
(1993)巴赫金与其读者——沉思及回忆
柯仁诺夫著
周启超译
(1993)对一次交谈及与其相关之事的追忆
鲍恰罗夫著
周启超夏忠宪李琳译
(1993)加切夫回忆巴赫金
加切夫著
李俊升译
(1994)《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如何得以再版
柯仁诺夫潘科夫著
周启超译
(1999)巴赫金在20世纪30年代的创作和命运
柯仁诺夫著
李俊升译
(1999)鲍列夫忆巴赫金
鲍列夫著
李冬梅译
(2000)图尔宾忆巴赫金
图尔宾著
张俊翔译
(2009)在巴赫金家做客
考乌特曼著
周启超译
访谈
(1973)伊凡诺夫谈巴赫金
周启超译
(1993)爱默生谈巴赫金
周启超译
(1995)克里斯特瓦谈巴赫金
周启超译
(1997)克里斯特瓦谈法国对巴赫金著作的接受
周启超译
问卷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面世30周年问卷
李俊升译
《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面世30周年问卷评阅书
鲍·托马舍夫斯基对米·巴赫金《论拉伯雷》一书的评阅书
周启超译
米·阿列克谢耶夫对巴赫金学位论文《现实主义历史上的拉伯雷》的评阅书
周启超译
摘要
    事实上是什么也没得到证明。没有对于作家的那些作品和人物之基本问题的透彻分析。实际上巴赫金是在要求人们相信他就行了——他怎么说就是怎么回事。
    而为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需要采用复调这样复杂化的手法——这个问题也没有接近讲清楚。
    只是在结尾,就像在前言中一样,含有比1929年那一版更多的奢求和指责(顺便说一下,也不是有充分根据的),人、人的深度这样的问题被谈论到了。但这一简短的谈论在内容上缺乏足够的准备。他并没有根据。
    这样来声称,也并没有得到接近充分的论证:“我们认为,复调小说的内容不仅在长篇小说这一艺术散文的发展上,即在长篇小说范围内得到发育的所有体裁之发展上,而且,总的说来在人类艺术思维的发展上,都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第359页)不多也不少……
    巴赫金说他并不反对独白型小说。“但在艺术认知领域,人们有时会继续要求有*粗俗、极简单的确定性,而这种确定性显然不可能是真实的。”(第361— 362页)这一说法是正确的,也说得很及时……
    书的结尾:“必须摒弃那些独白性的惯习,以便适应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开掘的这一新的艺术层面,而定位于他所创造的这一无可比拟的要更为复杂的世界之艺术模型。”(第362页)
    我对巴赫金这部书的态度,在其第二次出版时并没有改变。尽管我认为第二版比**版更差,如果还把这部书看作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
    就这一质地而言,这部著作证据不足,充满臆想。诚然,同苏联时期许许多多的辱骂、歪曲和抨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相比,这部著作是要略胜几筹的。巴赫金的书里,这一类东西是一点也没有的。但是对巴赫金的要求,比对叶尔米洛夫或者扎斯拉夫斯之类的人要高得多。按这个标准来看,巴赫金这部书是脆弱的。它不是以实际资料为基础。这部书里,没有一处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某一部大型作品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某一个人物形象进行正经的分析。这部书的观念并没有经验层面上的根据。这部书里,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之多层内涵性甚至都没有贴近……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