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 字数: 21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美)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 著;陈欣银,李伯黍 译;郭本禹 丛书主编
  • 出版日期: 2015-01-01
  • 商品条码: 978730020275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5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阿尔伯特·班杜拉编著的《社会学习理论》将对社会学习领域内一些理论和实验的新进展作一简要的概述。为了反映上面所说的理论着重点的演化,我们对许多学习理论上的传统概念进行了扩充或作了新的解释。本书还提供了一些在传统研究中受到忽视的或者只是部分地研究过的心理过程的新结果。由于社会学习研究的大规模的和迅速的发展,有关文献的详细评述远远超出了本书的范围。对社会学习一些概念和经验问题的较全面的阐述将另书介绍。
内容简介
《社会学习理论》是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现代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之作,突破了传统的行为主义的理论框架,从认知和行为联合起作用的观点去看待社会学习。作者认为社会学习是一种信息加工理论和行为强化理论的综合过程,因为行为强化理论无法阐明行为获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内部认知活动,而信息加工理论则把那些行为操作因素忽略掉了。作者尝试回答人的行为是怎样发生的问题,认为在社会情境中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示范过程而观察学会的。学习者在观察学习中无需直接作出反应,也不必亲身体验直接的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来进行学习,这种建立在替代性基础上的学习模式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其本身也是具有认知性的。作者还提出了有名的观察学习模型,它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本书表明作者尝试“走一条不同于传统行为主义,又不同于认知心理学的中间之路,成为一名新的新行为主义者”。
作者简介
阿尔伯特·班杜拉(1925一 ),美国当代有名心理学家,新的新行为主义或第三代行为主义的最杰出代表。早年毕业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艾奥瓦大学,后来长期在斯坦福大学任职。他不仅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偏见,创建了现代社会学习理论,而且还以此为基础创建了社会认知理论,以及凸显重视主体因素的自我效能理论。其重要著作还有《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攻击:社会学习的分析》、《行为矫正原理》、《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学习理论》和《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等。 他被多达16所大学授予荣誉学位,先后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以及美国科学院院士,并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国际攻击行为研究会的杰出贡献奖、美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分会的杰出贡献桑代克奖、行为治疗发展学会的终身成就奖、美国心理学协会的杰出成就詹姆斯.麦卡恩.卡特尔奖和美国心理学基金会的杰出终身贡献金奖等。
目录
原著者序
第一章  理论观点
第二章  行为的起因
  由反应结果引起的学习
  从示范过程中学习
第三章  先行的决定因素
  生理反应和情绪反应的先行决定因素
  期待学习中的认知功能
  学习的先天机制
  功能失调的期待学习
  矫正性学习
  动作的一些先行决定因素
第四章  后继的决定因素
  外部的强化
  替代性强化
  自我强化
第五章  认知的控制
  以认知为基础的动机
  各种偶联的认知性表象
  行为的表象性指导
  通过内隐的问题解决过程而进行的行动的思维控制
  各种验证过程与思维
  各种调节系统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  交互决定论
  人与环境影响的相互依赖性
  交互影响与自我定向的执行
  交互影响和社会控制的
参考文献
摘要
    他们发现,在受试者未觉察到强化偶联时,强化的结果在行为改变中是无效的;但是,一旦受试者发觉哪些反应会得到奖赏,他们就会突然增加合适的行为。其他一些研究者(Dulany,1968)利用不同的实验作业和强化物也同样发现,在主体未觉察强化何物时,行为不太会受其结果的影响。当然,这些发现以及由此所得的推论,也都并非确实无疑的。
     更早些时候,普斯特曼和萨森拉斯(Postman&Sassenrath,1961)研究了觉察开始和反应改变之间的时间关系。在这些实验中,强化导致了在觉察前成效略有提高,但是,当受试者发现了正确途径之后,他们的合适反应就显著增加。他们的结论是:学习可以在未经觉察中发生,尽管学习得缓慢而且效率很低。而后继的正确反应的增加,就使受试者更易辨认什么是合适的反应;一旦有所发现,合适行为就成为有效的诱因,受试者也就易于完成合适行为。
     对于觉察与行为改变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之所以有这些不一致的结果,主要是由于测量觉察的方法不同。如果受试者在多次尝试之后有所觉察,他们就可能在一系列尝试后指出正确反应,因为在这之前,这些正确反应已经在未经觉察的强化情况下显著地增加了。的确,有些证据似乎正表明了这一点,因为当实验者以长时间间隔测量强化偶联的识别时,觉察似乎在行为改变之前;而在以短时间间隔测量时,对于那些后来认出正确反应的受试者来说,成效的获得似乎在觉察之前(Kennedy,1970,1971)。他们是不是在改变行为之前就部分地有所觉察,但却没有表达出这一瞬时念头呢?这一问题还有待证明。
     上述研究所用的方法对于证明觉察能促进行为改变是适当的,但它们对于解决觉察在学习或行为改变中是否必要这一基本问题,却并不合适。因为反应及其结果是可观察的,但人们必须依赖受试者的言语报告,才能确定其觉察是否获得以及何时获得。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