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翻转式学习 21世纪学习的革命

翻转式学习 21世纪学习的革命

  • 字数: 157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美)拉塞尔·L·阿克夫,(美)丹尼尔·格林伯格
  • 出版日期: 2015-01-01
  • 商品条码: 978730020264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04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拉塞尔·L·阿克夫和丹尼尔·格林伯格编著的《翻转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精)》秉承着“翻转式学习”这一教学理念——即先让孩子学习,老师随后通过提问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进行互动式教学——创办了瑟谷学校。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深入剖析了当今全世界教育广泛面临的巨大问题:后工业化时代已然来临,而我们的教育模式却仍停留在工业化时代的样子——把学生培养成为工业社会服务的、驯良的标准化的产品。作者凭着深邃的洞察力向我们展示了当今 “工厂式”学校的颠倒、错误与可笑之处,告诉我们对个人教育有帮助的内在工具和外在环境是什么,并构建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各个阶段的理想教育蓝图。作者所主张的教育理念已被国内众多一流的中小学校所接受,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内容简介
《翻转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主要讲述了,翻转式学习,即让孩子先学,老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再将进行教授。这一学习方式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翻转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作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创办了瑟谷学校。在书中,两位作者为我们深入剖析了当今全世界教育面临的巨大问题:后工业化时代已来临,而我们的教育模式还停留在工业化时代的样子,把学生培养成为工业社会服务的、驯良的标准化的产品。他们用深邃的洞察力展示出,当今“工厂式”学校的颠倒、错误与可笑之处。告诉我们,对个人教育有帮助的内在工具和外在环境是什么;构建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各个阶段理想教育的蓝图。
作者所主张的教育理念被很多国内一流中小学校所接受,并在不断推广之中,而大规模网上学习课程的涌现,进一步加快了这一过程。
作者简介
拉塞尔·L·阿克夫,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管理学荣誉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组织动力学中心杰出成员。拥有英国赫尔大学系统研究中心的客座席位,是墨西哥国家独立大学、伯明翰大学、里斯本大学、(位于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的客座教授。著有23部书,在各类书刊上发表200多篇文章。他在研究、咨询、教育方面所作的工作涉及美国350多家公司和75个政府机构。

丹尼尔·格林伯格,曾阐发关于儿童在世界上的地位的独特观点,实践了一种适合21世纪的性教育理念。帮助成立并发展位于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的瑟谷学校,撰写了大量相关著述,探讨这一独特教育环境的哲学和实践。为那些有教育实践新理念,并使参与式民主的思想适应教育背景的人们担任顾问,出谋划策。 
目录
绪论:何为教育
第一部分当今的教育体制败在何处
第一章教与学
第二章课堂环境
第三章科目和学科
第四章新世界
第五章反民主式教育
第六章抵制变革的因素
第二部分佐助教育之因素
第七章发达社会为个体实现提供的环境
第八章自由民主环境对于个体实现提出的特殊要求
第九章个体对自身教育做出的贡献
第十章艺术的位置
第三部分构想理想化的终身教育
第十一章构想理想化的教育环境:原因与方式
第十二章学龄前的岁月
第十三章重新审视幼儿园到十二年级
第十四章大学经历
第十五章教育和工作生活
第十六章退而不“休”
第四部分附记:理想的学校
附录1资助理想的学校
附录2瑟谷学校
后记
译后记:学习的另一种视野
摘要
    何为教育
     在我看来,教育是把学生灵魂中已存在的东西引导出来……放进一些那儿本来没有的东西……我不称其为教育。我称之为侵扰。
     ——缪丽尔·斯帕克
     在开始探讨教育实践之前,有必要先退一步明确一下教育事业的核心目标。如果不清楚理解教育的目标,就不可能对实施这些目标的机构提出合理的建议。
     通常,提出这一话题时,都是采用某种概括性的话语加以处理。下面就是这样的一句表述:学校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当今复杂社会中为生活做好准备。把教育与学校等同起来,假定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孩子(或者不具备充分技能的成人,在此意义上,他们也“像孩子一般”),心照不宣地设想每个人都知道当今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具体知识,这些看法统统都被视为不言自明的东西。讨论很快便转向实施教育的细节,包括课程设置、评估、教学法、当前儿童和成人发展理论这些具体方面。
     比如,《美国遗产辞典》给教育所下的定义是,“传播知识或技能的行为或过程;系统化教导;教学;……正规学习”。《牛津英语辞典》里定义更短一些,即“滋养或养育的过程”。再参阅这一英语单词的词源——拉丁动词“educere”,其意思为“领出来”、“带出来”、“诱出来”、“唤起”,就可以看出当前对这一词语的定义与其原义偏离得有多远。
     事实上,这才是古希腊哲学家所关注的教育的意义。对他们而言,教育是一个唤起每个人全部内在潜能的终身过程。这种潜能来自何方,却是属于神话的范畴,直到今天对我们来说仍是一个谜。然而,从美利坚合众国成立的初期开始,每个人生命中都存在某种核心目的却一直都是美国人思维的基石。对那些开国元老而言,每个人都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去“追求幸福”这一观念是建立这个国家的核心依据。对他们而言,这个“权利”指的是发现、追求、实现自身存在的理由的权利,这赋予他们的生活以意义,他们可以从中获得满足感。这一权利宣言把美国这个新兴国家与其他国家区别开来,它成为美国独特的自由民主体制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几百年间,这种自由民主已逐渐吸引了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
     对美国人而言,教育从一开始就意味着开发我们每个人所能做出的有意义的努力的过程,只要给我们这种机会,我们就愿意为此而不屈不挠地努力。对美国人而言,创建一个倡导秩序、宽容、和平共存以及对未来的希望的政体,关键取决于创建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里,组成这一政体的每个个体都被给予尽可能多的机会去“追求个人生活的幸福”。探讨美国当今的教育,有必要充分理解这一点,并把它置于我们意识的前沿位置。
     理解这一点具有几种意义。也许最显而易见的是,就其本质而言,教育并非是局限于童年或者主要围绕着童年而进行的过程。教育是个一生的事业,是个在一种环境里得以提升的过程,这种过程在尽可能大的限度上支持——更确切地说,是“滋养”——所有人在一生中为“发现自己”所做的努力。正如贯穿本书的思想所揭示的那样,初露曙光的21世纪在这一方面为人类提供了靠前的途径。
     其他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在我们的社会中,为何把孩子单独分开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情况一直都是如此吗?如果不是的话,那这种状况又是怎样出现的?未来的前景如何?尤其是,这一发展跟教育这一词语从“领出来”到“教学”的转移有关系吗?
     实际上,我们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所有孩子都参加的大众教育只是近期才出现的现象,距今只不过150多年的光景。在过去漫长的历史中,人类并没有把所有的孩子都送到正规学校中去。在此期间,世界上所有史前的丰富文化、古代和中世纪的世界、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前“现代”时期都得以形成、发展和传承。在此期间,绝大多数人生活在乡下或部落的极其有限的环境里,从尚未成熟的幼年时候起,孩子便已成为大社会必不可少的一分子。
     在工业革命掌控的社会里,人们对工业化向社会结构可能发出的挑战产生畏惧心理,于是孩子们去上学成为一个重要的特点。在拥有计算机和机器人的现代世界里,我们很容易忘记,在工业化的前两百年里,设计出来用于生产的机器,工作速度快得惊人,以前人类手工劳动永远达不到这样的速度。然而,这些机器实际上笨拙极了,其成功操作要依赖人力与机器力量的紧密配合。人必须作为机器的一部分,所做的是要求准确性、重复性且令人脑袋麻木的工作。
     对于那些由于长期传统而习惯于保有大量受压迫的下层阶级“下层阶级”的社会——比如西欧的一些社会——而言,从传统的受奴役状态转向受制于机器和公司老板的新奴役状态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但是对美国而言,这种局面却更为棘手。在这里,有种文化宣称自己是个体自由的庇护者,并提供似乎是无穷无尽的机会让人们表达个人自由。要在这样的氛围中培养出一大批驯良温顺的人民,在生活中接受工厂体制的控制,这种挑战无疑是巨大的。在19世纪的头几十年,在美国成功进行工业化(及现代化)的专享办法,显然是在童年时期就打破人们内在的自由精神。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