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苑初鸣集(第1辑)

文苑初鸣集(第1辑)

  • 字数: 22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王昊
  • 出版日期: 2014-10-01
  • 商品条码: 9787567615939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由王昊主编的《文苑初鸣集(靠前辑)》收录了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原创作品大赛中的很好作品。全书30万字左右,除1篇前言之外,共分4编:靠前编是诗歌部分,6首;第二编是散文部分,26篇;第三编是小说部分,11篇;第四编是论文部分,5篇。收录作品为安徽师范大学首届原创作品大赛中获得三等奖以上的作品,从中可以洞见当代大学生的鲜活面容,感受他们的想象与创造、奋进与求真,触摸他们真切的心灵世界,理解他们的困惑与思考。本书稿之出版对安徽师范大学及省内其他高校文科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示范意义,可对高等教育文科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
目录
前言
小说
江城夜七章
轮回
一张假币的生平所见所闻
葛坞人家
卑微的罗曼史
穿羊毛衫的鸭子
暮鼓晨钟
我的心在等待
杜鹃啼血
雨纷纷
稻草与女孩
散文
她,从海上来
渗透生命的孤独
神遇天姥山
地图
印象?旧书
习文献学有感
想让自己变弱小
小屋的眺望
谌默日记三则
书面语雅俗之辩
我喜欢你喜欢我呢
成长有声却无言
成长是一种抵达
我的爸爸
天之大,唯有你的爱是完美无瑕
岁月静好,彼岸无殇
我的小学老师
找我
夏?夜?月
永不回故乡
一个人的庭院,一个人的夜
在路上
采桑――写给我的师大
似水年华终不再
生命不能承载的抵达
我的外婆
你若等我,我定归来
――我读《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
诗歌
一个梦
回忆
近体诗和现代诗若干首
鸟瞰
画板
青春之歌
论文
失意书生的爱情“白日梦”
――《聊斋志异》的爱情描写与蒲松龄的自我写照
论“蝶”意象在李贺李商隐诗中的两种表现
以道为体,以势为用
――汉代门客籍福的矛盾心态及其践行方式
《战国策》中居高位者的委婉语研究
对宰我形象的再认识
附录
文学院第一届原创作品大赛获奖名单
摘要
    葛坞人家
    曾洁
    2011级汉语言丈学
    黄山在安徽的南方。再往南,和江西相连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山村,名叫葛坞。
    为什么叫葛坞呢?因为这里的葛出奇多。山旁涧边,不经意地一瞥,袅袅娜娜、毛茸茸的葛藤就能绕进眼帘。在过去,人们走在去菜地或是茶园的路上,顺着葛藤挖出沾满泥土的根,就在溪水里洗洗直接吃。更多的时候,是把根带回家,洗净去皮,打成奶白奶白的浆,晒干打碎后,用开水冲出来喝,它可是清凉祛火的佳品。
    村庄隐藏在不是很高的连绵的山里。路过那儿,不注意的话,很容易错过那条蜿蜒着通往村庄的小路,更不会知道散落在这个山村里的人和事。
    山里人总是靠着勤劳和顺从得到山神的庇护与恩泽。他们靠山吃饭,很少有外出打工的。过去兴做木工,家家门前摆着一条面子磨得光溜溜的长板凳,凳上躺着段木材,摆着衡量用的墨绳与悬垂,男人们在木材上量画好后,直接骑坐在长条凳上压稳木材,再拿刨子在初成型的木材面上轻推、打磨,不时拿开刨子对着木材的一端定几眼以保持一定的周整。不一会儿,蓬松的刨花就渐渐堆落在凳脚边,发出淡淡的树脂特有的香味。不出几天,八仙桌或是梯子的形状,就慢慢出来了。现在,那已成为少数人家填补农闲的事情。就算不做木工,他们也不干坐在那儿,时不时会扛着锄头、戴着草帽,轻快地迈着步子,到菜园除除草,眯着眼睛指给过路的邻里看自己种的隐在浓密叶片下的绿油油的小南瓜;或是上山捡几捆烧土灶用的木柴;或是深一脚浅一脚,信步踱往小路的尽头,看看自己养的鱼,鱼儿瞧上去又大了一点儿。好像没有什么可烦忧的。
    顺着扭来扭去、护着溪流的小路一直往里走,远远的,可以看见一间青灰色的石屋。走近了,窗子只遗留下几根信手可以拿下来的木条,也灰蒙蒙的。乡人一直叫它老爷庙,过去应该是用来供奉土地老爷的。小路从老爷庙这儿岔开成两条。往左边那条走,有一棵很大的桂花树,树边住着一户人家,有祖孙三人。
    从那棵桂花树边往里看,一眼就能望见堂屋正对门的墙上挂着男主人结婚时亲戚送来的字画牌,上面装裱着炫目的龙凤戏珠图案和“百年好合”四个金闪闪的大字。堂屋两侧是卧房,男主人的母亲住右边,他们父子住左边。老母亲年逾九十,过去是外地人家的童养媳,后来逃到这儿结婚生子。近些年她的腿脚不大灵便了,就佝着背,坐在门前的小竹椅上,缩着脸颊抽旱烟。时不时可以看见她装烟丝的熟稔动作――把烟窝往蓝布袋子里一送,挑一下,再隔着袋子用手往烟窝里压一压,轻抽出烟杆,虽然手不停地抖,烟丝还是满满挤在里面了。她这一坐就是半天,也不知道她在想些什么。很近,老人渐渐糊涂了,一次又一次地悄悄跑到邻居的家里,对着另一位白发苍苍的爷爷说他家奶奶偷她的衣服、被子和地里长势并不好的辣椒。开始,邻家的奶奶还很生气,后来就不计较了。再后来,她连烟也不抽了,只还坐在那儿,习惯性地缩着脸颊抿一抿嘴,眼神呆呆的,看一看偶尔从桂花树下经过的两只挪着身子、摆着尾尖的麻鸭,看它们到溪里洗澡、觅食。
    过去,老人身边总是有个小男孩在家里到处忙活,和他爸爸一样,瘦黑瘦黑的。男孩总穿着一身白衬衫和带着点褶子、洗得泛白的灰裤子,裤脚和袖口一直是挽着的。直直的头发下,闪着一双带着心事的大眼睛。有时候,也像他奶奶后来那样,远远地对着老爷庙出神,唯独在同龄人面前会表现出一点应有的快乐。    男主人有一头贴着头皮的卷发,就像是被太阳烤出来的。农闲时会做一些棒槌和梯子,推着独轮车到县城去卖,或是酿一大缸米酒,天天舀出来喝。因为对老母亲格外孝顺,自己的儿子又只干活不出声,祖孙三人生活得也很宁静。
    他平时很沉默,只在醉酒后骂人。骂人的声音很大,邻居们都能听见,也无非就是那句:“跑了好啊,优选不要再让我看见!”村里人可怜男孩,对他的老婆跑了也并不感到意外。在男孩八九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再也忍受不了家里的一切,婆婆没有休止的辱骂,丈夫没来由的殴打,孩子再难以割舍,她还是走了。妈妈在外面过得好不好,是男孩很想问的。揣着步行十二里到县城卖生姜攒下的两百块钱,他就在十五岁的那搭火车只身去了上海,试图找到印象中的母亲,可茫茫人海,凭着风一样缥缈的消息,找到她谈何容易?只得灰溜溜地回来。后来,男孩就拖着这份牵挂到县城打工去了。
    奶奶离世后,只剩下他爸爸还住在老房子里。男主人会时不时跑到邻家炫耀一下自己手里的牛奶、桂圆,说是儿子给自己买的。不过他还是天天喝酒,只不过把三顿饭都搬出来吃了,几个盛着菜和酒的大蓝边碗都端到门外的椅子上,坐在正对家门的小凳上,边吃边喝,还不忘瞟一眼邻家聚在一起啄食的公鸡和它的妻妾们,抑或伸着头望一望灰灰的老爷庙,要不然就呆看着家里闪得刺眼的大字。
    今年过年,这户人家的檐下挂着六盏嫩红嫩红的灯笼,和堂屋里的字画牌一样光鲜惹眼。男主人又在屋里喝完酒后骂人,骂他跑了的老婆为什么还要回来。声音刚开始比先前的还要大,只怕山外都能听见,可吐字的节奏渐渐慢了,声音也越来越小。如果细看,会发现他眼睛里似乎存着抹不尽的细沙。
    男孩早已被县城生活磨炼得不再沉默,会掏出口袋里的烟找邻人聊天,会听到同样的称赞,称赞他真把母亲找回来了,男孩只说是应该的,大眼睛含着笑,望着水池边低头洗碗的母亲和她身后又偷偷长大了一圈的桂花树。
    P58-6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