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孔子哲学:中华本原文化概论

孔子哲学:中华本原文化概论

  • 字数: 30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王雅
  • 出版日期: 2014-11-01
  • 商品条码: 9787010140025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95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知名度。孔子以“敬畏”之心探讨天道和往圣先贤之道,光明“明德”,“仁爱”他人,“孝慈”亲人,“诚信”立人;以“中庸”之法“勤敏”行事,以“忠义”原则“智勇”向前,实现知耻明礼、高贵和谐的人生境界。概括地说,孔子对“天人”、“成人”、“成物”等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探究,构建了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孔子哲学体系。 以孔子主要哲学范畴为纲领和线索展开,上溯孔子之前中华文化源头,后继孔子之后中华文化活水,以孔子为关节点和中华本源文化的文化符号,对中华文化加以疏理。目的是使读过这本教材的人对以孔子哲学为代表的中华本原文化的主要问题和基本概念范畴有一大概的了解,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反思,对自己身心修养有所提升。
作者简介
王雅,女,辽宁大学教授,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东方大学孔子哲学院常务副院长。师从吉林大学金景芳教授学习经学,韩国成均馆大学儒教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韩国庆熙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国现代哲学学会理事,沈阳市孔学会副会长。先后被评为“辽宁大学优秀本科生教师”、“辽宁大学靠前教师”、“辽宁大学巾帼建业优选个人”、校级精品课“中国古代哲学史”负责人及主讲。在国内外学界公认的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光明日报》《社会科学报》《伦理学文摘》等转载和论点摘编。出版著作3部,与人合著多部。在长期中国哲学史教学与研究中,探索“以中释中”的中国哲学教学与研究路向,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明确孔子哲学在中国传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录
序言
Preface
自序
Author's Preface
第一编 引论
第一章 中华早期哲学思想萌芽
一、自然崇拜、万物有灵
二、图腾崇拜
三、祖先崇拜
四、“上帝”“天命”与人德
五、五行
附录 从李白名字看阴阳五行
第二章 六经与孔子
一、孔子与《诗经》
二、孔子与《尚书》
三、孔子“修起礼乐”
四、孔子与《周易》
五、孔子与《春秋》
附录 《诗经》在春秋外交中的功用
第二编 世界观
第一章 明德
第一节 孔子之前“德”观念的演变
第二节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孔子“德”的道德属性
第三节 “明明德”――孔子德性修养学说
第四节 “志于道,据于德”――孔子道德哲学的境界
附录一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
附录二 周处改过
第二章 敬畏
第一节 敬畏的内涵
第二节 敬畏的依据
第三节 敬畏的尊行
第四节 敬畏的功效
附录一 敬天法祖
附录二 天地君亲师
第三编 人生观
第一章 仁爱
第一节 仁爱的内涵
第二节 仁爱的依据
第三节 践行仁爱的方法和途径
第四节 仁爱的功效
附录一 君子以剑自卫乎――以仁自卫
附录二 顾荣与炙人
第二章 忠义
第一节 忠义的内涵
第二节 “忠义,人之大节也,根于天性,具于人心”――忠义的依据
第三节 “忠,德之正也”,“义,人路也”――忠义的持守
第四节 忠义的功效
附录一 叔向论三奸同罪
附录二 狐死首丘
第三章 礼和
第一节 礼、和与礼和的内涵
第二节 礼和的依据
第三节 礼和的原则和方法
第四节 礼和的功效与境界
附录一 “敢问交际何心也”
附录二 六尺巷
第四章 智勇
第一节 智勇的内涵
第二节 智勇的依据
第三节 智勇的养成途径和方法
第四节 智勇的功效
第五节 智勇的层次和境界
附录一 渑池之会――蔺相如智勇抗强秦
附录二 子产争承
第五章 诚信
第一节 诚信的内涵
第二节 “人而元信,不知其可也”――诚信为立身的根本
第三节 诚信的功效
附录一 曾子杀彘
附录二 《吕氏春秋?贵信》
第六章 廉耻
第一节 廉耻的内涵
第二节 廉耻的依据
第三节 廉耻的功效
附录一 公仪休拒鱼
附录二 杨震夜拒金
第四编 方法论
第一章 孝慈
第一节 父慈子孝――孝慈伦理的内涵
第二节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慈的依据
第三节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慈的践履与功效
附录一 小学诗
附录二 父掩子非
第二章 勤敏
第一节 勤敏的内涵
第二节 勤敏的依据
第三节 勤敏自持
第四节 勤敏的功效及境界
附录一 陶侃勤政
附录二 三余读书
第三章 中庸
第一节 中庸的内涵
第二节 中庸的原则与实践方法
第三节 中庸的功效及境界
附录一 宥坐
附录二 晏子智斗楚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