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相信中国的未来

我相信中国的未来

  • 字数: 302.00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作者: 梁晓声
  • 出版日期: 2015-01-01
  • 商品条码: 978751532820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9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被誉为“中国良心”、“青年导师”,其近期新力作《我相信中国的未来》包括“砥砺前行的中国青年”、“君子大国任重道远”、“尘世中疼痛的灵魂”、“剥开坚硬的人性内核”、“人生的尺度”、“在人间”六部分。全书以宏大视野,深邃洞察家国人生,直面中国社会现实,鼓励当代青年告别困惑与延宕,展现人性在逆境中的亮光,在浮夸与喧嚣中坚守理想和信仰,做有良知有担当的中国人。
作者简介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祖籍山东荣成,出生于哈尔滨市,现居北京。代表作有《浮城》《欲说》《泯灭》《恐惧》《年轮》《知青》《郁闷的中国人》《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等,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
目录
代序:第三只眼看中国
砥砺前行的中国青年
活在“道德底线”上的青年
为什么我们对“平凡的人生”深怀恐惧
可怜的中国父母亲
培养一个“贵族”是容易的
莫让将来变成当下
教育的诗性
人文教育:良知社会的起搏器
中国――娱乐至死的代价
有什么孩子就有什么未来
做立体的中国人
君子大国任重道远
世无大国
千年病灶:撼山易,撼奴性难
中国中产阶级,注定艰难
中国档案制度质疑
被两种力量拉扯长大的中国人
从他们身上看人性
路在脚下,任重而道远
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之断想
尘世中疼痛的灵魂
我们为什么如此倦怠
“郁闷”的当代文化
何种“网络”,如何“文学”
人心冷暖与世态炎凉
狡猾是一种冒险
文明的尺度
叩问社会的良知
当怀才不遇者遭遇暴发户
贫富论
因为爱情
剥开坚硬的人性内核
最爱是兵
关于张澜
小垃圾女
看自行车的女人
日本穷人家的女儿
苦艾
人生的尺度
人生和它的意义
人性似水
给爱放假
人生真相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
时间即“上帝”
论敬畏
论寂寞
关于同情
老驼的喘息
在人间
我的中学
困境赐给我的
我与文学
初恋
心灵的花园
倘我为马
让我迟钝
摘要
    与从前时代的中国青年相比,当代之中国青年,半数以上在确确实实地迷惘着。
     倘我们放眼世界,并且对世界进行历史性的回顾,只要稍加梳理,便不难发现这样一条规律――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过它们内容极为生动活跃的一页,而这一页的内容提要就是“青年时代”。
     我用“生动活跃”来形容,意在表述不确定的、介于中性的词性。依我看来,政治进步、经济昌盛、文化繁荣,是为生动活跃。反之,亦是。因既反之,便注定了有青年们被时代所利用、所抛弄于股掌之上,将自己的狂热附祭了历史反面的教训;也注定了有青年们吹响号角,摧枯拉朽,勇做铁血牺牲的大剧上演。只不过后一种大剧的“风格”往往是惨烈的,以“生动活跃”来形容未免轻佻。
     从正面看中国历史,一部“三国”,青年英雄辈出。往前推,“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上,青年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比比皆是。往后查,先秦统一的过程中,大唐建业的过程中,戊戌变法、五四运动、辛亥革命,乃至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精英聚结,俊杰代出。倘将中国各个重要发展阶段总结了论,凡社会转型期,几乎皆以各阶层青年立大志、做大事、图大业为时代特点。此特点推及世界史来分析,亦有共性。在这些历史的重要发展阶段,青年们往往在少年时期就萌生了相当明确的想法,二十余岁开始作为,三十余岁便受了种种的时代洗礼和实践考验,四十岁左右,大抵已是较为成熟的社会各方面的实践家了。
     反之,倘时代出了问题,诸种社会负面氤氲一片,也会自然而然地滋长出破坏性的恶力。比如德国法西斯主义的迅成气候,便是借助了德国青年迷信大日耳曼民族优胜的结果。
     所幸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以往的一页都已成为深刻的反省。
     而20世纪的世界,当然包括中国在内,是明智地进入了空前理性的时代了。尤其中国,各阶层维护国家大局的意识也变得相当成熟。虽各阶层有其现时期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迷惘、困惑、无所适从和浮躁,也有相互之间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利益摩擦和冲突,但并不妨碍顾全大局的意识的一致。因为有一点是都明白的:有安定才有发展,有发展才有各阶层乃至具体个人命运朝良好方面的转化――起码是可能有。
     因而在中国,在这样的一个时期,也最是青年们的人生希望较多――机遇较多,才能较容易得以呈现和发挥的时期。
     从前的青年
     ――缺乏人生的能动力
     从前的时代和社会
     ――失去了活力
     从前的青年与时代、社会
     ――服从与主宰
     如果回顾一下1949年建国最初阶段中国的年代特征,则任谁都不能不承认,总体而言,那是一个全民热情高涨的年代,并且尤以青年们的建国热情和人生状态最为积极而富有能动力。各行各业,年年涌现模范人物,如雨后春笋。
     但,分析起来,那又是一种未免过于单纯,甚至可以说是简单的热情和积极性、能动力。它基本上生发于这样一种理念――我将自己的热情、积极性和能动力,优选限度地奉献给国家,国家对我的人生实行“承包”式的、终身的安排,因而不可持续。
     农村青年,除了极少数得以通过考入大学这专享途径改写人生而外,其余一概人的人生注定了统统都是社员。全中国农村青年的人生,几乎地被时代所模式化了。时代对于数以亿计的农村青年仿佛是一个加工厂,而且只“生产”一种规格的清一色的“产品”,那就是从事原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无论你有怎样的才能,你都难以改变你注定了一辈子是农民的“天命”,时代即“天”。若想像今天这样可以遍中国自由闯荡,甚至凭一技之长驻留城市,那是时代这个“天”绝对不允许的。若想像今天这样凭一副好容貌、一副好嗓子而摇身一变成演员、成歌星,更是做白日梦了。时代出于它本身的需要,偶尔也给予一展特殊风采的机会,但对大多数人,那往往仅只是一次性或几次性的机会,而根本不可能是改变人生轨迹的机遇。无论主观上多么企图抓住抓牢都是醒着做梦,毫无意义可言。机会结束,仍要回去做社员,也就是农民…… 那么,城市青年从前的人生形态,总体上是否不同一些呢?
     答曰:否。P6-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