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地球旅馆

地球旅馆

  • 字数: 14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张进步,程园园 编著
  • 出版日期: 2015-01-01
  • 商品条码: 978750864940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3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InnEarth地球旅馆》是国内专享一本深入展示全球文艺生活的主题MOOK,其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来自全球各地的“真实生活秀”,由深居各地的百余位知名作者撰写,记录当地最特别的发生和你最期盼的生活,所有内容均来自亲身体验。《InnEarth地球旅馆》中的内容,以真实、细节、趣味见长,呈现出从生活居所到心灵空间的深度思索,也把发生在文字间的全球生活,以线上线下活动的方式移植到你的身边。《InnEarth地球旅馆》为双月特辑,每辑一个主题,它将深入地球的每个角落进行采访、记录、拍摄。既会探访伦敦、纽约、巴黎、东京这样的大都市,也随时会走入南美洲秘鲁的某个小城,抑或是太平洋上某个不知名的小岛……地球的每个角落,都会成为即将为你展现的生活现场。《InnEarth地球旅馆》会根据每辑主题的不同,深入居所,访问心灵,为你提供当地人的原生态生活,以及他们藏起的故事、埋伏的情感。全力呈现在全球各地、同一主题下,人们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生活情趣,与你分享原汁原味的“别处的生活”。在长达两年的筹备期中,《InnEarth地球旅馆》吸引了全球各地的百余位作家、摄影师、设计师、音乐人、纹身师、咖啡师……参与,这些有趣的人倾力奉献最有趣味的生活。你将在这里听飞机的坏品位、陶立夏、春树、朱天衣、洛艺嘉等作家讲述生活;也会读到中国驻马达加斯加国的大使杨民,英国BBC广播公司记者、制作人Sonia,音乐人、深受文艺青年喜欢的乐队“mylittleairport”等带来的惊喜。他们独特的视角也为《InnEarth地球旅馆》带来了深入、精彩的内容和一个广袤丰富的世界。
内容简介
以生活情趣,与孤独和解;以每期主题,与万物对话。
《InnEarth地球旅馆》的设定,本为每辑一个主题,本辑主题是“市集”。但作为《InnEarth》第一次与大家见面,互通姓名是免不了的。所以,在《InnEarth》特辑01中,“市集”之外,我们增加了“名字”主题,与你分享全球各地人们的“名字”,以及在名字背后的生活、民俗、文化。
【名字特辑】
☆《InnEarth》的特约记者、特约编辑进入全球6大洲28个国家,共访问了130余人,这里面有艺术家、音乐人、设计师、时尚买手,也有纹身师、咖啡店老板等,最终呈献给大家的,是57张肖像照片和其中包含的60个名字,以及这些名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代表的意义,和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民俗、文化、生活。
☆在本辑“名字”的访问过程中,我们访问了一个叫妮诺的黑皮肤女孩。她的外祖父是乌干达独立后的第一任非裔警察总长。她随母亲姓阿灵,在斯瓦西里语里是“安静”的意思,而妮诺意为“得到神庇佑的幸运的孩子”。她跟随母亲一路流亡,现在伦敦做独立音乐人,在她的名字背后,有着一段特殊的故事。名字以及名字中镶嵌的姓氏,是需要铭记的东西,这里面有太多的故事。
☆当然,也有些地方,人们没有固定姓氏,比如马来西亚。那就是另外一种文化了。
【市集特辑】
☆《InnEarth》走进了印度、尼泊尔、英国、摩洛哥、缅甸、日本(东京、京都、北海道)、法国、北欧瑞典、希腊雅典、泰国、越南、土耳其、耶路撒冷、澳洲,以及非洲的突尼斯、塞舌尔(群岛)、肯尼亚等国家和地区,记录了当地的风物、人情,为你展现全球的市集。
☆英国伦敦的复古市集、法国小城的圣诞市集、东京的古着市集、北海道函馆的生吃海鲜市集、耶路撒冷仍有士兵扛枪巡逻的中东古市集、北欧的海鲜拍卖市集,以及缅甸、印度、泰国等等缤纷绚烂的市集,让人眼花缭乱。
☆当然,除此之外,也有突尼斯、肯尼亚这些非洲国家的贫穷市集——在肯尼亚的市集中,有一种石头在售卖,我们的作者问过才知道,这竟然是当地某些买不起食物而又饥饿难耐的人用来充饥的东西……谁能知道,有多少不同的生活正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发生。
作者简介
张进步,诗人、作家、职业出版人。2012年创立沐文文化(MooNbooks),并创建“地球旅馆”图书品牌。
程园园,作家、职业出版人。沐文文化(MooNbooks)创办人之一。
创作群:
阿年,画家、作家、摄影家。曾任《美术界》杂志、《中国艺术家》杂志、《东方美术》杂志、《读书人》杂志等多个刊物主编。先后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埃及、印度等40多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及采风活动。出版有文学、摄影、美术作品集多种。编辑出版文化艺术专著上百部。
春树,原名邹楠,女,1983年出生,2000年从高中辍学,开始自由写作,80后代表作家、诗人,也是中国最早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80后代表人物。已出版:长篇小说:《北京娃娃》、《长达半天的欢乐》、《春树四年》、《2条命》、《红孩子》、《光年之美国梦》;写真/散文集:《抬头望见北斗星》、《她叫春树》;诗集:《激情万丈》、《春树的诗》,并主编《80后诗选》(共三册)。
CHEN/陈,读大二时开始意识到有留学这件事。一年之后,开始学习法语,继而踏上法国的国土,到今年念完产品设计研究所,已经快5年了。
飞机的坏品位,原名杨昌溢,生活美学创意人,作家,曾出版《香蕉哲学》,首本文集便畅销五十万册,以其独特态度陈述和充满诗性的影像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的反思与共鸣。作品常以短文搭配诗歌的形式,零碎中又有其逻辑,对当代人的身份焦虑,人际关系,情欲,理想,孤独等问题进行了独特而深入的探讨。现已出版《香蕉哲学》、《薄荷日记》、《樱桃之书》等。
风同学,本名范毅仁,职业旅行家、人文旅行作家,清华美院酒店艺术课程客座讲师。喜欢一个人旅行,35岁退休,足迹遍及5大洲50多个国家。2005年在新浪开博,力图透过世界各地的美景与旅行感悟,展现生命的宽度与厚度,点击率近7000万,是当前国内拥有影响力的旅行博客之一。已出版《我从遥远的地方来看你》。
何袜皮,诗人、作家,足迹遍布六大洲。目前在美国读人类学博士,研究地为金三角。Wapi是印第安婴孩名,意味独立的人格和好运。
姜九月,办过展览也出过杂志。媒体人和业余首饰匠人,热爱世间一切手艺活儿与简朴美好的生活方式。利用工作之便走过不少国家,但仍有更多国家希望未来去拜访。对大自然和美好事物始终心怀敬畏。
蒋瞰,写字的人。曾在澳洲留学,自游欧洲。目前在杭州,把玩着一家24小时书房“悦览树”。市集,对于一个陌生旅人来说,是尽快接地气的方式。也因此,将常逛的布里斯班(brisbane)拉杆箱市集移植到了杭州,曾在自家书房举办市集,喜欢看到市集里人们相互问好。
洛艺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出版了三本小说后,突然决定开始一个人的世界游。11年时间,游遍七大洲111国。经历过两次战争,北非中东动荡。见证过死亡,遭遇过持枪抢劫,飞机迫降成功,车祸,却始终可以继续前行,用脚步丈量地球的经纬。迄今已出版旅行文学8本。在台湾出版《在爱的国度旅行》后,台湾媒体称:“三十年前三毛满足了我们对撒哈拉的想象。三十年后,我们等来了洛艺嘉。”
马仕睿,知名平面设计师,2005年成立typo_d平面设计工作室,致力于面向公众的出版物设计。沐文文化(MooNbooks)创办者之一,《InnEarth地球旅馆》的视觉制作人。
秦孟,英国拉夫堡大学传媒与文化分析硕士毕业。伦敦KolmoEvents&Design公司活动组织策划人。全球音乐运动SofarSounds中国区负责人。生活在伦敦的北京人。喜欢好故事和有魔力的人。
七月娃娃,本名罗晓娃,新闻学硕士。网络人气旅行美食摄影博客博主、自由摄影师、作家凤凰网2013年度十大生活旅游博主,携程旅行家,大粤网高级旅游体验师。足迹遍布数个大洲。出版图书:《念我旧时光——在越南的光影中旅行》等。
任紫玉,在路上的旅行者,旅行摄影撰稿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多个旅游网站的旅行达人,图文作品见于《潜水》、《最小说》等杂志。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旅行节目嘉宾。
苏不归,1982年11月生于重庆,20岁赴大不列颠学习生活6年。现居上海。坚持文学创作,以诗歌创作和诗歌翻译为主。
孙家勋诗人、企业高管、自由投资人。长期旅居于非洲尼日利亚、肯尼亚、加纳等7个国家,并短期生活并游走于美国、荷兰、越南等国家。《葵》诗群的中坚力量,卡丘主义写作的发起人之一。
宋小虎美国摄影学会会员,SIPA,CFP签约摄影师,留学法国,游历过欧亚非及美洲的很多国家,为《NationalGeographicTraveler时尚旅游》《DEEP中国科学探险》以及美国、以色列、日本、韩国等国家旅游局拍摄专题片。
Vivian,电视媒体制作人,BBC专栏作家。现居伦敦。
杨民,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马达加斯加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从事外交工作将近40年的资深外交官,2007年至2010年曾担任中国驻多哥大使。足迹遍及全球5大洲60多个国家,并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了无数的精彩瞬间。出版专著多部,近期将由沐文文化推出其有关马达加斯加的新作。
姚瑶,作家、翻译,著有《天冷就回来》、《末日之前没有想念》,译有《初恋那些事儿》《我和狗狗一起活下来》等。从事媒体工作。近两年偷得假期,去了巴厘岛、希腊、台湾等等,始终提醒自己,远方永远有风景,只执着于眼前,是因为忘了世界有多大。
张頔,80后北京大妞,现任某外企派驻北欧总部代表。得以幸运地将自己的三大爱好“美食、旅游、汽车”完美地结合在生活与工作中。
目录
分享在地球的某个角落,生活
名字
你好,陌生人
名字与名字的相遇
马达加斯加:你来了你姓什么?
姓氏的仪式
我的非洲女佣:Jennifer
你的名字,它会成真
What's your name
市集
缤纷市集:到处是有滋有味的生活
东京古着市集:时光的印痕
日本的夜与朝:宵山节日市集和函馆海鲜朝市
法国斯特拉斯堡:圣诞市集
北欧瑞典海鲜市集:鱼教堂和一串名叫市集的小城
伦敦博罗食品市集:白日梦一样的生活
希腊雅典普拉卡市集:人人都是艺术家
东南亚风俗市集:在异国找寻熟悉的味道
缅甸蒲甘市集:涂满黄香楝的微笑
土耳其大巴扎:香料共和国
中东古市集:汉哈里里和耶路撒冷旧城
北非突尼斯大集:只有芬芳的心灵,才能滋养出好日子
塞舌尔嘉年华市集:一个快乐的借口
肯尼亚基苏木的贫穷市集:我不知道还有人这样活着
我在澳洲逛市集:2年和14个市场
世界
心爱之物/Kiwi主持
坏品位煮粥/飞机的坏品位:一个人在九龙塘逛二手市集
不一样/春树:时空交错三场景:巴黎·柏林·纽约
Little Things/程园园:偶像·草间弥生
摘要
    东京古着市集:时光的印痕
     Tokyo Vintage Market:Letthe Old Time Stay
    
     作为一个严重的“人群恐惧症”和“密集恐惧症”患者,从小到大,我最怕的就是赶大集以及参加各种庙会。单看那乌泱泱的人群和地摊上摆得密密麻麻的东西,就觉得头大,恨不能立刻插上翅膀飞出人群。但是几年前的一次日本之旅改变了我对“赶集”这件事情的看法。
     相对于中国,日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显然做得更好。在日本,一年到头,节日庆典、祭祀活动不断,并且年复一年,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除了“元旦”、“成人节”、“女儿节”、“樱花节”、“宪法日”等国家法定假日外,随着四季时令的变迁,每一年,日本全国各地会举办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比如夏天有“烟花祭”和以民谣舞蹈为主的“阿波罗祭”,冬天有“冰雪祭”等民间娱乐性质的活动……而且,日本的祭祀活动是一次全民的大狂欢,有点儿里约热内卢狂欢节的意思。每家每户的老老少少都穿上传统的衣服,走上街来,男人们负责打鼓点和抬祭祀用的各种游街工具;女人们负责节日上各种游街工具的装扮及舞蹈;小孩儿们负责祭祀中的舞蹈和民谣的歌唱;而大部分的老人则在祭祀中摆起各种摊子:吃的、喝的、鲜花、小动物、手工制作的小玩意儿……这些出现在节日里的市集摊位不为赚钱,只为好玩,有时候相邻两个摊位的摊主因为喜欢彼此摊位上的东西就直接以物换物了……在日本人看来,节日里的一切摆摊儿都是为了开心。而与这些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的市集不同,最吸引我的,是节日中的古着市集。
     古着,英文名称叫作“Vintage”、“Second hand Clothing”,日文称“ふるぎ”,指在二手市场淘来的很好服装品牌(如Chanel)的经典款式,在年轻人当中较为流行。“但是所谓的古着不是二手衣的概念,而是真正有年代和文化但已经不再生产的服饰,这些古着不管是服装也好,包包和首饰也好,其选用的面料、细节的剪裁甚至用途都是当时那个时代的缩影,所以有着特殊的价值。”带我去“阿波罗祭”古着市集的朋友松川夏奈小姐认真地给我解释道。而中文的“古着”就来源于日语。古董衣与中古奢侈品在日本各大城市都非常受欢迎,只要是商业区、学校、车站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几乎都有几家甚至几十家古着店。朋友带我来的新高丹寺,则可以称为“古着一条街”的淘货天堂。而“阿波罗祭”的古着市集,则是在这条古着一条街里所形成的特色的市集文化——所有人都知道这里古着店多,所以就吸引了越来越多喜欢古着的人在节日里来这里摆摊。
     一来到这里我就喜欢,在欢乐的歌舞表演人群散去之后,古着市集的面貌渐渐显露在我的眼前。你很难想象一整条街都在卖各种旧物会是什么感觉,关键是这些旧物还都很好看:不管是一整块牛皮缝制的皮包,还是奥黛丽·赫本时期的束腰波点大长裙,或是新艺术时
     期的造型夸张的配饰……所有的一切仿佛都能让你回到过去的某个年代。比如这个摊位上那些用红珊瑚或各色碧玺打造的饰物,让你回到了维多利亚时期的欧洲;旁边的摊子又把你拉回了19世纪80年代的英国伦敦那间VivienneWestwood(维维恩·韦斯特伍德)和她的音乐人伴侣MalcolmMcLaren(马尔科姆·麦克拉伦)所经营的国王路430号时尚小店;比如你刚刚为找到一家专门卖各个年代、各个地区产的马丁鞋而开心不已的时候,另一间店里满满当当的品牌的古董包们又吸引了你……而最让人兴奋的是,所有的这些物品都有时间的痕迹。我想,这大概是喜欢古着的人都带有的一种情怀,这不仅仅是一种怀旧,也是一种对经典的致敬。这使我想起了英国女作家伊莎贝拉·沃尔夫的那本有名的小说《古董衣情缘》里的一句话:“穿起一条古董裙,也就是穿越回了那个时代,这便是我喜欢古董衣的原因。”而日本这个民族本身对待事物认真谨慎的态度使得每一件古着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日本的古着店主们会把收过来的衣服仔细地分辨出年份来,然后再进行消毒、清洗,并会在比较名贵的古董衣或者古董包上标明它们的上一任主人与它们相遇的故事。比如我买下的这一枚红珊瑚吊坠来自于“二战”后的意大利,因为在战争时期纳粹们经常放毒气迫害犹太人,为了防止这些化学气体对珊瑚的侵蚀,所以这枚吊坠被涂上了一层清油——这是只有在“二战”时法期才会出现的红珊瑚处理方。而珊瑚的链子长度则暗示了以前佩戴它的主人身形比亚洲人要高要胖。作为它的新主人,我拿着这枚吊坠,想象着它之前的主人佩戴时的样子,这枚100多岁的吊坠便成了连接我们的载体,这种对时间的敬畏也便油然而生。
     与古董首饰的久远年份不同,古着服饰一般会有30年以上的历史,而古董包和古董鞋(尤其是品牌的古董包和鞋)的历史更长,有时候,你甚至可以在古着市集上淘到现在都不容易看到的古董精品。朋友夏奈就在那次市集上淘到了一只来自Comtesse(伯爵夫人)的古董手袋。也许听惯了LV(路易威登)、Chanel(香奈儿)、Prada(普拉达)这些品牌的你不明白Comtesse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它极有可能是这世界的专享。如今,LV的限量版手袋都是5000个起,而Comtesse的每款手袋都是由当地经销商分材质和颜色向总部订购,然后经过长达半年的等待期才会到客户手中,全球不会超过五个和它一模一样的。创办人AdolfD.Kopp自1929年创办它以来,到现今已经有85年的历史。日本太子妃和瑞典皇后都点名要用它作为御用手袋。据摊位的老板讲,这个手袋是他的朋友的朋友的长辈留下来的,因为知道这款手袋的人不多,所以摊主希望能够让懂得它的人买下,并好好珍惜它。
     在国际上,古着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不仅英国有名的V&A博物馆会定期地举办各种类型的Vintage展览(比如,他们之前做过英国19世纪80年代的服装展,以及最近要开始的从1900年到2014年的嫁衣展),在各大时装周中,就有众多品牌设计师推出了向经典致敬的款式,在2014秋冬高定舞台上,MaisonMartinMargiela(梅森·马丁·马吉拉)的所有高级定制的原材料都来自于古董衣……不仅如此,国际上好多品牌明星都会拿古着来搭配他们的整体造型,比如JohnDepp(约翰尼·德普)的衣服几乎都是古董衣,而性感女星安吉丽娜·朱莉则好几次穿着古董裙,手拿古董手包出现在各种活动的红毯上……那些对造型有着极高要求的另类潮人们,他们早就不满足于用现在市面上人人都能买到的新款式来做搭配,他们要的是只属于自己的风格。而数量稀少、款式特别且有独特时代气息的古着就是很好的选择。
     除了“阿波罗祭”上的古着市集,日本还有好多地方都有古着市集,比如代官山、原宿、新宿等,新宿有一家店还专门卖Vivienne Westwood的古着。不仅在东京,日本的其他城市也有类似的古着淘货天堂,比如名古屋的“大须观音”街,冲绳的“海滩周末市集”等,这些古着的价格并不是十分的昂贵,以超高的性价比买到品牌过去的经典,何乐而不为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