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最后一轮泡沫

最后一轮泡沫

  • 字数: 185.00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谢国忠 著
  • 出版日期: 2015-01-01
  • 商品条码: 978750864726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98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很后一轮泡沫》降息能救我们吗?这是毒药、良方还是宽慰剂?股市为什么突然这么牛?能持续吗?牛市能牛多久?
谢国忠近期新评论文章结集,破解降息救市背后逻辑,洞穿股市狂欢里的泡沫,并开出精准药方。辨识泡沫,指导投资,《再危机》之后,谢国忠扛鼎新作,万众瞩目。
内容简介
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经济形势变幻莫测,虽然中国经济增长“换挡降速”,面临严峻挑战,但一些重要领域常有突破,如央行降息,一些关键环节亮点频闪,如股市。
未来经济形势究竟如何?当下的繁盛中又隐藏着怎样的泡沫?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放眼世界,理性洞察,结合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因素分析预测当下及未来经济形势。泡沫里的中国、走向绝境的美国、无人独善的优选经济、金融旋涡里的市场,及救赎之道,看谢国忠编著的《很后一轮泡沫》如何详解很后一轮泡沫,并开出精准药方。
作者简介
谢国忠,经济学家。1960年生,同济大学路桥系本科毕业,后赴美留学,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世界银行经济分析员,后服务于摩根士丹利,任董事总经理和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曾连续六年被《机构投资者》评选为亚洲很好经济学家。现任玫瑰石资本有限公司董事,《南华早报》和《新世纪》周刊特邀专栏作家。著有《再危机》《不确定的世界》。
目录
序言
第一章泡沫里的中国
直面钱荒潮
准备泡沫破裂
何必饮鸩止渴?
冷静看待金融改革
上涨的麻烦
硬着陆风险攀升
信托破产谁埋单
“新经济”幻象
第二章走向绝境的美国
美国软肋
通胀将至
新一轮量化宽松之祸
连任又如何?
针尖上求平衡
美元好日子屈指可数
最后一轮泡沫
第三章无人独善的全球经济
贸易保护主义来袭
澳大利亚难免硬着陆
日元濒临崩溃
2013:滞胀持续
2014通胀爆发
两个巨人的故事
2014:中美能否软着陆?
第四章旋涡里的金融市场
深陷泥潭
美元牛市再来
恶性循环
闪电崩盘之后
投机为王
变好之前先要变坏
全球货币政策分岔口
全球市场二度调整
无处遁逃
能否避免新兴市场危机?
泡沫慢破
第五章中国如何救赎
改革先改政府角色
超大城市化
藏富于民
最后机会
政府支出
中欧应开启自贸谈判
放弃GDP导向
先戳泡沫后改革
砍掉坏的GDP
刺激又来一轮?
摘要
    直面“钱荒潮”
    中央政府应该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否则将会给中国经济造成极大的长期危害,为未来两到三年内金融经济的全面崩溃埋下祸根。
    中国金融体系的“钱荒潮”反映出热钱撤出投机套利活动对金融体系的冲击,这个时候,中国央行不适宜采取注入流动性以补充流出热钱的措施。由于美联储可能在未来三年内采取收紧的货币政策,如果中国央行通过印钞提供流动性,将会把人民币汇率置于巨大的贬值压力之下,进而引发全面金融危机。
    金融业对流动性的需求主要来自对房市和地方政府债务的投机性杠杆融资。2013年上半年的经验表明,增加货币供给只会助长投机行为,而非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投机性泡沫的破裂并不会对百姓生活造成过大的影响。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仍旧稳固,出口疲软是由于优选需求下降,而非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依旧是优选贸易增长率的两倍,中国经济有很强的防御能力来应对任何经济下滑。
    由于中国蓝领劳动力严重短缺,房地产市场紧缩并不会导致大范围的失业。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主要是由于中国当前由建筑和制造业拉动的增长模式,唯有改变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才能解决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白领工作岗位供应不足的问题。
    大批中小企业宣称,没有更多贷款支持将难以继续生存。一家健康的企业不会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扩大规模,企业依赖贷款生存意味着它收不抵支。这样的企业应该关闭,维持这样的企业只不过是延迟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债券形式追加预算,来解决食品安全、空气与水污染等尖锐的民生问题。此举有助于为经济提供进一步缓冲,同时缓解社会矛盾。
    伴随着资产价格调整,市场会对中央政府施加巨大的纾困压力。一旦央行施以援手,将会给中国经济造成极大的长期危害,为未来两到三年内金融经济的全面崩溃埋下祸根。中央政府应该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1997年和1998年,印度尼西亚通过印发货币来应对资本外逃。该国经济随后崩溃,政府和银行系统随之瓦解。中国必须从中吸取教训,严控货币供应。
    与印度尼西亚不同,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拒绝印钞和货币贬值,通过改革来应对危机,此举给中国带来了近10年的繁荣。这种措施同样适用于现在。只要控制货币供应,并实行改革来应对经济困难,中国将迎来下一个繁荣的10年。
    热钱退去
    美联储酝酿退出量化宽松以来,优选金融市场的反应即为去杠杆化,并减少高风险资产的头寸。新兴市场则照例首先受到资金外流的冲击。面对巨大的资本外流压力,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货币贬值严重,已从优选点跌落了1/5。
    由于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挂钩,中国资金外流情况比巴西和印度更为严重。中国金融市场上的热钱预计超过1万亿美元,中国的M2为17万亿美元。若所有热钱撤离,紧缩将异常严重。但从总体上看,中国货币供应量将增长2.5万亿美元,热钱外流只是减少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而非使总量减少。一个正常、健康的金融体系应该能抵御此等规模的冲击。如此小规模的压力,就令中国银行系统疲于挣扎,说明中国各大银行没有审慎运作,存在大量支持投机活动的金融杠杆。
    钱不少,唯泡沫太多
    中国M2年增长率超过15%,远高于中国经济实际的,甚至潜在的增长率。货币政策依旧宽松,而且货币量快速增长已丧失对实际GDP增长的推动作用。M2增长了6.1万亿元人民币,而2014年一季度,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净增长6.2万亿元人民币,但名义GDP较上年仅增长了1.1万亿美元。显而易见,大量资金需求并非来自实体经济。
    中国正在经历一次巨大的“房产加信贷”泡沫。这个泡沫已无比巨大,以致维持它需要两倍于实体经济需求量的货币供给。目前,每3元货币供给增长中,就有2元流向资产泡沫。随着更多杠杆工具的涌现,这一比例只会上升。比如,一家房地产公司可能有四层杠杆,一个项目可能有银行贷款和次贷。土地抵押给银行以获得贷款,而信托公司则用剩余土地价值做抵押提供二次贷款。控股公司可能发行了在岸或离岸债券——通过企业现金流充当担保,而非任何具体的抵押品。公司股东会用他们的股份做抵押,在其上再添加一层杠杆。
    金融市场将建立更多杠杆。信托贷款可以被打包,以美国债务担保债券(CDO)的形式,出售给追逐高利率的投资者。投资者购买了这些产品,构成了又一层杠杆。在以土地质押债券和地方政府债券的市场中,存在虚假流动性及期限错配的两种金融产品正遍地开花。一些资产被纳入基金出售给众多零售投资者,零售投资者的进入和退出制造了高流动性的假象。由于标的资产不能流动,随着市场对标的资产估值的改变,市场迅速冻结。
    很多金融机构一直在出售以长期资产为抵押的低久期(duration)理财产品。比如,它们的3月期产品可能许诺4%的年回报率。它们会把这笔资金投入平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债券产品。它们并不关注3个月产品到期后的市场状况,而只是假设能再发行另外一款3月期的理财产品来接上这一期限错配。在这一过程中,这些金融机构从正斜率的收益率曲线中获利。
    这两种风险让整个金融体系在面临流动性短缺时尤其脆弱,而这就是过去一段时间所发生的情况。随着热钱撤离中国,短期流动性出现短缺。因为金融体系依赖这样的流动性盘活产品,市场出现暂时冻结。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